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亮劍》刻畫出了戰爭年代軍人的英雄虎膽與神勇,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改革開放的今天,在革命老區丹徒這片紅色熱土上,有那么一群人,邁出軍營,不在戰場,卻同樣亮出了軍人的精氣與虎魄,開辟出一片屬于自己的亮麗天空。他們就是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的復退軍人創業群體,以軍人本色為筆,把致富事業當紙,濃墨重彩地繪就了一幅幅激情創業、無悔奉獻的壯美人生畫卷。
商海擊浪的大愛之星
提起巫永峰,在其家鄉丹徒區寶堰鎮,可謂家喻戶曉。鄉鎮敬老院的老人說他比自己的兒子還親,中小學的學生把他喻為點亮希望的蠟燭,修橋鋪路、興辦學校、資助貧困家庭,處處都能看到他忙碌奔波、揮灑大愛的身影。
1985年,巫永峰應征入伍,當兵僅7個月,便光榮入黨,被破格提拔為班長。1989年退伍后,在鎮江市線路器材廠任保衛干事,連續兩年被鎮江市公安局評為“安全保衛先進個人”。1993年,就在企業蒸蒸日上之時,他卻毅然辭職,走上了獨自創業的道路。有著強烈市場意識的他,先向戰友借了兩萬元,在居民小區開了家便民店。3個月后,他注冊成立了鎮江市首家酒類專營企業——中盛酒業有限公司,從最初的代銷、經銷到后來的名酒品牌總經銷,生意越做越大,一發而不可收拾。企業規模也從最初的一家發展到現在的四家連鎖,年銷售額達三四千萬元,成為當地該行業內首屈一指的龍頭企業,企業員工也從最初的幾個發展到目前的60多個,其中大部分為下崗職工。2007年,為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他義無反顧地拿出了所有積蓄,通過招商引資,與臺灣商人合資成立了鎮江旭源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最多時接納當地就業人員150名。去年9月,他又獨資創辦了鎮江寶銳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年生產銷售能力達4000多萬元,當年就安置勞動力160人,較好地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為當地政府分了憂。
“盡力做好企業,盡心回報家鄉父老,對我來說責無旁貸。”面對筆者采訪,巫永峰中氣十足,濃密的眉毛舒展著,臉上帶著爽朗的笑,深有感觸地談道:“一個退伍軍人,只要始終保持軍人本色不變,頑強拼搏,無論干哪一行都會獲得成功……”
創新有為的黨員先鋒
銳意開拓的人生最美麗。出生在丹徒區高橋鎮安豐村的陸廷艦,退伍后,23載艱苦創業,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一時被家鄉人民傳為佳話。他常對人講:“不管做什么事,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創一流,干出一點名堂來。”
1973年1月,陸廷艦光榮參軍,第二年加入黨組織,在部隊當過班長,1977年10月退伍返鄉。他擔任大隊長時,曾帶領突擊隊,在長山河、秦淮河水利工程會戰中取得優異成績,受到上級表彰。調任鄉原種廠廠長后,他帶頭培育出高產穩產的棉花優良品種,使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在江蘇省產生轟動效應,一時美名遠揚。上世紀80年代初,他創辦了一家塑料膠木廠,力開當地鄉鎮企業之先河。1993年,他又與香港商人合資創辦了“鎮江高冠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走產、學、研路子,生產一次性醫療器械,年生產能力達3000萬元,多個產品榮獲國家專利,“低成本透析器復用裝置”還于2006年被江蘇省列為“省級科技攻關項目”。2007年初,他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采取集體運作、聯合經營的模式,吸納330多家農戶加入,創辦了“鎮江高冠食品有限公司”,下轄兩個專業合作社,專門從事農副產品的深加工,生產腌制秧草和菊芋。當年秧草畝產就達1000公斤,全社農戶每畝收入達2000多元,累計一季多增收75萬元,是種植小麥收入的3到4倍。目前,食品有限公司已形成了種植、生產、收購、加工、銷售一條龍,年銷售農產品約200多噸,產值2000多萬元,為當地特色農業、高效農業、產業化農業闖出了一條新路,企業被鎮江市列入農副產品深加工的龍頭企業。
吃水不忘挖井人。據介紹,陸廷艦不僅在企業成立了“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深入開展各項活動,而且每年專門拿出30多萬元用于扶貧、助學等公益事業。所屬公司黨支部連續多年被鎮黨委評為“先進黨支部”,他本人也多次被推選為高橋鎮黨代表,高橋鎮、丹徒區人大代表,丹徒區“先進黨務工作者”。
矢志三農的致富領頭雁
1989年入伍的景國斌,1992年復員回丹徒老家務農。18年來,他扎根農村,矢志不移,勤勉干事,先后擔任過鎮計生站長、信訪辦主任、前隍村黨支部書記,2008年改任魯溪村黨支部書記。憑著在部隊里練就的過硬作風,他不僅帶頭在鮮果基地種植葡萄、梨、桃30多畝,個人奔小康,還帶領家鄉人民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高效農業,共同走上富裕路,連續兩年受到丹徒區嘉獎表彰。
為改變農村落后面貌,景國斌按照“素質高、會致富、能帶富”的標準,積極從退役軍人、企業法人、青年致富能手、回鄉大中專畢業生中發現培養黨員和后備干部,改善村級黨員隊伍和干部隊伍結構。多次主動與市、區領導及有關部門協調,加大扶貧項目推進力度。圍繞“向上爭取一點、企業老板贊助一點、村民自湊一點”的思路,籌措資金600多萬元,新建1個社區服務中心、4個健身廣場和57座垃圾房,修筑村級公路18公里,改造危舊橋梁2座,7個自然村實現亮化、美化,環境干凈整潔,干群關系和諧。2009年,魯溪村被評為省級“綠化示范村”。
為促進農民增收,景國斌多次深入田間地頭,認真開展“加快現代農業服務步伐”的調查研究。根據魯溪村“東澇西旱”實情,成立了2個土地股份合作社,利用土地3000多畝,開發成蝦業基地、應時鮮果基地。成立祿食蝦業、鄧巷葡萄、魯溪果品、太白水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每畝葡萄純收入將近8000元,村人均增收2000多元。魯溪村“以農富農”的做法取得成效,受到市、區領導的廣泛好評,2008年被區評為“農村工作先進集體”,2009年被市評為“高效農業先進集體”。
在奮斗中砥礪人生,在創業中成就夢想。巫永峰、陸廷艦、景國斌正是憑著軍人的這種永不放棄、頑強拼搏的超越品質和吃苦精神,敢為人先,創新創業,在人生的大舞臺上演繹了精彩,收獲了成功。鎮江市丹徒區,類似這樣有建樹的復退軍人還有很多,他們正滿懷信心和力量,在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引下,沿著通向未來的康莊大道昂首闊步、奮勇前行。
(作者單位:鎮江軍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