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金融業全面開放將近4年,中國已經向外資銀行全面開放人民幣零售業務。中國對WTO承諾的全面兌現,平等國民待遇下的中國后金融時代已經到來。金融業的全面開放,為普通百姓提供了更多選擇,而國內的金融機構面臨的則是更大的挑戰、競爭和機遇。
關鍵詞: WTO后時代;銀行業;開放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必然發展,與貿易全球化、跨國生產相比較,金融全球化是當今世界推動經濟全球化最活躍的因素,同時也是風險最大,危機頻繁,最敏感和最脆弱的經濟領域。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將國內相對獨立的金融市場融入整個國際金融市場,成為金融全球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入WTO,不僅有利于我國金融業從國際金融社會學到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而且可以帶來新的金融產品,促使國內金融競爭,提高金融運行效率,并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與完善。但是,我國金融業在面臨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我國商業銀行將直接面對愈加激烈的國際和國內銀行業的競爭,然而國內銀行業與國際銀行業競爭力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中國銀行業的應對與調整無疑成為不可避免而又需要盡快研究的課題。
一、WTO后時代,我國銀行業面臨的挑戰
根據我國加入WTO承諾的條款和世貿組織的有關規則,入世后我國銀行業面臨國外商業銀行競爭的壓力。WTO后時代,外資銀行辦理外匯業務就沒有地域限制和客戶限制;已經取消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的地域和客戶的限制;取消所有現存的對外資銀行在經營業務方面、設立形式方面的非審慎的限制;允許設立外資非銀行金融機構,并允許其按照中資同類機構的條件辦理汽車消費貸款和金融租賃業務。因此, WTO后時代對我國金融業的挑戰主要體現在:
第一,建立有效的貨幣調控體系。入世之后,隨著大量跨國公司的進入,對外開放的領域越來越廣泛,要想守住資本項目下不可兌換越來越困難,管理成本也越來越高。這意味著國內經濟政策、資本流動和匯率制度三者之間必須協調好,我們的貨幣政策必須兼顧對內均衡和對外均衡,要考慮到外部環境的影響。這就需要中央銀行具有更大的獨立性,需要中央銀行利用間接手段來進行調控。
第二,我國銀行業面對著外資銀行業的競爭。從內部說,銀行需要建立一個合理的資本結構和資產結構,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內控機制、激勵機制;從外部說,需要一個平等競爭的社會環境和鼓勵銀行進行金融創新的條件。
第三,建立良好的金融監管體系。我們在設計監管體系時,如何盡可能既做到避免重疊與盲點的出現,同時又不損害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積極性。
第四,保證計算機網絡的安全性。在大力推進信息化管理的同時,還要保證系統的安全性。
二、我國銀行業帶來的機遇
WTO后時代,中國經濟加快與世界經濟融合在一起,為國內商業銀行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外資銀行的進入和人民幣業務的開放,大大增加了中、外資銀行接洽、合作的機會,等等。所有這些方面,在給國有銀行帶來嚴峻挑戰的同時,也給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第一、從整個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能夠改善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環境,產生更多金融業務需求。首先,加入WTO后,不僅僅是銀行面臨著外資銀行的競爭,國內的所有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也將面臨著來自國外產品的挑戰。其次,中國加入WTO后,國外企業來華建立獨資企業、合資企業的數量大量增加,國有商業銀行以其國家信譽后盾和資金實力以及地緣優勢,同樣會受到一些外資企業的青睞,國有商業銀行選擇優良信貸客戶擁有了較大的空間。第三,WTO后時代,國際貿易量迅速增加,對銀行的國際結算、國際卡收單和信用證業務的需求也會大量增加,并在資金配套服務、外匯買賣、遠期結售匯利率、匯率保值等業務上提出更多的需求。國有商業銀行的國際業務得到的良好發展。
第二、拓展海外金融業務,實現國有商業銀行跨國經營提供了機遇。首先,我國加入WTO后,WTO成員國賦予其他國家銀行的優惠條件,同樣要賦予中國的銀行。這樣就可以解決中國商業銀行在國外開設分支機構所遇到的政策障礙和不平等的競爭待遇問題。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可以直接到海外設立分支機構,參與國外市場的競爭。其次,外資銀行的大量進入會使國內銀行讓出一塊市場,中國的跨國企業也將得到較快的發展,國內企業走出國門后,國內金融機構也走出去為它們服務,在國外市場爭奪業務。可以肯定,中國在加入WTO后,國有商業銀行的跨國經營步伐將會大大加快。
第三、在強大的外資銀行的競爭壓力下,促進了國有商業銀行轉換經營機制,加強內部管理,提高經營管理水平。WTO后時代,按照國民待遇原則,國有商業銀行不可能享有特殊的政策保護。因此,在外資銀行的挑戰下,國有商業銀行不得不面向市場、面向客戶,積極開展市場營銷,加快內部改革,提高競爭能力。否則,就要無情的市場競爭所淘汰。
三、WTO后時代,中國銀行業的對策
(一)科學設計我國金融對外開放的政策框架和步驟。
需要解決的是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要審慎的把握好開放中國金融業的力度和速度。從總體上講,中國金融業要對外開放是必然的。但是,由于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金融體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機制還不健全,包袱很重,金融法制建設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來,如果金融市場開放過快,將會對我國銀行體系產生難以承受的沖擊,甚至會造成大的金融危機。因此,在加入WTO談判的過程中,我國在承諾全面開放國內金融市場的同時,克服了急于求成的心態,充分利用《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和新的金融服務協議(FSA)中對發展中國家開放金融市場的一些保護性條款,逐步開放金融市場,使金融業的開放步伐與我國法制建設、中央銀行監管能力、國有企業和商業銀行的改革相適應。
第二,制定引進外資銀行的規劃。外資銀行的引入時間、每年的引入量、引入的國家、 引入后在國內的區域布局和中央銀行如何監管等方面,都應該制定出具體的規劃,避免出現盲目性。
第三,嚴格市場準入條件。按照國際通行的準則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條件,并嚴格進行審查。同時,隨著外資銀行的大量進入,將來也存在外資銀行市場退出問題,因此還應該抓緊出臺和完善外資銀行退出方面的法規。
(二)加快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步伐。
中國金融業特別是人民幣業務對外開放,仍然有一個緩沖的時間。在這期間,必須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
一是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產權制度的改革。無論是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管理水平、經營和競爭能力,還是促進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的跨國經營,都有必要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產權制度的改革。在保證國家控股的前提下,允許大型企業集團和跨國公司參股,使國有商業銀行與這些企業建立利益相連的緊密型信用伙伴關系,為最終建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創造體制條件。
二是加快剝離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改善銀行資產結構。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包袱較重,特別是不良貸款較多。這些問題主要是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不解決好這個問題,國有商業銀行很難與外資銀行競爭。國務院已經決定,借鑒美國成立RTC(即信托清理公司)的經驗,由四家國有商業銀行成立專門機構處置不良資產,這是十分必要的。中國建設銀行“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已經掛牌成立,其余兩家也將很快成立。今后更加重要的問題是,必須建立防范不良貸款產生的機制,防止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問題重新出現。
三是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機構重組步伐。按照199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要求,按經濟區域設立金融機構,對現有國有銀行分支機構加快重組,特別是工、建、中行的縣級機構要迅速撤并,集中精力和財力,開發城市業務和國際業務。為此,人民銀行撤并各省人民銀行,在全國成立了九大分行。
四是落實和維護國有商業銀行經營自主權。商業銀行按照《商業銀行法》、《擔保法》等法律和法規的規定開展經營活動,任何地方、任何部門特別是地方黨政部門不能干預銀行的經營活動,更不能強迫銀行貸款或對外提供擔保。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實行真正意義上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監管,防止出現超負荷經營和流動性風險,讓商業銀行根據信貸資金的“三性”原則,自主決定資金的運用,自負盈虧。
(三)從國有商業銀行內部來講,要積極采取措施,應對各種挑戰。
第一要強化員工“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提高服務質量。與此同時,加快我國銀行業電子化建設進程。通過先進的計算機操縱系統,一方面提高業務的質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完善風險監控機制。
第二要借鑒、引進國外同業先進的經驗,加快金融創新,改變目前各國有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單一、類似和低層次競爭的局面,積極開發新的服務產品,滿足不同層次的客戶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在遠期結售匯、外匯買賣、利率匯率保值方面不斷開發業務品種,適應市場的需求 。同時,要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整體營銷機制,加大金融產品的市場營銷力度,主動向客戶推薦和出售自己的服務。
第三要及時調整信貸投向,抓住新的增長點,積極發展優秀客戶。應系統分析銀行目前的主要客戶在我國加入WTO后可能受到的影響,重新評估客戶的資信狀況和行業風險,及早采取措施防范風險,提高資產質量。
第四要抓緊人才培養,盡快造就一支符合國際金融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要十分珍惜現有人才,高薪延攬高級人才,積極引進國外智力,并積極為他們發揮作用創造條件。
(四)中央銀行應加強對外資銀行的引導與監管。
對外資銀行必須依法進行必要的科學監管,加強引導,健全監管機制,使外資銀行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健康、穩定的發展。
第一,加強對外資銀行科學管理的法制建設,早日制定一部比較完整的全國性外資銀行管理法規。逐步建立遵照《巴塞爾協議》精神的對外資銀行的科學管理體系。
第二,有條件、有步驟的開放我國銀行業務,對外資銀行業務的開放程序必須與我國境內的經濟發展條件相適應。在服務品種方面,銀行業可先開放國際結算、金融租賃、外匯及其派生業務、金融信息的提供與交換,后開放外幣存放款和利息工具交易。人民幣存放款業務、政府債券和人民幣A股的放開應慎重進行。
第三,加強政府的有效保護。我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WTO,要充分利用《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和新的金融服務協議(FSA)中的有關規定,保護我國銀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要借鑒其他國家加入WTO的經驗,合理地對外資銀行的業務范圍、利潤匯出等有關項目進行有效的限制。
第四,要取消或逐步降低對外資銀行實行的諸多“超國民待遇”,為國內銀行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加強對外資金融機構的科學監督管理,加強培訓工作,建立起一批業務素質強、作風正派、辦事負責的涉外金融監督管理隊伍。
參考文獻:
[1]葛潁培.論資本賬戶開放的條件,金融理論與實踐[J], 2001年第12期
[2]楊帆.人民幣匯率改革與金融創新,中國青年出版社[M],1996年第1版185頁 [3]李輝.金融開放條件下的中國銀行業監管效應分析[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3年06期
[4]賀力平.2000年中國國際收支平衡分析[J],中國外匯管理,2001年第8期
[5]陳藝云.銀行監管職能從中央銀行分離的利弊分析——兼談我國央行體制改革的必然性與注意的問題[J],商業研究,2004年07期
[6]楊曉光,盧授永.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結構改造還是產權改造[J],財經科學,2003年04期
[7]范從來,廖曉萍.開放經濟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研究[J],當代財經,2003年07期 [8]陳偉光,邵學言.金融開放條件下國際金融監管體制變遷問題研究[J],南方金融;2003年05期
(作者單位: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