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對于產業結構調整,對于低碳城市化的進程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要積極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區和服務業集聚區的低碳發展模式。在全球經濟復蘇緩慢的背景下,應從低碳經濟入手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尋找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調整產業結構與“低碳城市”的要求基本一致,迅速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在中國低碳城市化進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關鍵詞]投資 生產性服務業 影響機制 低碳城市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0)05-0055-04
在現代經濟中,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純粹的制造環節在工業產品的附加值構成里,所占的比重越來越低,而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中物流與營銷、研發與人力資源開發、軟件與信息服務、金融與保險業、財務與法律中介等專業化生產服務和中介服務所占比重越來越高。生產性服務業在整個經濟運行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本文著重關注生產性服務業、制造業在我國低碳城市化進程中的互動關系,勾勒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對低碳城市化進程的影響機制,使用近十年來全國各省或地區的面板數據進行計量分析,力圖全面反映這一影響機制,并根據理論和實證研究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服務業與制造業對低碳城市化的影響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內外投資的拉動,工業化初期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加速,大量興建的工廠促進了企業的資本形成,推動了工業化進程,進而拉動經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會推動城市內部建設的發展和基礎設施的完善,城市規模的擴大,空間上的集聚會帶來規模效應:城市人口的需求增加引致供應商品種類的增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便捷人們的生活,這樣會吸引更多的人來到城市,他們創造了更多的需求,促進了當地生產的發展,城市產業規模的擴大,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城市內部形成需求和生產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加快了各地的城市化進程。
在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中,國內的產業政策向第二產業傾斜,國內投資的流向也集中于工業和制造業部門,這些部門資本收益率高,拉動經濟增長效果明顯,我國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FDI)也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部門,無論是項目數還是合同利用外資金額,其比重都遠遠大于第一和第三產業。2007年,第三產業利用FDI的比重雖然上升到41.45%,但第二產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FDI)的比重仍然是占絕對優勢;外商投資于制造業的企業數占全部企業數的50.7%,實際使用金額為408.6億美元,占總金額的54.6%,而第一產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僅為1.23%。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加大了對熟練勞動力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熟練勞動力的收入水平。
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推動制造業的結構調整,促進節能減排,提升城市的低碳水平。城市內制造業集群發展也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間,只有制造業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人力資源才能分流到服務業,而收入水平的增加使人們有條件去滿足個人更高的精沖需求,工業化和產業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則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需求、動力和技術支持。
生產性服務業為制造業提供各種要素和服務,使得制造業企業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制造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增長效率。制造業產業鏈分工的深化,制造業企業間產品交換次數和數量的增加,這些外部活動導致大量的交易成本產生,但是在交易成本和次數增加的同時,由于生產性服務業的介入,使得交易效率大大提高,交易成本也隨之下降,分工收益將大于因分工而產生的交易成本,從而使制造業分工收益得到增加,生產性服務業為制造業企業完成高效的協作和服務,使制造業企業能夠高效地進行生產。
制造業發展對服務業的需求主要表現在,一是擴大了對海上運輸、航空運輸、陸路運輸等運輸業的服務需求,以及與物流相關的倉儲、配送、簡單加工、貨代等各類服務的需求;二是制造業企業在尋找貿易伙伴和產品銷售渠道、原材料采購,信息咨詢等方面,迫切需要第三方生產性服務業提供與貿易有關的服務需求,包括進出口貿易、離岸貿易、海外銷售渠道以及由此帶動的金融、物流、專業服務的需求;三是工業化建設步伐的進一步加快,帶動了對投融資和外匯風險管理方面的服務需求,包括對銀行金融服務、金融和資本市場的融資需求,以及進入跨境和本地銀行體系及資本市場所帶動的會計、法律、保險、咨詢、信息、外匯交易及風險管理等方面的服務需求;四是提升地區經濟競爭力,急需加大對研發設計、品牌和知識管理服務的需求;五是伴隨企業跨區域、跨國的生產經營活動的不斷增加,對知識產權保護和科技成果商業化方面的服務需求進一步擴大。
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不僅拓展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空間,而且集群環境的形成使得制造業企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相互之間更加了解,增加了彼此之間的誠信意識和誠信行為,營造了集群的誠信環境,使得更多的制造業企業敢于把生產性服務業務外包給其它專業化的服務企業,進一步促進了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制造業業務外包推動生產性服務業進一步發展。
隨著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和企業服務活動外置趨勢的發展,產業競爭越來越依賴于生產服務業的支撐。因此,在著力發展制造業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的產業組織和經營方式,加速產業升級步伐,大力發展生產服務業,加速制造業與生產服務業的專業化分工合作,提高國際競爭力。過去那種單一的以制造業為基礎的主體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日益緊密的互助發展。制造業形成的集群優勢為物流、科研設計、中介咨詢、法律、會計、金融、人力資源等生產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拓展了空間:生產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反過來為先進的制造業提供了快速、高效、優質的服務,從而有力地推進了制造業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
二、服務業和制造業對低碳城市化影響的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模型
基于以上對影響機制的理論分析,接下來在實證部分,本文采取了固定效應面板分析方法,來驗證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對城市發展是否起到了推動作用,其互動關系具有怎樣的特征。本文實證部分采用近十年中國的省際面板數據,建立面板數據回歸模型如下式所示:

本文采用時間跨度為1998~2008年的年度數據,橫截面單元為中國30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面板數據,在方程(1)中,i為橫截面,表示30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t為時期,代表1998到2008年,uit是橫截面在時期T的隨機擾動項;GDPit,Govit代表第i個省第t年的宏觀經濟控制變量,依據上文的理論分析,此模型中還加入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外商直接投資(FDI)與中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四個代表性生產性服務業的就業人數,分別考察了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對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影響。
(二)選用指標說明
URA:用城鎮人口占當地年末總人口的比重來衡量一地區的城市化水平,該比重越高,則該地區的城市化水平越高。
FDI:外商直接投資,用當地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完成額來表示。
GDP:各地區國內生產總值,作為宏觀經濟控制變量,該數據可以通過《中國統計年鑒》中的地區年生產總值直接獲取。
GOV:各地區政府支出水平,用各地區財政預算支出來表示。
CAP: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來衡量,代表各地區物質投資水平,表征物質資本對于城市化水平的影響。
INDU:代表制造業年末從業人員數,表征制造業的發展程度。
SERVI代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年末城鎮單位就業人數,SERVII代表批發和零售業年末城鎮單位就業人數,SERVIII代表住宿餐飲業年末城鎮單位就業人數,SERVIV代表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年末城鎮單位就業人數。
(三)模型估計結果及說明
根據以上估計方程,本文對計量模型中回歸結果給予進一步的說明(見表1)。
模型(1)顯示,在沒有加入外資的情況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制造業對城市化水平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說明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會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促進城鎮人口的增加,也驗證了目前中國重視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是有利于城市化水平提高的。

由于在前面分析中我們提到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資(FDI)進入城市會使得本土企業數目增加,工業化進程加速,資本要素的增加會對勞動力要素形成有效需求,因此在模型(2)中我們引入FDI這一重要的影響因素。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各地城市FDI的進入會對與城市化進程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這也驗證了上文的理論分析,外資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居民的就業趨向,并改變了農村的就業結構,吸收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再加上國內各種惠農政策和體制改革,為農民工大量流入城市,從事制造業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環境,增加了這部分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從而對城市化進程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我們選取四個主要的生產性服務業部門若干指標,來進一步反映其對城市化進程的影響。表征生產性服務業的指標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和住宿餐飲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我們在方程中采用分步面板回歸的方法,逐步引入生產性服務業部門,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四個主要的生產性服務部門都對城市化進程存在顯著的影響,這也與我們先前的經驗分析一致。眾所周知,生產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反過來為先進的制造業提供了快速、高效、優質的服務,從而有力地推進了制造業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促進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宏觀經濟控制變量中,GDP、GOV的估計系數均統計顯著,這表明目前,GDP的變化、政府支出的增加都會對各地城市化水平產生影響,但是由于目前的物質資本投資大部分都偏向于城市,農村并未充分享受到其利益,而農民非農就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鄉收入不均等狀況,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眾所周知,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突出,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產業間轉移,是解決當前一系列“三農”問題的關鍵。外商直接投資(FDI)在工業部門的集聚不僅帶動了工業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我國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而且其在工業部門創造的就業機會對我國農業人口的轉移有著很大的貢獻,同時促進了我國勞動力素質的整體提升,這也印證了我國一直以來積極引進外資的正確性。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顯示,社會發展的一般路徑是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再向服務型社會變遷,多數服務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擴大這些行業規模,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勞動力就業機會,并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議:
1 加快制造業產業升級,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應緊緊抓住當前金融危機所帶來的經濟發展的機遇,加快制訂制造業產業升級的相關政策,擴大企業規模效應,提高市場集中度,推動制造業產業結構調整和重組。一是轉變科技投入結構,實現科技領域投資主體多元化,激勵制造業企業提高研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積極開發具何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加強與完善中介機構和支撐服務體系,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提高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提供知識平臺。促進現有產業集群的產業鏈整合,形成政策引導、學研支撐、核心產業主導、基礎設施配置完善的“官、產、學、研”一體化模式。
2 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功能群的形成,實現與制造業兩者“群對群”的最佳互動模式。一是圍繞外資制造業,有針對性地吸引關聯性外資服務業進入,變單純制造業集群為制造與服務功能的產業鏈集群。二是進一步完善勞動用工制度,強化企業內部資源和業務整合的自主性。三是引導和推動制造業企業通過管理創新和業務流程再造,逐步將發展重點集中于技術研發、市場拓展和品牌運作,將一些非核心的生產性服務環節剝離為社會化的專業服務,以核心競爭優勢整合配套企業的服務供給能力,大力發展產業內部的專業化分工體系。
3 打破制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各種障礙,鼓勵市場競爭。要加快對壟斷行業的改革步伐,合理引導民間資本和外資參與國有生產性服務企業改組改造,加快調整非基本服務行業的資源配置,從以政府為主向以市場為主轉變。對于有利于制造業升級和解決就業的企業可以通過稅收優惠、放寬審貸條件、項目融資及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鼓勵其進入生產性服務業。
4 應建立健全技術創新機制,鼓勵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建設各類研究開發機構和增加科技投入,使企業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支持企業組建各種形式的戰略聯盟,在關鍵領域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專利和技術標準。增強企業技術集成與產業化能力,促進各種形式的知識流動與技術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