有關我國端午節的傳說頗多,各種傳說都有其合理部分,正是因為我國地域遼闊、民俗眾多才形成多種傳說。
就拿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粽子來說,它是米制食品,應該產生于稻米作物發達的地區。蘇州地處長江以南,氣候溫暖、濕潤,雨水和日照都很充足,是種植水稻的好地方。據中外考古學家認定,以蘇州為代表的中國太湖流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稻米故鄉之一。
人們說“粥”是中國飲食的開篇之作,有了陶罐便有了粥。那粽子很可能是繼粥之后的第二項發明。
陶罐是人類第一件炊具,它被譽為人類飲食文化的催生婆。因為在陶罐中煮飯很難,容易損壞陶罐,如果把米包裹起來煮就可放較多的水,米熟了陶罐中的水還可以不被煮干,這樣陶罐也不容易損壞。
也許這就是粽子產生的直接原因。粽子顯然比粥更進了一步,它容易存放、攜帶,吃起來方便、耐饑。人們是在生活、生產實踐中發明了粽子,應該說這才是粽子的起源,也是人類智慧的產物,是歷史事件讓吃粽子有了特定的含義。
東漢蔡邕在《琴操》中所記載,吃粽子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晉國人,晉國是現在的山西,山西雖然不是稻米的生產地,但不能說就沒有粽子文化。黍是中原的旱糧,把這些旱糧包裹起來煮來吃,因而,也有人認為“角黍”是粽子的雛形。“角黍”是以其形和原料來命名。在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吃“角黍”是完全有可能的事,也不能予以否定。
但是為什么把這包裹稻米的食物稱為粽子?又命名為“端午粽” 和“端午節” ?其中隱含著“端不能忘姓伍的祖宗”。
這姓伍的祖宗,當然是指二千多年前吳越春秋時期吳國的伍子胥,人們在五月五日以吃粽子、賽龍舟來紀念他。伍子胥確實是蘇州城的祖宗,是造福蘇州人民的祖宗。在蘇州用伍子胥來命名的,有城門、街道、河流、廟宇,還有許許多多的傳說。
伍子胥本是楚國人,他是伍奢的次子,因楚王殺害了伍奢和伍奢的長子,伍子胥就逃到吳國。伍子胥剛從楚奔吳時,吳還是個僻處東南一隅的小國。他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即吳王闔閭,又向闔閭提出建議:“欲安君治民,興霸成王,從近制遠者,必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 隨即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 ,在公元前514年造起了著名的闔閭城,即今之蘇州城。
伍子胥還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夫差即位以后,伍子胥又輔佐他實現了稱雄東南、爭霸中原的偉業。吳國軍隊直搗楚國郢都,又俘虜了越王——勾踐。
伍子胥還六次向吳王闔閭推薦孫武,如果沒有伍子胥的推薦,孫武的《孫子兵法》也難以完成。
但他的結局十分悲慘。因為他剛正不阿,敢于直言,失去了吳王的歡心,最后竟落到被逼自殺的地步,還將他的尸體拋入江中。最后,吳國的命運如伍子胥預言的一樣,越王勾踐舉兵滅了吳國。
面對這樣一位偉大的戰略家、謀略家,給蘇州人民帶來福祉的偉人,蘇州人能不紀念他嗎?但國已亡,老百姓便用五月五日這一特殊的日子,以約定俗成的活動來紀念他。
泰伯、仲雍奔吳后,吳地才開始用周歷記年。因為泰伯、仲雍是周太王的兒子,他們是周朝人,就把周歷帶到蘇州。周歷是根據太陽歷法,即現在的農歷的冬至為歲首,冬至是大年初一。如果說伍子胥是在那時的五月五日逝世,也不可能是現在的五月初五,所以用這一天來紀念伍子胥,只是用“五”的音,而不是這一天發生了什么事件。
記錄屈原與“端午節”的最早文字記載,是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但與吳均同朝代的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講競渡來源時說:“邯鄲淳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宗懔這樣表述完全是為了更正吳均的錯誤說法。
聞一多先生很早便對端午節的起源作了研究,他列舉了七十多種民間傳說的著作,說明端午節的起源確早于屈原,認為它源發于長江下游的吳越民族祭龍圖騰的活動,隨著吳越文化與長江中游文化的交流,傳到中原,再傳到別的地方。
那為什么會有唐末詩人文秀的《端午》詩,有“萬古傳聞為屈原”的詩句呢?我們可以從歷史事件中來分析這一傳說的歷史成因。
吳國后來被越國滅亡后,越國又被楚國滅亡。秦始皇統一后又被劉邦滅亡,劉邦也為楚國人。楚國人怎么會忘記伍子胥為父報仇,指揮吳國軍隊直搗楚國郢都,鞭尸楚王的歷史呢? 對楚國而言,伍子胥是叛逆者、賣國賊,為報家仇而賣其國的小人。因此在楚地吃粽子、競龍舟來紀念伍子胥,楚人是不可能接受的。
屈原忍辱屈恥而忠君愛國,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所以楚國人認為屈原偉大,應該紀念屈原。這樣也可能多了一種說法。
這一種傳說,最符合我們中國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屈原的獻身精神是為中國人最為崇敬而贊道的行為,很容易為大家所接受,這就是“萬古傳聞為屈原”的社會基礎。
蘇州的一位歷史考古學家諸漢文說:“任何一個歷史工作者或一個嚴肅對待歷史的人,都不應該隨便否定歷史的傳說,而是應該抓住歷史傳說中的合理內涵去追蹤歷史的真實。”
蘇州的粽子文化不但很悠久,而且還很深厚。
譬如在蘇州,過去在外甥上學的儀式上娘舅家除了送文房四寶、四書五經外,還要送一盤糕和粽子,寓意“高中” ,那是科舉時代的吉語。粽子里面有一只裹成四方形的,名為“印粽”,寓意“印中” ,當官掌權之意。還有二只裹成筆管形的,名為“筆粽”,諧音“必中” 狀元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