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胃腫瘤;血管球瘤;誤診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5-0648-02 中圖分類號:R 735.2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78
血管球瘤是一種少見的良性腫瘤,發生于胃的血管球瘤更為罕見。由于臨床癥狀及影像學表現無特異性,極易誤診,早期確診率低。現結合筆者診斷的1例胃血管球瘤病例,并復習近10年來國內相關文獻的6例[1~6]報道,對胃血管球瘤的影像學和內窺鏡特征,以及病理學特點進行分析,旨在探討胃血管球瘤誤診原因,提高對該病的臨床早期診斷正確率,減少誤診。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患者男性,年齡79歲,因上腹隱痛伴消瘦3月余入院,查體:神清,消瘦體型,淺表淋巴結無腫大,心肺無異常,左中上腹觸及一個3 cm×3 cm的包塊,質硬,邊界欠清,無明顯壓痛。纖維胃鏡檢查:胃前壁處見約3 cm×2 cm的隆起,黏膜表面光滑、無潰瘍,界限清楚,暗紅色,質地中度硬,診斷胃占位性病變(GIST)?B超檢查:胃前壁處見3 cm×3 cm的實性低回音區,邊界較清楚,向胃內突起,未向肌層浸潤,不活動,B超提示胃壁結節狀病變。臨床診斷:胃間質瘤?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胃小彎側靠近胃竇部有一直徑約3 cm大小腫物,圓球形,活動,表面光滑。病理活檢:鏡下瘤細胞圓形,大小相似、規則,胞界不清,核小圓形,瘤細胞呈集簇狀分布,緊密圍繞大小不等的血管排列。免疫組化:actin 陽性,syn小灶狀陽性,CK、EMA及CgA均陰性。病理診斷:胃血管球瘤。
2.確診方法 內窺鏡、B超或CT檢查,并經手術切除后病理活檢及免疫組化,確診為胃血管球瘤。
3.誤診情況 內窺鏡診斷:胃占位性病變(GIST)?超聲檢查提示胃壁結節狀病變;術前臨床醫師診斷:胃間質瘤。
討論
胃血管球瘤多位于胃壁肌層,由于缺乏豐富的神經末梢,其疼痛不如位于四肢皮膚或皮下的血管球瘤明顯,大部分胃血管球瘤患者無明顯癥狀,多以上腹隱痛初診入院,臨床癥狀不典型,缺乏特異性,影像學診斷醫師以及臨床醫師極易誤診、漏診。筆者結合國內相關文獻資料,就其胃鏡檢查、影像學檢查以及臨床病理特征進行分析,發現胃血管球瘤具有以下特點。
1.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 本例及文獻報道,大部分為上腹隱痛或上腹飽脹不適癥狀,張巖等[4]報道的病例僅以解黑便入院。胃血管球瘤的平均大小約為2.5 cm,文獻資料中,最小為1 cm×0.5 cm[3],最大為10 cm×7 cm[5]。由于腫物大小不等,臨床醫師不易確診,江昌新等[3]報道,因腫物小,且于胃壁肌層,癥狀不明顯,僅出現間歇性的上腹隱痛,病史達10年,臨床診斷為慢性膽囊炎。本例和文獻報道的4例[1,2,4,6]均誤診為胃間質瘤或平滑肌瘤。
2.常規胃鏡檢查局限,與其他黏膜下腫瘤無法鑒別 由于腫物位于胃竇黏膜下肌層,常規胃鏡檢查很難發現,通常可見邊緣光滑的球形黏膜隆起腫物,內窺鏡醫師一般診斷為胃間質源性腫瘤,而黏膜表面伴糜爛、潰瘍者易誤診為潰瘍型癌。因胃鏡活檢組織少,常不能鉗取到固有肌層的病灶,術前病理活檢不易確診。內鏡超聲多提示為中等偏高的回聲團塊,形態規則,內部回聲均勻,與間質瘤不易鑒別。
3.B超及CT檢查只能定性診斷 超聲檢查中,胃血管球瘤常顯示為局限性低回聲結節,可較清楚地顯示胃竇壁占位性病變的大小、邊界及周邊情況;CT平掃一般呈均勻一致的低密度改變,表現為邊緣光滑的腫塊影。均勻性強化是胃血管球瘤CT平掃的特征,但并不具特異性,平滑肌瘤、血管瘤及神經性腫瘤等其他間葉性腫瘤也有相似表現[7]。由于CT或超聲檢查只能做定性診斷,極難做出明確診斷,胃血管球瘤的確診有賴于病理活檢及免疫組化分析。
4.病理特征及鑒別診斷 胃血管球瘤是由血管球細胞構成的具有器官樣結構的良性腫瘤,光鏡下瘤內可見大小不等的豐富血管,其周圍有單層或多層排列的血管球細胞圍繞,血管球細胞大小較一致,呈圓形或立方形,胞漿淡染或透亮,胃血管球瘤的病理特點頗具特征性,根據鏡下組織形態,大部分可確診。電鏡下瘤細胞具有平滑肌細胞的特征[8],免疫組化:vimetin、SMA、actin陽性,Calponim、cgA部分局灶陽性,CD117、S100陰性。鑒別診斷:①類癌:胃類癌一般位于黏膜內或黏膜下層,細胞呈圓形或橢圓形,大小較一致,呈緞帶狀、細乳頭狀排列,兩者結構較相似,類癌為神經內分泌標記,免疫組化類癌chromogranin A、NSE、synaptophysin均陽性,而血管球瘤均陰性。②上皮型間質瘤:GIST瘤細胞較大,呈多邊形,部分胞漿空泡,缺乏血管球瘤擴張的血管腔隙。免疫組化示間質瘤中CD117陽性,而血管球瘤不表達。③血管外皮細胞瘤:多位于后腹膜,血管分支呈特征性樹枝狀或鹿角狀,膜外為密集的瘤細胞,排列不規則,而血管球瘤細胞呈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一致,呈條索或團塊狀圍繞血管排列。免疫組化示血管外皮瘤CD34陽性,SMA多數不表達或弱表達,而血管球瘤平滑肌標記陽性。④惡性淋巴瘤:淋巴瘤為大小較一致的瘤細胞彌漫分布,應與血管球瘤的血管球細胞鑒別,淋巴瘤的LCA、CD20及CD30等CD系列陽性,而 SMA、actin陰性。
參考文獻
[1]崔 敏,姜惠峰.胃體血管球瘤1例[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5,12(2):97.
[2]葛健榮.胃血管球瘤1例[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05,21(6):758-759.
[3]汪昌新,譚郁彬,林建韶.胃竇部血管球瘤1例[J].診斷病理學雜志,1995,2(1):54.
[4]張 巖,張廷國,李 杰.胃血管球瘤一例報告[J].中華病理學,1999,28(3):239.
[5]高 峰,李文惠,李發智,等.胃壁漿肌層巨大血管球瘤一例[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0,15(10):616.
[6]汪新宇,王洪江,李克軍,等.胃血管球瘤1例報告[J].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06,28(6):501-502.
[7]袁立新,楊 軍.間葉來源胃腫瘤的影像診斷[J].放射學實踐,2006,21(6):573-576.
[8]劉彤華.診斷病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47.
(收稿日期:2010-08-23 修回日期:2010-09-06)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