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7~2009年對黃淮夏玉米區灰飛虱的發生動態進行了系統調查。結果表明,本區域一代灰飛虱蟲量突增突減現象明顯,具有大面積區域性同期發生現象,本地蟲源的越冬地為江淮和周邊稻茬麥,在本地玉米或雜草上一般不能正常越夏,這些均符合遷飛昆蟲的判斷標準,說明灰飛虱除近距離擴散外還存在遠距離遷飛的可能。
關鍵詞:黃淮夏玉米區; 灰飛虱; 發生規律; 遷飛
中圖分類號:S433.3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0)03-0070-03
灰飛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屬同翅目,飛虱科,分布于東亞、東南亞、歐洲、北非等地;中國各省區均有發生。灰飛虱是一種重要的農業害蟲,除以成蟲、若蟲刺吸為害水稻、小麥外,還傳播病毒病如水稻條紋葉枯病、水稻黑條矮縮病和玉米粗縮病等,其傳毒為害造成的損失遠大于刺吸為害[1]。玉米粗縮病的暴發流行與一代灰飛虱成蟲消長有直接的關系[2],滕州市(35°06′N,117°09′E)處于黃淮地區的中心,是玉米的主產區和玉米粗縮病的高發區,近年來,玉米粗縮病已由次要病害迅速上升為主要病害。本試驗通過調查2007~2009年灰飛虱發生情況,結合氣象因素分析了本區域灰飛虱發生特點,說明本區域灰飛虱主要來源和其遷飛性,為制定科學的防控方法提供了理論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2007~2009年連續3年對滕州市灰飛虱的發生情況進行系統調查。選擇5月上旬播種的春播馬鈴薯茬玉米,每塊田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調查20株,記錄灰飛虱蟲量,計算百株蟲量。越冬和越夏調查采用拖網法、籠罩法和搪瓷盤法[3,4],調查普通麥田、稻茬麥、水稻和雜草叢的蟲量,計算每平方米蟲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2007~2009年灰飛虱消長動態
本區域2007~2009年灰飛虱發生期間的3年消長動態見圖1、圖2和圖3,圖中橫線為30℃溫度線。3年消長動態有較大的波動,而且波動與降水、高溫等因素都有關系。調查發現,馬鈴薯茬早播玉米上,2007年5月12日查見一代灰飛虱成蟲,5月24日達最高值2 130頭/百株,之后蟲量迅速下降,至6月6日后,蟲量全部減退。2008年調查,5月28日查見一代灰飛虱成蟲,6月12日達最高值,蟲量達6 550頭/百株,之后蟲量緩慢下降,6月26日后,蟲量徘徊在50頭/百株左右,遲遲不退。2009年調查,5月18日始見一代灰飛虱成蟲,至6月8日蟲量達到高峰11 055頭/百株,6月13日后灰飛虱蟲量開始逐步下降,至6月29日降至5頭/百株后該蟲消退。
2.2 降水對灰飛虱消長的影響
結合近3年的降水量調查(見表1),可以看出在灰飛虱蟲量快速增長期間降水都能促進蟲量增加,降水量較少時,其蟲量日增幅較低,但當降水量達到10 mm以上時,其蟲量日增幅均在40%以上?;绎w虱蟲量增長期間,10 mm以上的降水對灰飛虱數量有明顯激增作用,說明灰飛虱有隨雨降落的特性。10 mm以上降水原因主要是副熱帶高壓從江淮地區北移,暖濕氣流北上,這也說明灰飛虱可以從江淮稻茬麥區遠距離遷入。
2.3 溫度對灰飛虱消長的影響
灰飛虱屬于溫帶昆蟲,最適生長、繁殖溫度為25~28℃[5],在35℃的高溫下若蟲死亡率較高,并且不能正常羽化[6]。結合日最高溫度分析灰飛虱消退過程(圖1,圖2,圖3),可以看出2007年5月25~29日日最高氣溫持續33℃以上,灰飛虱蟲量迅速由2 130頭/百株降至96頭/百株,至6月7日完全消退。而2008年6月12~20日日最高氣溫均在30℃以下,灰飛虱蟲量下降緩慢,從6月24日到7月4日蟲量徘徊在百株50頭左右不退。2009年6月10~29日持續30℃以上高溫,其中6月24~27日持續35℃以上高溫,在持續高溫作用下,蟲量從6月13日開始下降,至6月29日玉米田蟲量已降至5頭/百株,之后該蟲全部消退。分析可知本區域持續30℃高溫可促使灰飛虱遷出或導致死亡,持續高溫天氣是灰飛虱蟲量迅速消退的關鍵。
2.4 越冬越夏調查結果
在滕州不同生境隨機調查50塊地,越夏調查選擇雜草叢、水稻田和玉米田,越冬調查選擇普通麥田和稻茬麥。2007年6月上旬末雜草和玉米田已查不到蟲量,2008年延長至8月下旬,2009年6月底灰飛虱完全消退。2008年9月中下旬調查滕州周邊微山、魚臺等20塊水稻田灰飛虱蟲量,蟲田率100%,蟲量26~87頭/m2,平均30.9頭/m2。2007~2008年兩年小麥秋苗期和春季小麥至4月底均未發現灰飛虱蟲量,2009年4月7日在靠近稻茬麥區的濱湖鎮一塊普通麥田查到灰飛虱成蟲,平均蟲量0.012頭/m2,其它同2007、2008年調查結果;5月份以后灰飛虱在普通麥田上升,其消長規律基本同上述越夏玉米田結果;5月下旬調查,3年平均蟲量分別為16.2、7.3、2.1頭/m2。2009年4月上旬和5月中旬調查魚臺縣稻茬麥、普通麥田蟲量,并與滕州普通麥田灰飛虱作對比(見表2)。由調查結果可知,本區域灰飛虱很少在普通麥田越冬,其主要越冬來源地為江淮和周邊稻茬麥;灰飛虱在水稻田可以越夏,而在玉米或雜草上由于受溫度和食物老化的影響,一般不能正常越夏。
3 結論
對于灰飛虱有無遠距離遷飛性,目前國內尚無定論。國外已有有關灰飛虱遠距離遷飛的報道,如Kisimoto (1976)[7]、Hirao (1980)[8]、Noda (1986)[9]、Hoshizaki (1997)[10]等均提到,灰飛虱每年從中國大陸越過東海遷飛至日本。但國內當前沒有發現其在我國大陸內的遠距離遷飛行為,普遍認為其以本地越冬為主。據調查,在黃淮地區普通麥田,灰飛虱越冬量極少,蟲源多是外地遷入,稻茬麥是主要的越冬寄主和一代成蟲來源地。
王瑞等(2008)[11]研究發現低卵巢級別的灰飛虱飛行勢能顯著大于高卵巢級別的灰飛虱,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卵子發生—飛行共軛”效應,具有遷飛昆蟲的部分特性。本地觀察,雖然有大量的一代灰飛虱成蟲遷入玉米田或雜草叢,但產卵量極少,與以上研究結果相同。
本區域一代灰飛虱突增突減現象明顯,發生量與江淮和周邊稻茬麥蟲量密切相關,發生期與江淮和周邊稻茬麥成熟期基本相同。2009年,滕州灰飛虱最大蟲量達百株10 000頭以上,蟲量為歷年來最大,江蘇、安徽等南方稻茬麥越冬代灰飛虱成蟲在50頭/m2以上,魚臺、金鄉、微山等滕州市周邊稻茬麥越冬代灰飛虱成蟲平均195頭/m2,高的近500頭以上,其一代卵量百株1 000~3 000粒,一代若蟲705~1 199頭/m2,嚴重地塊高達7 496頭/m2,蟲量也達到歷史新高,灰飛虱呈現大面積區域性同步暴發態勢。
綜上所述,突增突減、大面積區域性同期發生,結合越冬越夏調查,符合遷飛昆蟲的判斷標準[12],可以說明灰飛虱除近距離擴散外還存在遠距離遷飛的可能。黃淮地區玉米粗縮病灰飛虱可來源于同一區域的稻茬麥灰飛虱近距離擴散,更多的來源于江淮稻茬麥區大面積灰飛虱遷飛遷入,外地遷入蟲量是主要的。
參 考 文 獻:
[1] 丁錦華, 蘇建亞. 農業昆蟲學[M].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174-176.
[2] 蘇加岱, 黃九柏, 劉漢舒,等. 黃淮海流域玉米粗縮病發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J]. 山東農業科學,2009,9:59-61.
[3] 農業部農作物病蟲測報總站. 農作物主要病蟲測報方法[M]. 北京: 農業出版社,1981,92-93.
[4] 江蘇省植物保護站. 農作物主要病蟲害預測預報與防治[M]. 江蘇: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16-117.
[5] Hachiya K.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developmental velocity of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J].Annu. Rep. Soc. Plant Protec. North J.,1990,41:112-113.
[6] 劉向東, 翟保平, 胡自強. 高溫及水稻類型對灰飛虱種群的影響[J]. 昆蟲知識,2007,44(3):348-352.
[7] Kisimoto R. Synoptic weather conditions inducing long-distance immigration of planthoppers,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 and Nilaparvata lugens (Stal)[J]. Ecol. Entomol.,1976,1:95.
[8] Hirao J, Ito K. Observations on rice planthoppers collected over the East China Sea in June and July[J]. Jpn. J. Appl. Entomol. Zool.,1980,24:121.
[9] Noda H. Pre-mating flight of rice planthopper migrants (Homoptera: Delphacidae)collected on the East China Sea[J]. Appl. Entomol. Zool.,1986,21:175.
[10]Hoshizaki S. Allozyme polymorphism and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the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Laodelphax striatellus(Homoptera: Delphacidae)[J]. Biochemical Genetics,1997,35:283-293.
[11]王 瑞, 沈慧梅, 胡 高,等. 灰飛虱的起飛和擴散行為[J]. 昆蟲知識,2008,45(1):42-45.
[12]張孝羲, 張躍進. 作物有害生物預測學[M].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