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甲胎蛋白(AFP)、鱗狀細胞癌抗原(SCCA)、異常凝血酶原(APT)檢測對原發性肝細胞肝癌(PHCC)診斷的臨床意義。方法 應用電化學發光法(ECLIA)檢測AFP、SCCA、APT肝細胞癌37例,肝硬化40例,正常組41例。結果 PHCC患者血清AFP[(485.31±425.43) μg/L]、SCCA [(175.37±57.45) μg/L]、APT[(987.58±456.23) μg/L]的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AFP[(13.87±6.75) μg/L]、SCCA[(87.70±41.21) μg/L]、APT[(14.28±5.27) μg/L]及肝硬化組AFP[(80.62±34.98) μg/L]、SCCA[(105.89±37.97) μg/L]、APT[(250.56±102.54) μg/L](P均<0.01),AFP、 SCCA、APT聯合檢測,敏感度可高達91.87%,特異度為85.00%。結論 AFP、SCCA、APT聯合檢測可提高原發性肝細胞癌的陽性診斷率,對診斷原發性肝細胞癌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關鍵詞】 肝細胞癌診斷;甲胎蛋白;鱗狀細胞癌抗原;異常凝血酶原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3-0287-02 中圖分類號:R 735.7;R44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3.019
原發性肝細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C)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在我國其病死率占全部惡性腫瘤病死率的18.8%[1]。PHCC發病隱匿、進展快、惡性程度高,因此早期診斷與早治療對這種疾病的處理和預后有重要意義,但是通常由于診斷較晚而預后很差,甚至失去任何有效的治療機會。目前,PHCC常用的血清學標志物主要是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但單用AFP對于肝癌篩查不是很理想,容易漏檢及出現假陽性。近年來,出現了很多新的PHCC腫瘤標志物,對PHCC的診斷、治療及預后有了很大的幫助。而腫瘤標志物(tumor marker)是指體內腫瘤存在并反映其一定的生物學特性的生化物質。甲胎蛋白(AFP)、鱗狀細胞癌抗原(SCCA)、異常凝血酶原(APT),是常用的幾項腫瘤標志物。本文旨在探討其在PHCC診斷中的價值。
資料和方法
1.研究對象 2006~2009年間在我院行手術切除的37例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2001年9月)關于修訂“原發性肝癌的臨床診斷與分期標準”原發性肝癌診斷標準,并均經手術后病理檢查證實為原發性肝細胞癌,其中男20例,女17例,年齡最大82歲,最小28歲,平均年齡55歲;肝硬化組:40例肝硬化患者,根據臨床表現、生化、超聲、CT、MRI等綜合檢查確診,并排除肝占位性病變,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最大79歲,最小35歲,平均年齡56歲。正常對照組:41例均為在我院體檢的健康志愿者,其中男21例,女20例,年齡最大80歲,最小27歲,平均年齡56歲。
2.檢測方法 AFP、SCCA采用電化學發光法進行檢測,試劑盒由羅氏公司提供,儀器為瑞士ROCHE1010全自動生化免疫分析儀,上機全自動操作。異常凝血酶原(APT)采用電化學發光免疫儀為Pieolumi8220。PIVKA-Ⅱ電化學發光免疫測定的原理為:以抗PIVKA-Ⅱ單抗連接于固相載體,以發光物質釕(ruthenium,Ru)標記另一抗PIVKA-Ⅱ抗體,當加入樣品后,PIVKA-Ⅱ首先與固相載體上的抗體結合,經洗滌后。與Ru標記的抗體結合,由電極激發發光,根據發光量對PIVKA-Ⅱ進行定量。以AFP>300 μg/L、SCCA>120 μg/L、APT>900 μg/L為陽性標準。
3.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數據均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同一指標兩樣本均數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差異。
結果
各項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結果,肝細胞癌組SCCA、AFP、APT檢測值明顯高于肝硬化組及正常組(P<0.01)。見表1。血清中AFP、SCCA、APT三項聯合檢測的敏感度為91.87%、特異度為85.00%,高于AFP、SCCA單項檢測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差異有顯著性(P<0.05),與APT單項檢測的敏感度和特異度相當(P>0.05)。見表2。
討論
原發性肝細胞癌在發生發展過程中有多種癌基因被激活,使腫瘤細胞不斷通過內在性自分泌調節,血清腫瘤標志物是腫瘤細胞分泌入血的并能反映腫瘤存在的腫瘤特異性或相關性抗原。目前能夠檢測到的腫瘤標志物只有相關抗原,與血清中的其他成分有所不同,不僅在某些腫瘤人群中有所表達,在某些非腫瘤病人中也有一定的陽性率,這就使得單項指標檢測易于出現腫瘤的診斷偏差[2]。多項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可以通過指標間的互補和制約作用,使腫瘤的檢出率及準確性提高。何成彥等[3]認為,血清腫瘤標志物的升高可先于影像學改變和臨床癥狀數月,這使得腫瘤標志物的檢測成為目前腫瘤診斷、鑒別診斷的理想指標。
在原發性肝癌的診斷中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作為血清學指標中最靈敏的指標之一,被廣泛用于PHCC的普查、診斷、判斷治療效果、預測復發。但是由于AFP在血中的濃度與癌腫大小、分化程度、生長情況及變性壞死有關。在臨床中經常會有AFP低濃度或AFP陰性的肝細胞癌患者,特別是AFP對小肝癌患者(小于2 cm)的檢出率較低,存在假陽性和假陰性的問題[4],因此尋找其他特異、靈敏的肝細胞腫瘤標志物對肝癌的早期診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異常凝血酶原(APT)肝臟合成凝血酶原為無活性前體,經維生素K作為輔助因子羧化后轉為活化形式,當肝細胞發生癌變時,合成了一種含羧基谷氨酸比正常少的異常凝血酶原(APT)。本研究測定原發性肝癌、肝硬化、正常人血清異常凝血酶原含量,APT>900 μg/L為陽性標準,則原發性肝癌的敏感性為90.0%,特異度分別為87.0%,明顯高于其他指標(P<0.01)。且研究中發現有4例肝癌患者的AFP值很低,但是APT值明顯升高,這與Kasahara等報道[5]APT與AFP無相關性,特別是在腫瘤直徑小于2 cm或AFP陰性時,APT值也明顯增高,APT與AFP在檢測肝癌上的互補作用是一致的,因此對于AFP陰性的PHCC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SCCA是一種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可存在于正常鱗狀上皮的棘狀層和顆粒層,但在上皮起源的腫瘤細胞中典型表達,可保護腫瘤細胞免于凋亡,促進腫瘤生長,在正常肝臟組織中未發現此類物質[6];因此,SCCA 作為一種新的血清生物標志物,其敏感度較高。本研究中AFP、 SCCA、APT聯合檢測,敏感度可高達91.87%,特異度85.00%,明顯較AFP、SCCA單項檢測的敏感度及特異度要高,與APT單項檢測的敏感度和特異度相當。說明AFP、SCCA、APT聯合檢測有相互補充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可以提高肝癌的檢出率,提高診斷的特異性和診斷的準確性,全面評價其臨床價值,避免漏診、誤診,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曾蘭蘭,石玉玲.原發性肝癌標志物的實驗室研究進展[J].生物技術通訊,2009,20(5):710-713.
[2]羅 速,張逢春,劉成柏,等. 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在原發性肝細胞癌早期診斷中的應用[J].吉林大學學報(理學版),2004,42(4):625-626.
[3]何成彥,周勁松,于秀艷.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TSGF)在腫瘤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腫瘤學雜志,2001,15(1): 50-53.
[4]孫龍安,李 龍,林 鋼.醫學特種檢驗實驗室診斷[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164-166.
[5]Kasahara A,Hayashi N,Fusamoto H,et al.Clinical evaluation of plasma des-gamuna-carboxy pthrombin as amarker protein of hepatoceUular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cumors of various sizes[J].Dig Dis Sci,1993,38(12):2170-2176.
[6]Pontisso P,Calabrese F,Benvegnu L,et al.Overexpression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 variant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Br J Cancer,2004,90(4):833-837.
(收稿日期:2010-03-29 修回日期:2010-04-30)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