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急診護理;風險管理;思路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3-0366-02 中圖分類號:R 197.323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3.068
護理風險管理是對現有和潛在護理風險的識別、評估、評價和處理,有組織、系統的消除或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及風險對病人和醫院的危害及經濟損失,以最低成本實現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學管理方法[1]。急診科是臨床救死扶傷第一線,是生命的綠色通道,具有病人病情危、急、重以及不可預見性,風險性大、流動性大、病譜廣、工作任務繁重、工作難度大等特點[2],如何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對有力保證護理安全和服務質量,化解醫療護理糾紛有重要意義,是護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
一、急診護理常見風險種類
1.急診護理人員方面 ①護理人員風險意識滯后:護士不能識別護理風險,缺乏預見性,一旦出現護理糾紛,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和醫院的利益。②急診護理業務質量不高:a.護士急救技術不熟練,不能熟練使用急救儀器;b.護士操作不規范;c.危重病人病情觀察不及時;d.送病人檢查過程監護不夠;e.護理文書書寫不規范、涂改。③告知行為不及時:急救時侵入性操作未及時告知病人或家屬注意事項。
2.護理管理方面 急診科護士配備不足,新護士未輪轉就進入急診科工作,培訓不到位。急救物品及藥品管理不善,影響搶救工作。
3.患方因素 媒體與社會輿論對醫療機構服務的宣教不夠全面,使患者及家屬對醫護人員產生信任危機。另外,“120”送來的棄嬰、無名氏、流浪漢等,滯留于急診科,因其無家屬及陪護,也增加了護理風險。
二、管理思路
1.樹立護理風險意識 組織全體護理人員學習護理風險管理知識,了解護理風險管理的作用。護士長定期組織全科護士學習與護理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護理核心制度,組織差錯討論分析會,目的是掌握護理風險的識別及評估的方法,提高對風險的認識水平[3]。通過教育,培養護理人員良好的工作態度、工作作風、慎獨精神、敬業精神[4],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強化護士的風險意識。在護理工作中,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使用《急診與病房轉科交接記錄單》、《急診與手術室交接記錄單》等表格記錄。建立護理告知制度,執行封存、保留實物及報告的規范程序。
2.加強急救專科培訓 我科制定護理計劃,每月對護士進行理論監護水平、操作技能、應急能力培訓及考核。要求人人掌握呼吸機、洗胃機、電除顫儀、心電圖機、心電監護儀的使用方法。對新護士進行急救知識、各種搶救儀器操作培訓考核,提高新護士急救技術水平。加強業務學習,認真貫徹和落實各項操作規程尤為重要。每年對全科護士進行心肺復蘇考核以及急救演練。排班時根據護士的實際工作能力,新老護士合理配置,高年資護士做好傳、幫、帶工作。要求急診科護士在精通業務、熟練技術操作的同時,還要有預見性、主動性、獨立性的素質,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預測病人可能出現的病情變化及應采取的措施[5]。
3.做好搶救儀器管理 加強搶救物品和儀器的管理,實行“五定制度”。每臺儀器有專人管理,每周檢查一次,包括儀器的運轉、清潔及保養等,并設使用記錄本做好登記。每天由專班護士負責清點、檢查儀器,并做好登記。發現儀器有缺損或故障,立即報告護士長或院設備科急診儀器負責人員,盡快排除故障。各臺儀器繪制簡單的操作流程圖,懸掛在儀器車或儀器上,便于儀器的學習和應用。救護車物品專人管理,每周檢查。每天每班護士清點,及時補充使用的物品。
4.提高護患溝通技巧 在急診接待中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語言文明,態度誠懇。護士做到“請”、“對不起”當頭,避免使用生、冷、硬的語言。患者或家屬表現出急躁情緒時,要耐心做好解釋工作,當其表現出不理智的言語或舉動時,值班人員相互配合,應及時呼叫總值班或科主任、護士長幫助解決,避免發生沖突。注重與病人的交流是提高告知效果的基礎,掌握告知的技巧,講究語言藝術和效果,保護病人隱私,體現關愛,構建新型的護患關系。
5.規范護理文件記錄 急診護理文件是護理人員為病人進行搶救治療、實施護理及病人病情動態變化的記錄,也是重要的法律文件[6]。護士在記錄過程中一定要體現出及時性、客觀性、準確性,記錄內容包括病人來科的時間、狀況、采取的搶救方法、護理措施及效果、病情轉歸等,尤其對“三無”人員更應高度重視。對陽性體征及疾病危險性一定要告知患者或家屬,且要簽名。留觀病歷要存檔,每月對病歷再次審查,及時、有效的防止護理風險發生。
6.實行反饋、監控及改進 科室不斷細化質量檢查內容,深化質量檢查范圍,做到每日檢查,每月點評,人人到位,嚴格要求工作中每個人、每個班次、每個環節都按標準去做。科室成立安全小組,指派安全員,每月參加醫院護理風險管理小組例會。并反饋到科室例會上,安全員對現存的高風險護理項目和隱患提出分析,全體護理人員討論,制訂有效的解決辦法,持續追蹤糾正情況,進行風險預報,把發生護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極處理變為護理不安全事件發生前的積極預防[7]。
總之,護理工作是一個連續動態的過程。實施護理風險管理,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責任意識和能力在不斷增強,不僅降低了差錯、糾紛發生率,而且把相關人員的差錯、事故、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達到護士與患者互利的效果。急診護理工作的難度和風險增高,需要在護理實踐中不斷查找護理過程中的薄弱環節,重視風險各環節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正確化解并處理風險。積極改善服務態度和加強風險防范教育,實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為病人提供安全、優質的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戴青梅,陳麗英,徐雪艷,等.護理風險管理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06,6(8):36-38.
[2]陳蓓敏.急診護理風險管理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9,23(3A):573-575.
[3]繆薇菁.護理風險管理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9):830-832.
[4]張安琴.將“5S”活動引入護理管理的思考[J].四川醫學,2004,25(11):1270-1271.
[5]楊通夢,姚 鴻,黃金枝.急診科護理風險因素分析與防范[J].現代醫藥衛生,2009,6(25):931-932.
[6]繆春勤.急診科護理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護理研究,2007,21(1C):264-265.
[7]劉艮蘭,楊麗鳳,伍 翊,等.我科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方法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08,9(8):54-55.
(收稿日期:2010-04-26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