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紛,眾多諸侯國各自雄霸一方。時有趙國文王倚仗國強兵壯,盤踞著一方疆土,甚感高枕無憂,隨即沉浸于玩樂之中。
此君別無他好,唯愛擊劍之術,一手“霸王劍法”可說是罕逢敵手,他曾散錢萬貫,邀請諸侯列國的劍客與他對劍,但不知何故,來者總是庸碌之輩,使之擊劍總不盡興。他只得在本國的將士中選出三千名精壯的劍手,互搏取樂!
那些擊得好的常勝劍手,總能得到文王的豐厚賞賜,而對于那些戰敗受傷或致殘的劍士,他也給一些安撫費。雖然每年擊劍者死傷過百數,散錢計十萬余貫,文王擊劍、觀劍的嗜好還是與日俱增,從不間斷。
他還向全國頒布了一道法令,凡家有年滿18歲以上的精壯男子,需得到他的閱劍臺來報到擊劍,這條法令的公布,弄得舉國上下人心惶惶。因為他們知道一旦自己的兒子進了擊劍場,比進了戰場還可怕,不死不殘是休想從那里回來的。
慢慢地只要哪家有年滿18歲以上的精壯男子,就悄悄地偷跑出國,投靠到別的諸侯國生活去了!趙國因為常年擊劍取樂,錢也撒得差不多了、精壯的男子也逃得差不多了、擊劍場上的劍手也所剩無幾了!趙國的國勢漸漸衰退,而其他諸侯國反而在近幾年得到了大量的精壯男子,他們都在盤算著攻打趙國的計劃了。
趙國的大臣們,眼見著戰禍就要來到,一個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團團亂轉,無計可施,因為他們知道,最近趙文王的脾氣越發暴躁起來,這并不是因為戰事逼近所致,而是因為能供他擊劍賞玩的劍士越來越少。所以也沒有哪個大臣敢挺身而出直言進諫,生怕一不留神血灑霸王劍下。
一日,秋風瑟瑟,宮門外來了一名布衣素服的求劍者,只見他長須飄灑,朗眉俊目,氣宇軒昂。進得宮來,見了文王也不施禮。
文王正心煩火撩,見此人儀表不凡,來求擊劍,心想一定是位真正的劍客,心中一喜,也不計較他的失禮,慢聲問道:“你來擊劍,可知這劍無眼、人無情,稍有閃失,可就性命不保了啊?”
來人呵呵一笑:“即來之,則安之,個人安危何足道哉,國之將亡,尚不覺嗚呼哀已!”
文王一聽,心中暗道:“好大的口氣啊!看你如何死于我的閱劍臺下。”于是文王先請這位布衣素服的劍客下去休息,他要選出最優秀的劍士與之比劍。
經過三日的選拔,終于從死傷三百名劍士的比試中選出了三位劍術最高的人來,于是,文王請來了布衣素服的劍客,用手一指:“這三人是我最得力的劍士,如果你能打敗其中的任意一位我將賞你萬兩錢,如果能打敗兩位,我就賜你上大夫的官職,當然如果你能把他們三位全都打敗的話,我再賜你一方土地,讓你世代享用。”說罷用一種不屑的眼光看了看這位布衣劍客。
只聽得那布衣劍客,仰天狂笑:“大王好大方啊!為區區擊劍一事,連國之疆土也要拱手于人乎?不過我知道這三人并不是趙國最強的劍士,我要和最強的劍士比試,大王愿準許嗎?”
趙王一聽:“這三人就是我趙國最強的劍士了,哪里還有比他們更強的人呢?”就不解地問道:“請問你所說的最強的劍士是誰?”
布衣劍客又是呵呵朗聲一笑:“大王難道把自己也忘了嗎?你才是趙國真正最強大的劍術高手啊!我想和大王比試一番,假如我取勝了,大王可否把整個國家都輸與我呢?”
趙王一聽此話,勃然大怒:“大膽狂徒,安敢謀我疆土,來來來,讓本王先斬了你再說,你的劍在哪,快拔將出來,好讓你心服口服地死于我的霸王劍下。”
布衣劍客輕輕一笑,手縷長須,溫言說道:“在下不才,雖手中無劍,但心中有劍,與大王擊劍,我什么劍都使得,但我現在有三種劍藏于胸中,不知大王希望我用哪一把劍?”
文王一聽,心中暗道:“難道他是仙山神人,竟能胸中藏劍!?”忙欠身相問:“先生有何良劍,請說與本王一聽。”
布衣劍客含首一笑,幽幽言道:“在下這三柄劍,名為,天子劍、諸侯劍、庶民劍。不知大王愿與哪柄劍賜教一二?”
文王噫了一聲,好奇地問道:“真的有這種劍嗎?那我想知道,何謂天子劍呢?”
布衣劍客朗聲言道:“天子劍用燕谿石城做鋒芒,齊地岱岳做利刃,晉國魏國做脊柱,周國宋國做把柄,韓國、衛國做劍身,四海四時做劍鞘,渤海常山做佩纓。用這把劍能夠征服諸侯,統一天下,這就是天子劍。”文王聽完這話,茫然若失地顫聲問道:“那敢問,何謂諸侯劍呢?”
布衣劍客略頓了一下,說道:“諸侯劍用有智慧有勇氣的人做鋒芒,清高謙潔的人做利刃,賢良的人做脊柱,忠厚圣明的人做把柄,英雄豪杰做劍身。這路劍在人間能調和民意,安邦定國。這就是諸侯劍。”文王此時已放下手中所握的霸王劍,欠下身來雙手一拱,恭敬地問道:“敢問先生,庶人劍又做何講呢?”
布衣劍客微微點首,面含春意地繼續說道:“庶人劍是那些蓬頭垢面,服裝奇特的劍士們所使的劍。這種劍充其量也不過上能砍掉頭顱,下能刺破肝肺罷了。這就是庶人劍。現在三劍一并說完,不知大王意欲選擇哪柄劍呢?”
文王聽罷三劍的講解,如茅塞頓開、醍醐灌頂,忙拉住布衣劍客的手,連聲說道:“先生才是天下間真正的劍術高人啊!我欲拜先生為師,請先生與我共謀天下。”說罷又是深躬一禮。
布衣劍客忙擺手一搖:“大王此言差已,我乃云游四海的方外之士,悠閑散人,三劍之奧妙我已傳于大王,請大王能以心之感悟習練,方可有所大成,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劍本是雙刃之利器,用之不當既能害人亦能害己!在下功德圓滿,就此別過了。”說罷也不等文王回話,縱身飄然而去。
文王從此之后,免除了擊劍的相關法令,自己也不再沉迷其中,人心所向,逐漸又強大起來,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而那位傳授劍道之高人相傳正是為后世所稱道的道家傳人莊子。
(摘自《故事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