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耳液是治療耳科疾患的常用制劑,其用途為化解耳耵聹和消除耳道炎癥。雖然滴耳液屬于外用制劑,毒副作用相對比較小,使用也比較方便,但也許正因為如此,現實生活中隨意亂用,造成不良后果的現象比較突出。因此,滴耳液也須謹慎使用。
一天傍晚,汪小姍的寶貝女兒妞妞在放學的路上,被一只小飛蟲飛進了右眼,又揉又搓也弄不出來,眼睛癢得難受。等回到家里,汪小姍發現妞妞右眼又紅又腫。汪小姍曾經患過“紅眼病”,有點“臨床經驗”,便迅速“診斷”妞妞是眼睛發炎——結膜炎。
憑汪小姍的經驗,眼睛害上結膜炎上醫院簡直有點小題大作,去不去無所謂,醫生不就那點“驢本事”——動不動使用眼藥水嗎?眼藥水咱家有的是!
汪小姍在家里翻箱倒柜找眼藥水??墒牵鬯幩疀]找到,卻翻出一支滴耳液。汪小姍想,滴眼液和滴耳液都是“五官科”醫生的常用藥物,再說眼睛和耳朵也離不了多遠,總可以通用吧?在她還拿不準主意的時候,站在一旁、年輕時當過幾天赤腳醫生的妞妞爺爺給她助了“一臂之力”,爺爺說:“不都是外用消炎藥嗎?想當年我哪分得那么清楚,哪兒有炎癥哪兒使,不是照樣把病整好!”于是,汪小姍把消炎滴耳液當作滴眼液給妞妞用上了。
本以為妞妞的眼病會很快消除,可到了晚上臨睡時,妞妞的眼睛反而紅腫得更加厲害,疼得根本無法入睡。原本很自信的爺爺也著急了,對著汪小姍發了指令:“妞妞她媽,咱就別折騰了,趕緊上醫院去吧!”……幸虧去得及時,妞妞才沒事!
1.為什么要用滴耳液?
用滴耳劑滴耳是一種簡便易行的局部治療方法,常用于化膿性中耳炎、外耳道炎、耳道霉菌病、耵聹栓塞等耳病的治療。用滴耳劑滴耳,使高濃度藥物直接作用于局部病灶處,起到抗炎殺菌、消腫止痛或軟化耵聹的作用,治療效果好,而且使用方便,無痛苦。但是,一般使用的滴耳劑均屬于非處方藥物,是家庭常備用藥,一定要嚴格按使用說明書使用。使用中如有疑問或不適,應咨詢醫生。
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為例,按不同病變情況可選用的滴耳液有:(1)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與類固醇激素類藥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3%潔霉素液、1%黃連素液等,用于鼓室黏膜充血、水腫,有膿液或黏膿時。(2)酒精或甘油制劑,如4%硼酸酒精、4%硼酸甘油、2.5%~5%氯霉素甘油等,適用于黏膜炎癥逐漸消退,膿液極少,中耳黏膜水腫、潮濕者。
2.常用的滴耳液有哪些?有無中藥滴耳液?
常用的滴耳液有:(1)酚甘油滴耳液,又名碳酸甘油滴耳液,具有殺菌、消炎和止痛作用,主要用于急性中耳炎鼓膜未穿孔之前。如果鼓膜穿孔流膿者不能使用本藥。因為它會與膿液起反應而釋放出碳酸,可腐蝕鼓膜及中耳黏膜。(2)氯霉素滴耳液和慶大霉素滴耳液,主要用于細菌感染引起的已經穿孔的化膿性中耳炎的治療。(3)潔霉素滴耳液,主要用于由革蘭氏陽性細菌及厭氧菌引起的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鼓膜已經穿孔者。
中藥滴耳液有黃連滴耳液、魚腥草滴耳液等,因療效不如西藥滴耳液,故臨床上少用。
3.使用滴耳液時有什么講究?
(1)滴耳液溫度適宜。滴耳液一般要求存放在低溫陰涼處。使用前應將藥瓶放在手心暖一會兒,或放在熱水杯旁邊10分鐘左右,使藥液溫度與人體體溫盡量接近,以免溫度過低刺激內耳前庭器官引起眩暈、惡心等不良反應。但不能將藥液直接加溫,以免溫度過高破壞藥效。
(2)滴液時體位舒適。滴藥時一般取坐位側偏頭或側臥于床上,患耳外耳道口向上,用手向后上方(小兒向后下方)牽拉耳廓,將外耳道拉直后再滴藥,這樣可以使藥液沿外耳道緩緩流入耳內,否則藥液不易到達病變部位。滴藥前將膿性分泌物用消毒干棉簽拭凈或用無菌溶液沖洗,使藥物發揮最大治療效應。
(3)滴藥后按壓耳屏。滴耳液一般每次滴3~5滴,每日滴3次。滴液過多不僅浪費藥液,而且有引起眩暈等不適反應的可能。滴液后保持原體位3~5分鐘,并用手指輕輕按壓耳屏3~5次,通過外力作用使藥液經過鼓膜穿孔處流入中耳。
4.耳道有膿性分泌物能否直接用滴耳液?
不宜直接使用。用藥前應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內膿液,可用3%雙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簽拭凈或以吸引器吸盡膿液,方可滴藥。抗生素滴耳液宜參照中耳膿液的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擇適當藥物。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如慶大霉素等)用于中耳局部可引起內耳中毒,應慎用或盡量少用。
5.特發性耳聾用滴耳液有效果嗎?
特發性耳聾用滴耳液無效。特發性耳聾是一種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覺神經性耳聾,又稱暴聾。其發病急,進展快,治療效果直接與就診時間有關。目前認為本病的發生與內耳供血障礙或病毒感染有關。窗膜與前庭膜破裂曾也被認為是致病原因之一。
因致聾原因很多,發病機制和病理改變復雜,且不盡相同,故迄今尚無一個簡單有效且適用于任何情況的藥物或療法。目前多在排除或治療原發疾病的同時,盡早選用可擴張內耳血管的藥物、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溶解小血栓的藥物、維生素B族藥物、能量制劑,必要時還可應用抗細菌、抗病毒及類固醇激素類藥物。藥物治療無效者可配用助聽器。
6.耳屎(耵聹)多而硬,能用滴耳液嗎?怎么用好?
外耳道軟骨部皮膚分布一種腺體叫做耵聹腺,分泌淡黃色黏稠液體,稱耵聹(俗稱“耳屎”)。這種物質有的遇空氣干燥后呈薄片狀,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時“藏”在外耳道內,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和粘附外來物質(如灰塵、小飛蟲等)的作用。
正常情況下,耵聹可借咀嚼、張口等下頜運動以薄片形式自行排出。若耵聹逐漸凝聚成團,阻塞外耳道,稱耵聹栓塞。完全堵塞后會出現耳悶、耳鳴、聽力下降;此時,倘若水進入外耳道,癥狀可加重,常有耳痛。小的耵聹團塊,可用耳鑷或耵聹鉤取出;若大而硬難以取出者,先滴入5%碳酸氫鈉或1%~3%酚甘油,每日滴4~6次,待軟化后用上述器械取出或用沖洗法清除。已有外耳道炎者,應先控制炎癥,再取耵聹。
外耳道沖洗法:患者或助手手扶彎盤放于耳垂下,拉直外耳道,用20~50毫升注射器接鈍粗針頭或用特制外耳道沖洗器,吸取溫沖洗液,將沖洗器頭放入外耳道內靠近后上壁,逐漸輕輕加壓沖洗,使水流沖向外耳道后上壁,沖洗液進入深部并借回流力量將耵聹沖出。沖洗完后用干棉簽拭凈外耳道。
7.耳外傷能否使用滴耳液?
對于外傷性鼓膜穿孔急性期患者,禁止任何水樣液體滴耳,否則影響鼓膜創口的愈合。耳外傷后,應及時到醫院找耳鼻喉科醫生檢查和治療。
8.一側耳道患病是否雙側都要治療?
一般情況下,當一側耳朵得了化膿性中耳炎、外耳道炎、耳道霉菌感染等疾病后,只需要對患耳進行治療就可以了。因為雙耳相互傳染的可能性非常小,對正常耳朵進行治療毫無意義,也沒有進行預防的必要。
9.滴耳液能否替代滴鼻液、滴眼液使用?
有些患者把抗生素滴耳液當做滴鼻液或滴眼液使用,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尤其是將其代替滴眼液使用,則更加危險。因為滴眼液對無菌以及酸堿度和滲透壓都具有嚴格的要求,而滴耳液則往往達不到這樣的質量標準。倘若擅自將滴耳液替代滴眼液使用,則會對眼睛造成刺激,引起紅腫、刺痛等不良反應;不僅眼部的炎癥得不到控制,而且還有可能造成細菌的二次感染,使病情加重,甚至還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后果。如果滴錯了,要馬上用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眼睛,多次反復地沖洗,直到眼睛沒有不適感為止。
10.使用滴耳液后嘴巴有苦味是怎么回事?
有些患者使用滴耳液后,會感到咽喉部有一股藥味,這主要是因為人的耳鼻喉之間都是相通的,在鼻子的后部與中耳之間有一個通道叫做咽鼓管。使用滴耳液后,咽部有時會有藥液流入,嘴巴里也會出現苦味,這是正?,F象,患者不必多慮。
11.小兒使用滴耳液有什么講究?
給小兒使用滴耳液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1)保持合適的體位。滴藥時應讓小兒側臥于床上,或趴在桌上,使患耳外耳道口朝上,施藥者用手向后下方牽拉孩子的耳廓,然后再滴藥。
(2)注意滴耳液的溫度:滴耳液的溫度不宜過低,以免刺激內耳前庭器官,引起眩暈、惡心等不良反應。在溫度較低環境下使用滴耳液時,可事先把藥瓶放在手心中握一會兒,或者把滴耳液瓶放到40℃左右的溫水中溫一溫,當藥液溫度與體溫接近時,搖勻后即可使用。當然,也應注意不能使滴耳液的溫度過高,一方面耳道不適應高溫液體,過高溫度會燙傷耳內黏膜;另一方面在高溫下,滴耳液中所含的藥物成分會分解,會使藥效降低。
(3)滴藥時應使藥液沿外耳道壁緩慢流入耳內,滴藥的劑量一般為每次滴3~5滴,每日滴3次,或遵醫囑。
(4)滴藥后應保持原體位3~5分鐘,并用手指輕輕壓耳屏數次,使藥液經鼓膜穿孔處流入中耳。
(5)小兒應慎用或盡量不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滴耳液(如復方新霉素滴耳液、慶大霉素滴耳液等),因為這類藥物作用于中耳局部,可引起內耳中毒,造成無法挽回的聽神經損傷,會影響小兒的聽力。
12.老年人能使用滴耳液嗎?
隨著年齡的增大,人體的臟器功能都會有所減退,藥物代謝的速度也會變得緩慢。因此,老年人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療效和安全性都較好的滴耳液,應盡量少用或不用含有對聽神經有損害或影響造血功能藥物成分的滴耳液,如慶大霉素、鏈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等滴耳液,即便非用不可,也須注意按說明書規定的用法和用量使用,最好先向醫生咨詢。
13.孕婦可以使用滴耳液嗎?
滴耳液屬于外用藥,不僅濃度低、用量小,而且用藥后只是局部吸收,極少進入血液循環,亦不會進入臍帶血而被胎兒吸收。因此,對于大多數滴耳液來說,孕婦使用并無大礙。然而,為了孕婦腹中胎兒的安全,孕婦在使用滴耳液前,仍須仔細察看滴耳液的組成成分中有無孕婦禁用或慎用的藥物;認真分析主要成分的濃度是否達到足以致害的水平(自己沒有把握時應及時取得醫生的指導);應嚴格控制用藥劑量。
14.滴耳液使用不當會影響聽力嗎?
隨意濫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滴耳液(如復方新霉素滴耳液、慶大霉素滴耳液等),容易引起內耳中毒,造成無法修復的聽神經損傷,從而引起聽力減退甚至喪失,尤其是嬰幼兒使用這類滴耳液的危險性更大。雖然滴耳液中含藥物的濃度比較低,使用的劑量比較小,毒副作用相對比較少,但使用仍須謹慎。首先不能隨意亂用,必須要有針對性;其次不宜長期使用同一種滴耳液,尤其是抗菌素類滴耳液,需要長期使用者應選擇幾種功能相同的滴耳液進行交替使用。
15.滴耳液過敏怎么辦?
有些屬于過敏體質的患者,或對某類藥物(如氟喹諾酮類藥物等)有過敏反應的人,使用相應的滴耳液后會產生過敏反應。因此,這些患者在就醫時應主動向醫生說明情況,以便醫生為你選擇不產生過敏反應的滴耳液。此外,患者自行購買滴耳液時,也應注意選擇適合自己使用的藥物。當你不慎用錯了滴耳液,出現過敏反應時,應立即停止用藥,癥狀嚴重者應及時去醫院請醫生進行處理。
>> 相關鏈接
怎樣正確使用滴鼻液、滴眼液
無論是使用滴鼻液還是滴眼液,用藥前均應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嬰幼兒盡量不用滴鼻液,因為嬰幼兒的鼻黏膜很嬌嫩,用滴鼻液會刺激鼻黏膜,影響其發育;嬰幼兒應盡量避免使用阿托品、氯霉素眼藥水;高血壓患者慎用新福林、腎上腺素眼藥水。
滴鼻液
用滴鼻液前要把鼻涕盡量擤干凈,如果鼻腔有干痂,可用溫鹽水清洗鼻腔,待干痂變軟取出后再滴藥。滴藥時需取鼻部低于口和咽部的位置。患者仰臥于床上,頭向后伸或肩上墊一個軟枕,也可將頭懸垂于床緣外或座位,頭盡量后仰,滴藥時可將藥液順著鼻孔一側慢慢流下,讓鼻腔側壁起緩沖作用,以免藥液直接流入咽部而味苦難忍。滴藥后輕按兩側鼻翼兩三下,使藥液布滿鼻腔,一般滴鼻液每次滴兩三滴,每日滴3次。
鼻竇炎患者滴完藥,保持原體位3~5分鐘后,藥液達鼻旁竇開口,使竇口黏膜收縮,竇腔內的分泌物容易流出,這時把鼻腔中的分泌物擤干凈,然后再滴1次藥,藥液可經竇口進入竇腔,起到消炎作用。
黏膜干燥引起的鼻出血,患者可用薄荷石蠟油滴鼻液,滴藥時將藥液順著鼻孔內側慢慢流下,以起到潤滑鼻中隔黏膜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哪種滴鼻液,都不能長期使用,以免產生依賴性,造成藥物性鼻炎。
滴眼藥
點眼藥水前應洗凈雙手,用消毒干棉簽拭去眼內的分泌物,以免沖淡藥液降低療效。點眼藥水時應左手輕輕分開上、下眼瞼,右手拿眼藥水緩慢滴入下眼皮里面,點眼后輕輕閉眼,做睜眼、閉眼活動,讓藥液均勻布滿眼內。注意勿將藥液直接滴到黑眼珠上,以免刺激眼睛發生瞬目反應(眨眼),使藥液流到眼角外,點完眼藥水后應壓迫眼內角下方,以免藥液順著鼻淚管流向鼻腔,導致藥效減低。眼藥膏應在晚上睡前涂,以保證夜間作用于結膜的藥物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