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就在拐彎兒處
正月初七下午,我手機收到一條短信:“節后健康從調整腸胃入手,吃的清淡些,選擇粗糧,給您的腸胃洗洗澡?!逼鋵?,在節前我已經經過了一次生命體驗,通過“減食”和“少食”,喚醒身體蘊藏的自愈力,祛病排毒、清除宿便。
古語云:食色性也。中國人向來把吃飯當做頭等大事,不管認不認識,常見面便習慣性地問候“您吃了么”?在餐桌上,也往往很周到地勸客人“多吃點兒”?,F代人一般都是三餐必進的,而且每餐很少只吃“六七成飽”,一定要吃“十分飽”,然后,一直吃到肚皮撐。誰撐的?都是自己撐的。
道家曰:“少食者,神明生焉?!薄饵S帝內經》中說,飲食“勿使過之,傷其正也”。北宋養生家蘇東坡認為:“已饑先食,未飽先止。”清代李漁也說:“饑飽之度,不得過七分是已?!敝袊耸亲钪v究飲食養生的,但養生專家又都強調飲食要有節制,不能過飽或過饑。特別是現代社會生活條件好了,很多人難以抵御各種美食的誘惑和社交應酬,常常暴飲暴食,長期如此使人的腸胃得不到調理。每天周身大部分血液都淤在腹部,腸胃乃傷,神明乃失。其實,對于一個人來講,把東西吃下去不是唯一能量供給方式,通過光能、磁能、電能、波能等這些大自然之日月精華同樣也能使生命獲得能量。我們生命并不是世俗所認識的只是從物理性質上去解釋它的,它還屬于一個更大的能量世界。這個能量世界可以輕而易舉地改變我們生命體的狀況。人生的一切,都是悟道的過程。悟道是讓我們的思想保持清醒,在清醒理性中就不會被許多世俗的東西所影響了,而且在悟的進程中,總有某些注定的秘密與你不期而遇。只是個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所謂辟谷,亦即“斷谷”、“絕谷”,即不吃五谷的意思,是道家的一種古老的養生方法。在辟谷的時候,僅吃微量的果蔬和適量的水,輔以導引吐納,以增加功效,提高層次。在中醫理論中,辟谷的宗旨就是通陽化氣,疏通經絡,不餓,排毒,有精神,開智慧,人體會出現“自身溶解”的特殊功態,對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甚至腫瘤都有治愈功效。因為一個正常人,在飲水的條件下,不吃任何食物,而只消耗利用自己體內儲存的糖、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可以維持一段較長的時間。此時五臟六腑得以休息,機體得以潔凈和凈化,恢復整個人體代謝平衡和系統活力,修復、改善并消除機體存在的隱患,身體原來攝入的一些毒素會先后從糞便中排出(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清宿便),而且通過停止過多的能量攝入,人的不良欲望會減輕,心情變得平和,經脈變得敏感,能促進潛在能力的顯現和提升,明顯提高自我的幸福感。實踐證明,這的確是一種簡捷、高效、神奇的養生方法。
有一個故事,有人問登山者:“你為什么去登山?”“因為山在那里!”這就是登山者的答案。自然天成,無懈可擊。就像在拔河過程中我們明白做事有三點最重要:一是方向;二是定位;三是堅定的行動。方向找對了,就看你有沒有來自心底的呼喚和堅強的毅力?!吨芤住防锩娑啻翁岬揭痪湓挕白蕴煊又獰o不利?!逼鋵?,老天不會保佑任何人。那個“自”不是“來自”的意思,而是說,“你自己努力,老天才會幫助你?!边@正可謂“自助者,天助也!”你要想成功,必須找到屬于你自己的那片天地。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成功就在拐彎兒處,只可惜很多人在半途中卻失去了方向。只有堅持到了靚麗轉身時的人,才是超越自我,享受大自在的人。
靠“感覺”而不是靠“指標”活著
最近有的同事見到我,說我的“氣色好”。在四個多月的時間里,我已習慣了每餐六七分飽,不僅沒有被餓垮,反而視覺、聽覺、觸覺變得敏銳。正月十五晚餐后,我在篤信西醫的全家人面前測了一下“指標”,結果血壓為82~115mmHg,血糖10.2mmol/L,全屬正常。西方是實證學,偏賴于理化檢測,而東方是驗證學,更相信感同身受。其實,在此之前我已經相信:養生就是養氣血。氣是看不到的,但能感覺到。我的身心靈正在由病而愈、漸入佳境了。
人的一生就是元氣的一生。元氣足,命才好,運就順,壽更長。經常聽人說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其實,命是天令,很難改,運才是人為。我們不能選擇父母給的先天之生命,但可以對后天之命運以積極的態度、良性的意識去體會、去把握、去珍惜、去改變。孟子講:“相由心生。”《楞嚴經》云:“心能轉物,則同如來。”改變命運必須改變內心、改變習慣。因為真正的健康,是人生善良、寬容、平靜等優良品質的體現。
生命在于滋養。一切疾病的根源都是人不能正確對待身體所致。而就中醫來說,每個人都有身體內在的自我療愈能力,靠藥物治療是最下策的。因為藥只是控制病的,它不是治病的!養生的最高境界是讓身心和諧,隨順自然,發揮身體自愈的力量,不給疾病滋生的機會。老子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何患之有?”就是說,如果我們把身體修煉得氣脈暢通的話,怎么可能會有患(前面講的是肉身,后面講的是思想)?《黃帝內經#8226;上古天真論》有這樣一段描述,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從世俗之見,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行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敞,精神不散,方可以百數?!蔽覀兇蠖嗖皇鞘ト?,很難做到從容入世,清淡出塵,但是通過修煉和悟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自己的命運。
智慧禪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從前有個持戒僧,一天他下山辦事,回來時天色已晚,又無月光。在匆匆歸途之中,路過了一個池塘,持戒僧突然感覺到腳下軟綿綿地好像踩著個什么東西,并且還聽到“吱哇”一聲。持戒僧心想:壞了,別踩死了一只蛤蟆吧?這回可是殺生了。不禁害怕起來,久久無法入睡。好不容易到了天亮,持戒僧急忙來到出事地點,哪里有什么死蛤蟆,只不過是一只被踩爛的老茄子躺在池塘邊。持戒僧這才長出一口氣,終于放下心來。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敝灰皇枪室猓l生的事就應任其自然,不要過多地想它,更不能偏持。道本無言,因言顯道,得道忘言,無跡可尋。好比本來一個人的字寫的很漂亮,但假如有人請他寫字,他刻意要寫個很漂亮的字給人,那個字就不漂亮了。當年書圣王羲之喝得醉醺醺地寫“蘭亭集序”。酒醒后想重新再寫,不知寫了多少遍,最后還是不如酒醉時寫得最好。正像用網捕魚一樣,只要網住了魚,就趕快把魚捉住,不必為網擔心,所謂得魚忘筌。
有人問一位百歲老人:“您的養生之道是什么?”“不養生!”他應聲答道。人的生老病死本是自然現象,任何人用任何方法都無法阻擋。《黃帝內經》云:“夫人之靈,非氣即血,五臟六腑,莫能外焉。”人是靠氣和血活著。氣是血之帥,氣足血運轉才足;氣不足,血運轉不足,氣血調理順暢了則無病無痛。你本來未曾期待、未曾追求,但卻實現了,達到了,所以越不執著于效果,往往效果越好?!白匀粺o為無不為”,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無所求而為,為而不求、不著意追求,這樣,祛病、健身、長壽,都會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