贅言一句,“少兒不宜”不能光靠“三令五申”,其初衷的實現還得靠切實可行的措施,“堵”、“疏”結合自是題中應有之義。
“少不看《水滸》”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看了《西游記》,到老不成器。”現在說這句民諺的人不多了,不過,許多年前,家長們對這句民諺的熟悉似乎能夠達到信手拈來的程度,常常用它來敲打背地里偷偷摸摸地看“閑書”,特別是迷戀上《水滸傳》的孩子。
記得,上世紀50年代我上小學、讀初中的那段時間,十幾歲的男孩幾乎都囫圇吞棗般“啃”過《水滸傳》;既沒有進入課外閱讀的“推薦書目”,又并非學校或老師的“硬性規定”,而且大多躲著大人,這事就不能不讓一位位家長為之擔心了。他們生怕書中人物的舞槍弄棍、逞勇好斗、打抱不平會帶壞孩子,影響學業,往往把自己當年聽過多遍、耳熟能詳的這句民諺,當作教育的良方,灌輸給孩子。有時,甚至只說“少不看《水滸》”。
別責備家長如此地斷章取義。或許是由于他們覺得,單單強調“少不看《水滸》”也就足夠了,要求十分明確,又盡到了家長的責任,何必多費口舌細掰深談;更何況,他們也明白不宜全句照搬。不少家長不是年近半百仍在讀《三國演義》,揚州評話《三國》照樣聽得津津有味嗎?此時此刻若旁及其他,無異于為孩子的“抗拒”留出余地。說到底,他們不過是陳陳相因、一廂情愿地將方法與目的全都置于“堵”這個層面上,少年不宜讀《水滸》之類的“引導”幾乎難見成效,與此大有關聯。
沒有想到的是,兒時聽說的這句民諺,竟讓我在時隔許多年后有所思考:這句民諺提到了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三部,卻獨缺《紅樓夢》,原因何在?細究下來,估計與這幾部書產生的年代有一定關系。《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均成書于明朝,至清初,金圣嘆把《水滸傳》列為“六才子書”之一,毛宗崗把自己評點過的《三國演義》推為“第一奇書”,無疑對這兩部書的較快普及起了不小的作用,而直到清中晚期以降,《紅樓夢》才逐漸普及為“大眾讀物”,據此不妨推斷,這句民諺大致出現于這兩個“普及”之間,《紅樓夢》自然不在其中了。或者原因并非如此簡單,不揣淺陋,以求教于識者。
時過境遷,在文化消費呈現多元化格局的今天,已很少有人再用“少年不宜讀《水滸》”來敲打孩子了,然而,“少兒不宜”倒時有所聞,這里面有“少不讀《水滸》”的投影么?但愿沒有。贅言一句,“少兒不宜”不能光靠“三令五申”,其初衷的實現還得靠切實可行的措施,“堵”、“疏”結合自是題中應有之義。
“伙計看老板”
先說點上小學時的事情。曾經就讀過三年的那所小學,其前身是一座“公所”。“公所”占地面積并不算小,但用來辦學真的顯得過于局促,上課只能采用“復式”,天井便是下課時學生的室外活動場地。孩子們無法改變環境,就變著法兒適應,那年暑假過后,一個新的游戲由校外“游”進校內,于是,課間聚在天井里嬉鬧時,如若有同學準備“斗雞”,四目對視,或者有人盯住某個地方發呆,旋即會有好事者喊一聲“大眼望小眼”“伙計看老板”的應答隨之響起……
民諺“大眼望小眼,伙計看老板”被“引入”游戲,在民諺一族中可謂“一枝獨秀”,或曰“異軍突起”。不過,作為一種游戲,它卻好景不長,“熱”了一陣子之后,很快“冷”了下去,風光不再;相比于跳房子、打彈子、滾鐵環、拍洋畫、砸銅板等傳統游戲,它只能算是兒童游戲中的匆匆過客。
不久前,看了兩三集電視連續劇《狼煙北平》,劇中底層人物文三的辛酸遭遇令人同情。且看車行老板逼文三交雙份“份兒錢”那場戲。突然而至的變故,使文三的生活無所著落,他只得低聲下氣求車行老板“開恩行善”,租洋車上街攬活,維持生計。那天早上,文三與人發生爭執,老板乘機挑動雙方動手,并且發話:誰贏了免掉當天“份兒錢”。結果文三輸了,臉上還帶傷流血。此時,老板瞇起雙眼、暗含兇光逼視文三:“你交雙份。”文三一言不發,眼里流露出無助的悲哀。這讓我想起“大眼望小眼,伙計看老板”的民諺。其實,不少影視作品中都有“伙計老板兩相看”的鏡頭,有時以此表現人物的善良、大度、寬容、本分,更多的時候觀眾從中“讀”到的是老板的居高臨下、頤指氣使、盛氣凌人,伙計的逆來順受、忍氣吞聲、曲意逢迎,一個“看”字,種種情狀,令人唏噓感慨。
影視作品偏好后者這樣的細節安排,固然出于豐滿人物形象、追求故事好看等方面的考慮,換個角度看,何嘗不是觀照當下,期盼社會更加關注弱勢群體,提醒老板善待員工?相互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顯著人際關系的和諧。一篇“盤點年度熱詞”的文章寫道:“對于‘和諧’兩字,民間都喜歡形象地解說為人人都有飯吃,人人都能說話,也就是有物質保障和精神自由。”如何“善待”,不正寓于這種樸素的詮釋之中么?但是,在現實生活里,仍有一些老板至今不愿善待他人,凡事我行我素,習慣于讓手下“看顏色行事”,試問他們可否知道,這樣做,不僅是在漠視員工的基本需求,還會帶來有悖和諧的社會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