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類理財產品基本情況
據Wind資訊統計, 2008年全國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產品8474款,其中信貸類理財產品發行數量2248款,占理財產品總量的26.53%,55%的信貸類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在5%以上;有1183款信貸類理財產品到期,其中41%的產品實際收益率在3%#12316;5%,只有15.2%的產品實際收益在5%#12316;8%,另有41%的產品未公布實際收益。2009年全國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產品12590款,其中信貸類理財產品發行數量3421款,占理財產品總量的27.17%,發行規模較2008年增加1173款;受央行貸款基準利率下調影響,信貸類理財產品收益率有所下降,95%的信貸類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在5%以下;有2488款產品到期,實際收益率在5以上的只占29.3%。
2010年1#12316;4月,信貸類理財產品只發行了692款,只占理財產品發行總數的13.81%,比重較2009年同期下降了10個百分點。2009年12月,銀監會連發《關于進一步規范銀信合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和《關于規范信貸資產轉讓及信貸資產類理財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分別從兩方面限制了信貸類理財產品:一是規定銀信合作理財產品不得投資于理財產品發行銀行自身的信貸資產或票據資產。二是規定商業銀行在進行信貸資產轉讓時,轉出方自身不得安排任何顯性或隱性的回購條件;禁止資產轉讓雙方采取簽訂回購協議、即期買斷加遠期回購協議(俗稱“雙買斷”)等方式規避監管。兩項新規的出臺是2010年初該類產品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但是,隨著我國對“兩高”行業、產能過剩行業以及新開工項目貸款控制力度的加大,特別是房地產信貸管理新政的出臺,商業銀行已經受到信貸總量和結構調控的雙重壓力,銀信合作、信貸資產轉讓、發行信貸類理財產品等仍然是緩解壓力的重要途徑。
從發行規模來看,如每款規模在1億元至5億元,2008年信貸類理財產品發行規模大致在2248億元至1.1萬億元之間,占當年金融機構新增貸款總額比重在6.2%#12316;30.6%;2009年信貸類理財產品發行規模大致在3421億元至1.7萬億元之間,占當年金融機構新增貸款總額比重的3.5%#12316;17.7%。可見,信貸類理財產品從出現到近兩年大規模發展,經歷時間雖短,但對央行貨幣政策實施的影響和挑戰卻不容忽視。
銀行信貸類理財產品運作模式特點
信貸資產轉讓類理財產品,銀行募集資金以單一資金信托方式交付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以此理財資金購買該銀行自主發放且未到期的信貸資產(短期或中長期貸款)。按到期是否回購,可分為賣斷型和回購型兩種。信托貸款
類理財產品,則是銀行募集資金以單一資金信托方式交付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以此理財資金自主發放短期或中長
期貸款。信貸類理財產品具有以下特點。
不同信貸類理財產品對銀行資產負債影響不同
在賣斷式信貸類理財產品模式下,銀行于理財成立日等額減少資產(信貸資產)和負債(存款余額),同時增加表外科目余額。而在回購型信貸類理財產品模式下,銀行在調減存款余額的同時,相應增加理財性其他負債余額,銀行的信貸資產總額并不受影響。理財到期日,銀行只是在負債科目間調整,即將企業存款轉為理財客戶(其他企業和個人儲蓄)存款,資產和負債總余額并不變化,原來計入表外的科目余額于理財到期日沖銷。與賣斷型信貸理財產品不同的是,對于回購型信貸理財產品,在理財成立日銀行收到信托公司購買貸款的款項時,并不調減被轉讓的信貸資產,而是于理財到期日(即貸款到期日)再行調減。
在信托貸款理財模式下,當銀行在理財成立日將理財募集款項劃給信托公司時,借記個人或企業存款類科目,貸記同業存放款項;當信托公司收款后隨即貸給企業時,銀行借記同業存放款項,貸記企業存款。在理財到期日,企業還錢、信托公司收款后隨即委托銀行兌付時,銀行借記企業存款,貸記同業存放存款,同時借記同業存放款項貸記個人或企業存款類科目。可見,信托貸款類理財產品對銀行的影響是,在理財成立日和到期日,理財客戶(即企業或個人)存款與其他企業(即貸款企業)存款相互轉換,影響的是銀行的存款結構比例,并不影響銀行其他資產負債,其資產負債總額不發生變化。
銀行完全控制理財資金和轉讓后的信貸資產
在信貸類理財產品中,銀行控制了客戶選擇、產品設計、銷售、收益分配等各個環節,是真正的發起人,信托公司則處于附屬地位。從信貸轉讓合同看,銀行受托全權負責管理信貸資產(包括追償權責),即完全控制信貸資產,信托公司則只是按期足額向銀行支付受讓款項和保密義務,并無其他權責。從資金到賬時間看,理財資金在信托公司賬上只是瞬時過手,并不停留,因為信托公司也是通過轉讓銀行開戶,除了蓋章、收取手續費外,并不負責其他事項,因為銀行控制了所有的資金環節。顯然,這種理財產品的實質是銀行將自己的信貸資產賣給了自己的存款客戶,并控制理財資金和轉讓后的信貸資產。其某些功能近似于信貸資產證券化,但沒有采取證券化程式操作,不進入二級市場轉讓,流動性也嫌不足。
信貸類資產理財對銀行具有多重吸引力
首先,賣斷型信貸類理財產品將表內信貸資產業務轉到表外,可以改變銀行的風險資產構成,進而提高資本充足率水平。其次,信貸資產轉到表外,可突破2008年央行信貸規模控制。有人認為,從緊的貨幣政策是2008年此類信貸類理財產品大發展的原因。的確,在從緊的貨幣政策下,各家商業銀行受到嚴格的信貸規模控制,貸款額度緊縮,面臨著有錢不能貸的尷尬局面。在這種背景下,信貸類理財產品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只要找到一個信托機構,就能繞開信貸額度控制。這無疑給受縛的商業銀行帶來一個新的機會。有人認為,信貸類理財產品是被政策逼出來的金融創新。但筆者認為,從緊貨幣政策并不是其全部原因,否則就很難解釋美國等沒有信貸規模直接控制卻存在巨額信貸類證券化的事實。其三,與其他理財產品一樣,信貸類理財產品為客戶提供了近乎貸款利率的高息收益機會,起到了維護客戶資源、吸收更多存款的作用。擔保條款和回購條款的廣泛實施也使得產品風險較低,這對廣大低風險偏好存款人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如果購買理財的客戶存款是被高收益吸引的行外客戶資金,顯然,銀行資產的流動性有所提高。而存款轉出表外則可以降低實際存款準備金總額,降低資金成本。銀行發行信托貸款類理財產品,看重的并不是中間收入,而是通過信托公司,能夠滿足貸不到款的客戶的融資需求,并且能夠鎖定一些大的公司客戶和優質客戶。信托貸款類理財產品業務鏈條中,銀行是最大的受益者。
對央行貨幣政策實施的影響
影響央行貨幣政策信貸渠道傳導機制
1998年之后,我國的貨幣政策調控模式轉向了調控貨幣供應量的間接調控模式,然而十年的貨幣政策實踐表明西方的廣義貨幣傳導理論在中國并不適用。盡管一直以來,我國有著“信貸規模調控”的傳統,2008年央行又實行了從緊貨幣政策下的信貸規模控制,意欲通過直接信用管制來直接調控銀行信貸供給意愿和能力,從而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而西方信貸傳導機制理論強調的是完全市場條件下銀行信貸供給的意愿和能力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兩者有質的不同。相比其他傳導渠道,信貸渠道仍是我國現階段貨幣政策傳導最主要的渠道。顯然,賣斷型信貸類理財產品對信貸規模控制是一種突破,而完全操控貸后管理權的銀行也可以隨時操控貸款總量。無論如何,這種信貸資產轉讓反映了銀行信貸配給意愿,這與央行信貸規模控制的方向和目標并不一致。無疑,這使央行此類貨幣政策傳導信貸渠道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影響貨幣供應量統計監測
賣斷型信貸類理財產品,存款與貸款同時從表內減少,對貨幣供應量產生了影響。如果忽略居民現金購買理財(即假設都是用存款購買),企業和個人購買此類理財,均會造成存款減少,并導致銀行體系內貨幣供應量減少,盡管購買理財的資金來源各異。而回購型信貸類理財產品將企業存款或儲蓄存款轉為理財款項,信托貸款類理財產品將儲蓄存款變為企業存款,加大了貨幣供應量中介目標M1和M2的監測難度。信貸類和其他理財產品創新的迅猛發展,必然推動居民金融資產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導致央行貨幣定義及監測難度加大,貨幣供應量調控變得越來越困難。當然,無論在理論和實踐上,貨幣供應量調控都是非常困難的。
影響存款準備金率政策有效性
與前述相關的另一后果是,理財產品改變了銀行存款準備金的存款計算口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效果。極端地說,假設全部銀行貸款都通過理財轉由企業和居民直接持有,那么也就沒有了銀行負債,準備金制度也就失去了意義。當然,但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銀行存款是安全可靠的金融資產,基于商品交易和銀行日常清算頭寸的需要,存款的重要地位也是不可取代的。但理財規模的擴大和資產證券化的興盛,必然對準備金制度形成嚴重沖擊。這也是西方發達國家央行很少使用該手段的原因之一。
影響存款利率政策
目前的信貸類理財產品,各行都是用本行最優質的信貸資產進行操作,收益率幾近貸款利率,遠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比存款在期限和收益率檔次更具靈活性,對存款具有較強的替代性,突破了存款利率管制的上限,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利率市場化。理財產品的進一步發展,無疑將大大改變居民持有貨幣資產形式和金融機構資金傳統來源模式,并對金融體系資產負債結構產生巨大影響。
政策建議
改善貨幣政策信貸渠道傳導機制,從數量調控逐步變為結構和方向調控。引導銀行資金投放意愿,推動信貸資金投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實體經濟領域。實踐表明,不僅貨幣總量難以控制,信貸總量也很難控制。應綜合考查信貸總量、信貸投向和信貸結構對央行貨幣政策的影響。應在做好信貸總量監測的基礎上,重點跟蹤和調查信貸資金投向結構,及時調整信貸政策,保證貨幣政策信貸渠道傳導機制暢通有效。
加強理財產品統計監測。密切關注各類理財產品對貨幣總量的影響,對轉入表外科目的理財款項,分析其特征和影響,做好統計監測。根據理財產品影響,進一步完善貨幣供應量指標監測,改進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從英美等國央行貨幣政策實踐看,在金融市場較為完善的環境條件下,利率等價格控制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總體表現要好于數量控制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及時調整準備金交存口徑,改進準備金制度。盡管準備金制度弊端很多,但目前仍是央行調控的重要工具。紛繁復雜的理財產品,使準備金交存口徑存在較大的彈性,削弱了該制度的預期效果。另外,現行存款準備金付息制度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準備金制度效應,加大了央行調控成本,流動性充足的銀行也樂得將資金存放央行,對較高的準備金率并不在意。
鼓勵理財創新,推進人民幣利率市場化。培育利率、匯率等價格傳導機制,進一步優化貨幣傳導渠道,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如上所述,理財產品突破利率管制,推進了利率市場化,為央行建立貨幣政策利率中介目標打下一定基礎。今后,應進一步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讓利率能夠真正靈活及時地反映資金價格,以促進資金有序高效流動。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