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朱墨恬老師緣于我們的一位故友,他說在他們老家河北省蠡縣有一位搞篆刻的先生,技藝高超,書法也出眾,對古文字、古文學很有研究,還常有詩詞發表,為人十分謙和、誠懇,生活雖清苦,卻安貧樂道,是個不可多得的藝術人才。我們慕名去拜訪了這位鄉間儒者。
來到朱墨恬先生家,一進院兒立即給人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院子里種滿了各種花卉,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有青翠挺拔的竹子、有爭奇斗艷的月季、有富麗堂皇的牡丹……最令人稱奇的是他家還養著高貴華麗的孔雀。
聽到敲門聲,一位細高個子、慈眉善目、舉止儒雅的先生趕緊迎了出來。由于共同的愛好,我們很快便攀談了起來,談話中我們對朱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
先生出身于書香世家,幼承家學,詩、書、畫、印無一不精,卻疏于世故,我們稱之為鄉間大儒實在是不為過,可他卻不以為然。先生生性好靜,生活恬淡,不求聞達,齋號“淡如堂”。六十多歲的人,每天學習、創作到深夜,游弋于藝術的天地,樂在其中,多幅作品見于各種專業報刊、雜志。除了農耕之外,還以養花賣花為生,終日與花草為伴:與紙墨為鄰。
看先生刻印淋漓酣暢、痛快至極,小小一枚印章在他手上翻來轉去,石屑紛飛處轉眼間便刻成,舉手刻邊款,就像在紙上寫字般嫻熟,這才讓人知道為什么有“刀筆”一詞。他在創作過程中總是一方印稿要琢磨好幾天,常常幾易其稿,直到滿意為止,強調意在筆先,刻字也是同樣的道理,設計好童法然后就大膽奏刀,一揮而就。
先生對篆刻藝術的癡迷簡直到了為之癲狂的地步,論起他的勤奮,用刀不離手形容再恰當不過了。當年下地干農活都帶著刻刀石頭,沒少被生產隊長抓住狠批,即便是現在他也沒改掉這種習慣,不是在地頭兒歇息時拿出刻刀來刻字,就是在干活中忽然來了靈感蹲在莊稼地里琢磨起印稿來,有時勞作…天,琢磨著印稿低著頭自樂著回家,到家才知道鋤頭丟在田里了。
先生書法有著很濃的金石昧和篆籀筆意,同時又透著一股書卷氣,他的篆刻蒼拙古樸又有著時代氣息,創新中不失傳統,高古渾厚而又清新灑脫。
清波沫浴水留香,
粉臉嬌羞作玉娘。
綠染羅裙天做主,
不知何日嫁新耶。
這是先生的一首詠荷詩,將荷花比作粉臉清純、嬌羞高雅的美麗少女,清新可人。
先生不僅愛寫荷花,也愛畫荷花,刻印累了,也用毛筆調節一下,或寫,或畫,隨心而動。他的畫得意于他的書法,水墨交融,與書法題款和嵌蓋印章渾然一體,詩情畫意盡在其中。國畫《和諧頌》,用筆酣暢淋漓,守著自己的清律,以中國傳統筆墨來渲染現代構圖,體現出了他的創新意識,他筆底的葡萄,水墨氤氳,鮮活欲滴,葫蘆則筆酣墨足,體現了傳統文人畫的功底。
(二)
朱先生憨厚淳樸、性格隨和,鄰居們都知道他手巧,設計個鞋樣、窗花什么的都來找他。他總是有求必應,從不推辭。先生生活上簡樸,做人低調,不愛與錢打交道。他種了滿院子的花草,老伴不讓他賣,因為他也賣過幾次,被熟人一夸便說喜歡就拿去吧。自己種的不要錢,三言兩語之間勞動成果就統統被他給打發了,為此老伴就再也不讓他賣花了。
講起當年這些事他總是憨笑不止,多么淳樸的農民,假如他生在城市,假如在年輕時有深造的機會,以他的勤奮又將是何修為呢?盡管藏諸民間,有不少書畫界名人都慕名找到他,請其刻印,與之結交。河北省美協名譽主席、原河北畫院院長王懷騏先生,畫家李建章、天津遲癡老人劉蔭舒等對墨恬先生的為人和藝術都非常佩服,多次造訪并與之結下深厚的友誼。
劉蔭舒先生還專門請他到天津小住幾日,為圈內的朋友刻印。臨歸時劉蔭舒把家藏的東西拿出來讓他挑幾件,墨恬先生一看都是名家之作啊,哪幅作品也得萬元以上,淡淡地笑了笑,搖了搖頭,一件也不肯要。
墨恬先生待人誠懇,淡泊名利,看著他過著清苦的日子,不少朋友曾多次勸其登登廣告,發發帖子,做做宣傳之類的,擴大一下影響面,也多少掙個小錢什么的。在人們的一再慫恿下,他開始在各類專業報刊登潤格,一看便叫人覺得好笑,“四字印,150元一方,先寄印再付款,不滿意另刻……”這不是純掙手工費嗎?藝術價值呢,難道說就沒有啦?他說:“那些人標那么高是不想給人刻,純粹是炒作抬高自己,咱是真想著給人刻啊……”瞧他這歪理兒。
有人說他的人品好也如他的篆刻一樣,是修來的。朱先生常說“功夫在印外”,他廣涉博采,對中國古典文學無所不涉,各種書論印論例作擺滿書架,一面是為生活的繁重勞作,一面是對藝術的癡心追求,風風雨雨幾十年,鍥而不舍,他的篆刻藝術逐漸走向成熟:有著深厚書法根底的篆法,疏密輕重和方圓變化的筆法,蒼勁鈍拙、沉穩有力的刀法,以及朱白相間、圖文并具的邊款渾然一體,展現了其篆刻藝術豐富的表現力及完美的藝術形式。
回首幾十年,墨恬先生說能享受到學習與創作時的苦惱與快樂,就感到滿足了。
他雖為平民布衣,身居陋室,但緊跟時代步伐,關注國計民生,關心國家大事。先生說,方塊字里他最喜歡“和諧,二字,故吟詩作畫多圍繞“和”字發揮。創作了一系列與“和”字有關的“和文化”篆刻作品。
朱先生說:倉頡造字,出了一個“和”字,自此源遠流長,產生了豐富的“和”文化,璀璨了“和”。智慧。一個簡單的“和”字,滲透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的處世哲理和智慧,更體現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認識這個“和”字,使我們豐富智慧;寫好這個“和”字,使我們立足于“和”的境界,伸展這個“和”字,使我們創造一個安寧、祥和、充滿愛心、和平美好的世界。
(責編:劉 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