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化祥,1954年生于天津,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供職于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從事創作研究工作至今。現為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民族藝術家協會副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中華歷代服飾文化研究會、天津美術家會會員。
《豐收的樂曲》、《金秋十月》、《利刃》、《秋之夢》、《山里紅》、《斗權貴》等作品參加國際和國內多層次的美術展覽;很多作品獲獎、發表、出版;大量作品被國際友人及海內外人士收藏,其中部分作品被省市級博物館收藏。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個叫樂尊的和尚,手持錫頭禪杖云游四方。當他西游到甘肅敦煌三危山下時,只見三危、鳴沙兩山上的紅色巖石被太陽照得金光燦爛,山下大泉河水流動,山間樹木參天,隔水相望是沙礫沉積的鳴沙山。樂尊不由想到,這真是一個修禪靜慮的好地方,于是低首吟經,閉目養神。不覺已至黃昏,太陽將落,晚霞映紅西天,余光照在沙漠之上。樂尊吟經完畢,抬頭睜眼,猛見對面鳴沙山上一派耀眼金光,放射出彩霞萬道,在閃爍的光芒之中,萬千個佛像襯光環顯現。他跪伏在沙漠之中,自言道:“真乃圣地!”于是立誓要在此為佛塑金身,修廟宇,募人在鳴沙山的巖壁上,開鑿修建了第一個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群由此誕生。以后不久,又有一個叫法良的禪師在樂尊所建的石窟旁,繼續營造石窟……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樞紐。它最先接受自印度傳來的佛教藝術,同時又吸引了中原人前住尋覓。對于當地人來講,他們接觸佛教更早更直接,對于中原人來說,敦煌正是個可以達到的“西天”。自樂尊和尚開鑿第一個石窟以來,內地與當地的信徒們便紛紛花錢招募工匠,在“千佛金山”上鑿窟塑像,以表敬佛之意,并將本人像畫于窟門側壁上,多合掌而立,神情肅穆,名日“供養人”。就這樣,抱著積善、信佛、還愿、示后等不同目的的人,在陡峭的山崖上營造了一個又一個石窟,使鳴沙山莫高窟成為名副其實的千佛洞。自前秦,經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連年累月持續不斷,建成了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東千佛洞、小千佛洞等在內的舉世聞名的敦煌藝術寶庫,其中僅莫高窟就有洞窟492個,塑像2000余軀,壁畫4.5萬多平方米。
莫高窟由沙礫堆積層組成,不宜摩巖造像,因此佛像均為泥塑,塑后敷彩。在這里,留下了古代藝人非凡藝術構思和高超造型能力:釋迦涅像融合了東方線條與西方體積的風格特征,宏大堅實,神圣端莊;弟子阿難,年輕俊秀,清心無欲,多聞善思;弟子迦葉,年長清瘦,倔強不屈,飽經世故:觀音和大勢至菩薩,體形健美瀟灑,姿態含蓄典雅;天王、力士袒胸赤臂,筋肉隆起莫高窟壁畫中,藝人以其浪漫的手法、細膩的筆觸,繪制出天上、人間、地下眾多形象,其中有大量經變圖,將生澀的佛教教義繪成通俗連環畫:有釋迦牟尼一生、九色鹿救溺人、國王與鴿子等無數宣揚苦行、舍身等精彩畫面,也有隋唐時期的人間折射圖——西方極樂凈土,西天被繪成樓臺亭榭、歌舞梵樂、無憂無難,井然有序的快樂天地,畫面構圖也趨向于圖案化。今人將敦煌莫高窟稱為佛教藝術展覽館,十分貼切。在這里,觀者能逐朝逐代的一一琢磨,找出不同的時代風格,遍覽其演變過程。
任何藝術的產生都離不開人們的生活,首先是信仰、習慣和審美情趣。試想,如果沒有中西文化的溝通,沒有眾多生靈崇信佛門,沒有開窟供佛的習尚,那鳴沙山上的金光再燦爛無比,也誕生不了輝煌的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