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助保金貸款業務是在當前政府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有利形勢下,商業銀行充分運用助保金池和政府增信平臺作為風險補償手段建立的全新中小企業信貸業務,它立足于總體風險的控制而不注重強調個體風險的把握,關注于平均貸款違約率的測算而不拘泥于強化擔保的要求。它將推進商業銀行信貸經營和風險管理理念的重大創新,有利于培育和建立良好的金融信用環境。
助保金貸款業務發展的背景
中小企業蓬勃發展為商業銀行提供了巨大的信貸業務空間。國際經濟界、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小企業將是21世紀經濟發展的主角。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小企業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歷史階段,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中小企業已經從早期的加工、貿易等領域,向基礎設施、高新技術等領域拓展,有些地區中小企業形成了產業集群,不斷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在這過程中僅僅依靠企業的自有資金遠遠滿足不了企業發展的需要,這為商業銀行拓展新的利潤增長點帶來了空間。
融資難是當前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重大障礙。中小企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其在融資方面的特殊性,中小企業不僅會遇到由市場經濟運行以及企業自身經營不規范、抗風險能力相對弱所帶來的不利的融資環境,而且還會遇到由于金融體制和機制滯后所帶來的一些制約因素和一些缺乏基本金融原則的融資規定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使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在我國顯得更為突出,這就決定了中小企業比大企業更加依賴以銀行貸款融資為主的間接融資手段,以銀行為中介的間接融資是目前資金配置的主要形式。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最直接表現就是銀行貸款融資渠道不順暢,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關鍵在于擔保難。
信用擔保機構并沒有真正起到緩釋銀行風險的作用。信用擔保是國際上公認的高風險行業,擔保機構經營的是風險,提供的服務是信用。但是當前信用擔保機構運作不規范、抗風險能力不強,在管理制度、風險控制制度、專業人才隊伍、擔保資本金不實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不規范經營行為增加了擔保機構的經營風險和道德風險,給擔保行業的健康發展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目前一些大型的擔保機構也發生了缺少代償能力和代償誠意的現象。從實際效用上講,商業銀行并沒有真正從信用擔保機構方面獲得較多的風險緩釋。
商業銀行缺少靈活的中小企業不良貸款呆賬核銷自主權。2008年財政部出臺的《金融企業呆賬核銷管理辦法(2008年修訂版)》雖然放寬了呆賬認定的條件和核銷條件,降低了金融機構的核銷成本,對于商業銀行建立中小企業貸款的呆賬快速核銷機制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其中的一些條款仍存在比較嚴格的限制,與商業銀行的中小企業貸款業務實際相比有一定差距。受限于呆賬核銷政策,難以實現呆賬“應核盡核”的要求,造成了“高贏利、高撥備、高不良”的現象。這種情況與國際通行的做法有很大差異,對商業銀行的相關財務指標和外部信息披露有很大的影響,也不利于商業銀行正確衡量中小企業貸款業務的真實風險成本和收益。
助保金貸款風險控制機理
中小企業助保金貸款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向滿足貸款約定條件的企業發放的,在企業提供一定擔保的基礎上,由
企業繳納一定比例的助保金及政府承諾一定比例額度補償作為增信手段的信貸業務。
中小企業助保金貸款業務總體思路
經商業銀行認可的企業納入助保金成員單位,在申請貸款業務時,先按一定比例繳納助保金,并提供一定額度的擔保,與銀行簽訂質押合同,明確助保金可以用于代償助保金成員單位的不良貸款。助保金管理機構設立一個助保金歸集賬戶,對出現的不良貸款統一調劑代償,當助保金池中資金不足代償時,地方財政部門承諾對不足部分按一定比例代償。在代償后,由助保金管理機構委托商業銀行向該客戶行使債務追索權,追索回的資金用于歸還貸款、彌補助保金和財政補償資金。這樣可以通過政府的介入、企業的互保以及相關的擔保等方面及時化解銀行的不良貸款,從而在促進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有效防范和化解企業貸款風險。
理論依據
助保金貸款業務風險控制機理總體上體現了中小企業貸款的“大數定律”和“組織增信原理”,開發和整合了政府和企業的信用資源,形成增信合力。
大數定律。所謂大數定律意即在隨機事件的大量重復出現中,往往呈現幾乎必然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大數定律。如在重復投擲一枚硬幣的隨機試驗中,觀測投擲n次硬幣中出現正面的次數。不同的n次試驗,出現正面的頻率(出現正面次數與n之比)可能不同,但當試驗的次數n越來越大時,出現正面的頻率將大體上逐漸接近于1/2。
中小企業的不良貸款率,在一定區域和一定的經濟環境下,保持一個大致的比例,從總體上看符合大數定律,如果企業繳納的助保金平均比例與中小企業不良貸款率相當,這樣從大數定律上分析,總體上可以覆蓋風險。
組織增信原理。組織增信的核心在于運用組織的信用,建設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和支柱,這就要建立一個風險控制機制和信用體系,從而使被增信一方能夠有效防范風險和減少損失。組織增信也是政府與金融機構的一種合作方式,雙方通過共建信用體系和制度體系來防范風險,體現一種共識、共建、協調、合作的關系。通過政府增信,金融機構能夠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優勢和政治優勢,有效彌補現有金融制度的不足。地方政府通過與特定金融機構的合作,能夠將政府組織優勢與金融機構的融資優勢相結合,并將其轉變為信用優勢,建設新型的市場經濟優勢,彌補信用建設空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這既是制度建設的目的和效率所在,也是組織增信推動社會信用發展的基本原理。
助保金貸款業務優勢
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對企業來講,助保金貸款適當降低了擔保要求,總體融資成本低于擔保機構擔保成本,適合那些固定資產較少、前景看好、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融資需求旺盛的成長型客戶,部分解決了中小企業保證和抵押不足面臨的融資難題。
增加商業銀行客戶資源。助保金管理機構具有政府背景,掌握很多資源,對其所轄會員企業的影響力很大。通過引薦,為商業銀行批量營銷其優質會員企業提供了平臺,有利于改善客戶結構。同時,通過助保金貸款業務加強了與政府的聯系,財政存款在商業銀行開立賬戶結算,更容易爭取到政府投資項目的金融服務主辦行地位。另外,助保金賬戶開設在商業銀行,還可增加經辦機構的存款。
提供更加廣泛的信息渠道。助保金管理機構通過會員企業可以獲得更多的軟信息,對企業家的政策風險、品德風險更有把控能力,可降低商業銀行的信息不對稱風險。助保金成員之間也可以加強監督,發揮橫向約束作用。
實現了貸款擔保方式的變革。與信用擔保機構擔保相比,助保金貸款融資成本低,而且效率高,風險控制措施更有效,在助保金池中的資金達到一定額度以后,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信用擔保機構而成為一種新型的貸款業務擔保方式。
助保金貸款業務風險防范措施
客戶篩選工作。獲得助保金貸款的客戶必須是重點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可以由政府中小企業助保金管理部門認定,
以骨干中小企業為主體,其他優質中小企業共同組成的中小企業群體。同時,這些企業也要經商業銀行認可,實際上是建立了兩道客戶選擇門檻,風險關口已經向準入端進行了前移。
助保金管理。企業應在獲得銀行貸款前先行繳納助保金,繳納比率經商業銀行和政府助保金業務管理部門商定,原則上按貸款合同額度一定比例一次性繳納助保金。助保金繳納比率是該貸款業務的關鍵點,根據本行和當地同業存量業務的統計分析和測算進行確定,總體上助保金比例應高于同類中小企業不良貸款新增比例,使新發生的不良貸款能夠及時代償。可以采取“雙線控制”的就高原則,即不低于根據貸款期限要求的最低助保金繳納比例標準;同時為體現地區差異,一次性繳納的助保金比率應不低于經辦機構所在二級分行上年底中小企業平均貸款不良率水平。
政府風險補償金管理。政府財政對助保金貸款所產生的風險損失,按比例進行補償,政府風險補償資金由政府預算安排,補償比例有個底限要求,表明政府和銀行要共同承擔風險。而對于單個企業,只是提供一部分擔保,如50%的貸款比例,放大了企業的貸款額度。商業銀行應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積極搭建促進助保金貸款業務合作平臺。商業銀行還應與中小企業管理機構(如中小企業局、工商聯等)進行洽談,共同商定合作方案,爭取由政府部門投入部分資金作為助保金池鋪底資金,形成資金的規模效應和杠桿放大效應。對于政府預算安排的風險補償金,應明確其有合理的補償比例。爭取企業繳納的助保金、企業提供的擔保和政府分擔的風險補償金一起能夠覆蓋單筆貸款,以降低貸款風險。
貸款擔保管理。對于辦理助保金貸款業務的客戶,除繳納保證金以外,還要提供一定的擔保,擔保比例與客戶的信用等級相關。企業提供擔保的額度應為貸款額度的一半左右,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組織增信”帶來的放大倍數,大約在2倍,這也是本產品能夠吸引客戶的地方。在企業發生不良貸款以后,商業銀行仍可以通過第二還款來源獲得部分貸款的償還。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