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拍賣場紅紅火火,拍賣品也魚龍混雜、千差萬別,藏家應怎樣選擇合適自己的藏品進行競投?一些精明的藏家把目光緊貼博物館的競買者,在某些拍賣場合只要有博物館人舉牌就會有很多人跟著舉牌。當然也有的藏家見是博物館人舉牌則主動“讓路”,成全公家收藏。但無論如何,博物館的收藏特色和競買取向,無疑對文物市場、民間收藏起到影響和引導作用。2009年秋,廣東省博物館專家組一行數人赴京參拍并成功拍回十件(套)文物,這批藏品為數不多,價格也不算太貴,卻是博物館的收藏取向之一,有其特色和代表性。
2009年11月中下旬的北京,過早地迎來了2009年的第一場雪。始料不及的寒意襲來,使整個首都被包裹在寒流中。但嘉德和保利兩大拍賣公司的秋季拍賣會,卻為寒冷中的京城注入了一股暖流。踏著未及消融的殘雪,肩負著為廣東省博物館豐富館藏的使命,我們一行數人,奔赴京城,參與了這兩大拍賣公司的這次大拍活動。甫到京,我們也顧不上旅途勞頓,即刻奔赴兩個公司的預展廳。經過幾天的“激戰”,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終于成功拍回十件(套)文物,種類包括陶瓷、象牙、珊瑚等。以下是從中精選出來的幾件精品,與讀者共同分享其精湛的工藝和拍賣過程中的趣聞。
1 紅珊瑚花鳥蓋瓶 清
高14.5厘米
瓶作扁式觀音瓶樣式,穹形蓋。頸部兩側附對稱的方形如意云耳。瓶蓋上和瓶身四周,以透雕、浮雕、線刻等多種工藝雕刻出枝繁葉茂中喜鵲嘰喳的花鳥紋,花卉紋正面是月季花和海棠花,背面是玉蘭花。喜鵲為正面一對、背面一只。
這件作品是以紅珊瑚中的上等品種“蠟燭紅”整段雕刻而成。珊瑚在中國傳統中是吉祥富有的象征,一直以來都用于制作珍貴工藝品。尤其是紅珊瑚價值更為昂貴。這件器物所雕刻的紋飾,喜鵲鬧春、“玉棠(堂)富貴”,充滿了吉祥喜慶、生氣盎然的氣氛。
粵博新館展覽中的“自然”部分,直空缺珊瑚石這種質材。這次終于“抱得美人歸”,既可滿足了自然展覽的需要,又為館藏增添了件難得的古代工藝珍品。
2 象牙雕庭院人物女紅盒 清中期
長30.3厘米
這是一件典型的清代廣州工藝的牙雕作品。
傳統的牙雕藝術是中國雕刻工藝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清以來,中國傳統的象牙雕刻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涪官造辦處也特設了“牙作”,專司牙角雕刻的制作,云集各地名家工匠以供奉內廷。清初康熙實行海禁以后,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唯一港口。這使得東南亞等地的象牙大量進人廣州,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為廣作象牙的生產首先提供了愿料充裕的前提條件。又由于廣州地處沿海,氣候溫潤,適合象牙的保存與維護。這也成為廣州象牙雕刻工藝迅猛發展的有利條件。清《廣州通志》載:“諺日:蘇州樣,廣州匠。香犀、象、蜃、玳瑁、竹、木、藤、錫諸器俱甲天下。”廣州牙雕工藝精湛,有透雕、浮雕、薄翼雕等多種技法。不僅工藝繁復精致,而且裝飾性強、畫面生活氣息濃厚。
這件作品,是一件八方形蓋盒,用于裝針線用具。除底面是素面外,其余各面均為滿工,細密非凡。甚至連盒內小隔的蓋面也是滿工。畫面反映的是市井生活百態,層次豐富,繁而不亂。有亭臺樓閣、院落、小橋流水、小船小艇、花草樹林、駿馬、人物等,呈現出一幅清代廣州市民生活的畫卷:嘆茶、聽曲、乘涼、閑讀、趕集、運貨……應有盡有,不一而足。尤其是蓋子左側雕刻的一條小船,在船的尾部還掛著一只小竹籠拖行于水中,這是用于存放還沒來得及食用的魚蝦等水產品的,反映的是廣州人無論河、海鮮,只吃活的不吃死的這一風俗。生活氣息躍然眼前。器物上所雕刻的紋飾,與同時期廣作玳瑁雕件的構圖、技法相同,與廣彩瓷器上的人物庭院也極為相似。因此,這件作品不僅可以給我們帶來藝術上的享受,同時還給我們帶來豐富的歷史、民俗方面的信息,是一件難得的珍品。
相類似的象牙女紅盒,兩家拍賣公司各有一件。但另一件尺寸較小,雕工也比不上這件,當然價錢也相對便宜。經過比較,我們還是認為情愿花高價錢,也要征集一件精品。在拍賣當天,我們在現場發現,坐在我們后面的是我們的老朋友——來自上海的某報記者程先生。原來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幫一位朋友購買這件牙雕作品。當得知我們想競拍的是同一件拍品時,他毅然作_山計步——他坦言:“好的東西如果國家要收藏,理所當然應該讓給國家。我的朋友我回去會跟他解釋,我相信他會理解的。”此言讓我們感動不已。最終,我們以估價的最低價成功拍下此品。
3 象牙大豐收擺件 20世紀50年代
長27厘米
此擺件用整塊象牙雕刻而成。
象牙的邊緣和背面雕成荷葉形狀,左下角雕出朵含苞欲放的小荷花。荷葉卷中是幅廣闊的農村豐收景象。占據畫面主體的右側近處是一大片用高浮雕和透雕技法雕刻出的麥田,麥穗豐滿而沉甸甸。農民們不分男女齊上陣,存田間地頭搶收麥子。畫面的左側,是農舍、垛堆和生活情景。有人在喂牛,有人在編織麥稈,有婦女在為嬰兒哺乳,有人在推磨……好一派欣欣向榮新農村的繁忙景象。這件作品工藝精湛,構圖緊湊,內容豐富而有條不紊,是件難得的藝術珍品。只可惜在當時那個年代,這些作品沒有署上作者的名字。如果作者現在仍健在的話,恐怕已是大師級的人物了。像這種現當代的優秀作品,也是我們博物館收藏的對象。
4 石灣窯藍釉栗鼠柄瓜彤蓋壺 清早期
高11.3厘米
壺圓形蓋,蓋面有一小圓孔。圓形流,流口小修。栗鼠為柄。瓜形壺身。底為內凹形成的假圈足,底無釉,刻“七”字款。應是制作時的編號記錄。胎厚重、致密。通體施仿鉤窯藍色窯變釉。
據柏賣公司的業務員介紹,此壺是從日本征集回來,原包裝木盒上留有原日本藏家書寫的“元鈞窯瓜形水注”標簽。但從釉色看,這并非鈞窯器物,而是典型的廣東石灣窯鈞藍窯變釉。其胎質也與石灣器物相符;鈞瓷是瓷胎,石灣是陶胎。明中后期開始,石灣窯已能燒制出具有自身獨特風格的仿鉤藍釉。鈞瓷和石灣陶同為窯變釉,但二者區別明顯;鉤釉為乳濁釉,不含鈷。鈞瓷先施鐵釉,再局部施銅釉,燒出天藍釉中泛紫紅斑的效果。而石灣陶釉透明度更強,含氧化鉆。石灣陶整個器物施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釉,各種釉在高溫中互相熔融和垂流,形成千變萬化的窯變效果。所謂“鈞窯以紫勝,廣窯以藍勝”。石灣陶的最大成就,在于它繼承了鈞窯窯變的工藝,并把之發揚光大、流傳至今。鈞窯的色彩以青釉中帶紫紅窯變最具特色,其窯變紫斑姿態萬千、美不勝收,古人曾以“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生時”來形容。而石灣窯仿鈞以藍釉窯變最為著稱,有存藍釉中出現放射狀白點的“雨灑藍”(又稱“雨淋墻”),猶如麗日晴空中突降驟雨,在蔚藍中隱現點點蔥白;又有在藍釉中掩映點點淡青的“翠毛釉”,因酷似翠鳥的羽毛而得名。這兩種藍釉窯變釉多用于瓶、壺類器皿。這件小壺正是“雨灑藍”。至于其年代,參照明中后期景德鎮窯青花和磁州窯均有栗鼠柄執壺,拍賣公司因此定為明代。而我們再結合胎質、釉色、造型等因素,斷定為明末至清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