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將中國股市快速推向全流通的通道。截至2009年12月,我國證券市場股票總市值達到243939億元,其中,股票流通市值151258.65億元,占總市值的62%。那么,就我國上市銀行而言,經過股權分置改革的洗禮后,其股權結構展現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特點?目前的股權結構是否能有效促進其績效的提高?
我國上市銀行股權結構現狀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上市銀行達到14家,國有商業銀行均已完成股份制改造,除農行外都實現了上市。由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銀行業的改革發展也具有鮮明的特點,我國上市銀行的股權結構既帶有舊體制的深深烙印,又有不同改革發展階段不斷創新的特點。根據我國上市銀行股權結構的相關數據,現階段我國上市銀行股權結構主要有以下特點。
國有股比例較高,占有重要地位
股權分置改革后,根據非流通股上市流通的條件和時間限制,各銀行年報披露的持股數據中,分為有限售條件的股份和無限售條件的股份。根據我國上市銀行2008年底有限售條件的股份中各類型股份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除民生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沒有國有股外,其他上市銀行均有較高比例的國有股權。其中,國有銀行中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國有股比例超過70%,建設銀行國有股比例(包括國有股和國有法人股)超過50%,處于絕對控股地位。華夏銀行國有法人股比例為34.29%,中信銀行國有法人股比例則高達62.33%,交通銀行、興業銀行和南京銀行國有股比例均超過20%。部分上市銀行國有股比例雖相對較低,但與其他類型股東相比,仍占有主導地位。
流通股比例逐步提高,股份逐步實現全流通
根據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規定,啟動改革后的公司原非流通股股份的出售,應當遵守下列規定:自改革方案實施之日起,在十二個月內不得上市交易或者轉讓;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總數百分之五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東,在前項規定期滿后,通過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出售原非流通股股份,出售數量占該公司股份總數的比例在12月內不得超過5%,在24個月內不得超過10%。因此,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并不代表非流通股立即上市流通,流通股比例是有序的逐步提高,最終實現全流通。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啟動之后,各上市銀行陸續公布了改革方案,流通股比例逐步增加,多數銀行流通股比例都已超過50%,其中民生銀行流通股比例最高,達到95.07%。
股權集中度較高,銀行之間的差距較大
我國上市銀行中,中國銀行和中信銀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超過半數,股權結構高度集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均超過了30%,股權集中度較高;民生銀行最低,只有5.9%,其他上市銀行基本在10%~30%之間。總體來看,我國上市銀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較高,平均值為27.07%,個體差異較大,有的股權集中度很高,有的則比較分散,標準差為19.28%(見圖1、表2、表3)。從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來看,我國上市銀行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較高,平均達到63.38%,并且個體差異較大,標準差為22.7%。


我國上市銀行股權結構存在的問題
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的基礎,公司治理結構是否完善直接影響著公司績效,因此,合理的股權結構應該能夠有效地提高公司績效。從理論上講,股權分置改革后,股份實現全流通,各股東具有共同的利益趨向,大股東的利益獲取不再來自于內部股東之間的利益博弈,而來自于外部市場上同業之間的競爭,所有股東都能從公司績效的改善和股價提升中獲益,公司價值逐步實現市場化,因而有助于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改善和經營績效的提高。但是,筆者以后股權分置時代為背景,運用因子分析法對我國上市銀行綜合績效進行對比分析,并選取上市銀行2005年后的數據,建立其股權結構與績效的回歸模型,實證結果表明:股權集中度與銀行績效有正向關系;流通股比例與績效呈不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通過分析我國上市銀行股權結構的現狀,以及實證檢驗,可以看出目前我國上市銀行股權結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國家仍是重要持股主體
我國上市銀行第一大股東大多是國有股,前十大股東中,國有股東也占多數席位。國家持股對銀行治理有雙重作用:國家對銀行經營提供隱性擔保,為銀行提供信用支撐,使銀行業經營保持穩定,從而保證金融市場的安全平穩發展,但國家的信用擔保同時也弱化了債權人和股東對經營者的監督約束,而且國有股東在經營過程中往往表現為行政上的超強控制和產權上的超弱控制,所有者缺位問題是國家對銀行經營管理實施有效監督的障礙。
股權分置改革后,隨著股權的流動性增強,股權集中度有下降趨勢
根據歇雷弗(Shleifer)等人的研究結論,在公司治理對外部投資者利益缺乏保護的大陸法系國家,公司的股權有集中的趨勢,這是投資者為保護自身利益而做出的自然反應,因此,在公司治理對外部投資者利益缺乏保護的情況下,股權的適度集中會使企業經營業績朝好的方向發展。隨著全流通時代的到來,上市公司大股東可以根據股價的漲跌買賣股票,股權的流動性提高,持股主體更換頻繁,大股東可能會出現迅速“套現”行為,從而使股權趨于分散化。在目前我國資本市場發育還不夠成熟、法律環境完善程度還有待加強的情況下,股權分散會引發“內部人控制”等一系列問題。
流通股沒有充分發揮對銀行經營管理的積極作用
股權分置改革消除了股份轉讓的制度性差異,股份的全流通使得所有股東具有共同的利益基礎,有利于公司績效的改善,因此,流通股比例的提高對銀行經營管理和績效有正面影響。但是,為減少對證券市場的沖擊,證監會對非流通股設置了限售期,許多國有股和法人股還處于“限流通期”,大部分的流通股東仍為中小投資者,缺乏對上市銀行經營管理的動力和能力,加上我國目前法律監管體系不完善,中小股東的利益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因此,后股權分置時代,我國上市銀行流通股對銀行公司治理和績效的促進作用不明顯。
對策
為保障股權分置改革的效應得到積極發揮,優化銀行股權結構,促進銀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應完善相關的配套措施,做好改革的后續工作:
優化國有股權管理模式,合理解決國有股所有者缺位問題
可以借鑒“淡馬錫”管理模式,成立專門的國有投資公司,履行國有金融資產出資人的職責,以國有控股公司的身份,與商業銀行其他股東一樣行使正當的股東權利,不干預商業銀行的正常經營管理。匯金公司的成立和運作與這一模式比較接近。另外,可以采取“金股”模式,即國有股權以“金股”進入上市銀行股權結構中,金股沒有受益權,只有事后表決權,當銀行在戰略調整等一些涉及到國家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時,國有股具有一票否決權。金股一方面限制了國有股權的事前表決權,增強了其他股東的權利,另一方面又保證國有股權在銀行重大決策上的影響力。
合理優化股權結構,形成適度集中的股權結構,防止股權過度分散化
實證檢驗表明,適度的股權集中有利于銀行經營績效的改善,原因可能是基于我國目前不完善的資本市場和法律法規體系。不同的股權模式都有相對應的制度環境,分散股權模式大都與較發達的資本市場以及較完善的投資者保護法律體系相對應,而股權相對集中的模式往往存在于市場機制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國家和地區。而且,在股權全流通背景下,上市公司各類股東具有一致的利益基礎,原本股權分置時代追求再融資、利用各種手段掏空中小股東利益的根源被修正,控股大股東控制問題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適度集中的股權結構使得大股東有能力對銀行經營管理施加影響,在有關銀行發展的重大決策上做出有利于績效提高的決定。當然,在股權結構中,也應避免大量股權過分集中于某一大股東手中。
加強證券市場監管,完善各項法律規章制度,加強對投資者尤其是中小股東權益的保護
完善的市場機制和監管體系是維護所有股東利益的根本,全流通背景下,所有股東的利益都與公司股價密切相關,股權集中使得大股東有能力也有動力對公司經營管理進行有效監督。但是,由于大股東在決策和獲取信息上的優勢,以及持股數量巨大帶來的利益更大,大股東參與內幕交易的可能性也加大,而信息的不對稱使得控股股東甚至管理層可能利用信息優勢操縱股價。如為了提高股價,大股東或高管采取短期的經營行為,減少研發投入、減少各種資本性支出,忽視員工培訓,從而使公司短期內的利潤得到提升。這些行為當然會侵害處于信息不對稱方的小股東或外部股東的利益。因此,加強證券市場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各項法律規章制度,對保護股東利益、保持上市銀行平穩健康發展有重要作用。對上市銀行而言,應建立健全投資者關系管理制度,加強投資者關系管理,建設網上投票系統,完善公司治理決策體系。對監管機構而言,應加強對商業銀行信息披露制度的管理,重點對貸款審批、大股東關聯交易行為、內幕交易、股東變更等進行嚴格監管。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追究違法、違規大股東相應的刑事和民事責任。
(作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