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經濟增長模式。文化創意產業是知識經濟增長階段的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它是以文化為基礎的創意,以創意為核心的產業。它不僅追求經濟的高速而穩定的增長,而且追求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中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模式
中圖分類號:F120.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151-02
一、文化創意產業與經濟增長模式
回顧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可以按主導因素劃分為以下類型[1]:
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階段,資本決定模式占據著統治地位。亞當·斯密在其名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中認為,資本和勞動直接決定財富的增長,“很明顯,要增加生產性勞動者的數目,必先增加資本,增加維持生產性勞動者的基金。要增加同數量受雇勞動者的生產力,唯有增加那些便利勞動、縮減勞動的機器和工具,或者把它們改良,不然,就是使工作的分配,更為適當。但無論怎樣,都有增加資本的必要。要改良機器,少不了增加資本;要改良工作的分配,亦少不了增加資本。”[2]的確,勞動和資本的高積累和高投入在英法等國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推動了現代工業的起步,但這種嚴重依賴資本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很快就由于資源短缺的限制而放慢了步伐,并被技術決定模式所取代。
現代經濟增長階段的技術決定模式在第三次產業革命的發展軌跡中表現特別明顯。比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羅伯特·索羅(Robert M. Solow)提出,在發達國家,技術進步對人均產出增長率的貢獻大大超出了要素投入增長的貢獻。由于新古典增長經濟學把技術進步作為外在因素考慮,因此認為只要保證資本的積累,所有的國家無論其初期的人均收入有多大差異,最終都會趨于接近。原因是,發達國家由于資本報酬遞減而會導致增長不斷減緩,而發展中國家發揮后發優勢,充分利用先進技術,資本的回報率和經濟的增長率相對較快。然而,這一預測顯然與現實不符,一方面,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并沒有明顯下降的趨勢,另一方面,世界上富國和窮國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有日益擴大的趨勢。這種理論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成為新增長理論,即內生增長理論出現和成長的背景和契機。
知識經濟增長階段強調在經濟的發展中,知識和文化的積累以及教育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正是依靠知識和文化的積累,依靠教育,個人的素質才得以全面提高,個人才能夠以知識和文化作為基石進行文化創意和技術創意,并把這種創意融入產業發展的鏈條之中,從而推動經濟的增長。這種經濟增長模式事實上就是創意決定模式。從內生增長理論的角度來看,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具有普遍創意活力的文化在這一經濟模式中,不僅僅是經濟長期增長的內生性原動力,同時也是經濟增長的目的。在這一意義上,文化藝術絕不是某種具有市場價值的資源或商品,文化藝術是具有巨大外部性的公共品。文化創意產業的興盛體現了經濟發展的一種新的趨勢,即經濟的增長日益與文化創意相關,文化創意作為資源和產品或服務的經濟價值日益凸顯。
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幾個經濟發展階段的轉變與演進的脈絡。在早期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英法等國依靠海外擴張,占有了大量殖民地的資本和勞動力資源,使經濟得到迅速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強國。而美國日本等在一戰和二戰之后依靠技術的進步,迅速崛起,取代了英法成為資本主義強國。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這些發達國家都認識到了無論是資本決定模式還是技術決定模式都不是可持續發展的,它只是單純強調經濟的增長,而忽視了人的最根本的需要。于是,這些發達國家先后都開始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開始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從國際上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來看,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都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典范國家,他們都有自己的發展特色,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約翰·霍金斯在《創意經濟》一書中明確指出,創意經濟現在每天創造220億美元的產值,并以5%的速度遞增,在一些國家增長得更快,美國為14%,英國為12%。2004年,七大工業國中,半數的工作人口在從事創意產業,并且它的增長速度比傳統服務業快兩倍,比制造業快4倍。
二、何謂文化創意產業
從“創意產業”和“文化產業”的內涵上看,“創意產業”更多的側重于個體的創意和知識產權的產業價值和屬性;“文化產業”更多地強調文化作為整體的產業價值和屬性。事實上,個體的創意離不開作為整體的文化的涵養,作為整體的文化必須通過個體的創意才能成為產業發展的有機要素。所以,把“創意產業”和“文化產業”兩個概念整合為一個“文化創意產業概念”更為合理。這種概念的整合不是無聊的文字游戲,而是能夠促進我們對于這一新的對象形成明確的認識,能夠促進我們對它的發展路徑和意義價值進行更好的把握。
經過整合后的文化創意產業概念的內涵是指:以文化為基礎的創意,以創意為核心的產業。進而言之,創意是以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為基礎的,對于中國當代而言,人類優秀文化成果既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也包括西方文化,并且以當代意識為基礎對二者進行批判的繼承和創造性的發展,只有這種創意才是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對于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而言,這種創意不能僅停留在創意階段,而是要使它傳播開來并發揚光大,這就需要使這種創意進入產業發展的鏈條之中,以這種創意為核心,形成新的產業,或使舊的產業升級改造,重新煥發出生機活力。由此看來,文化創意產業不僅追求經濟的高速而穩定的增長,而且追求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而且是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助推器。
三、中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必然性
中國自從1949年建國以后,事實上也經歷了經濟發展的這幾個階段。當然,由于中國是后發國家,在幾十年的時間里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在幾百年的時間里所走過的路程,所以,在經濟發展的各階段中呈現出一種混合和壓縮的狀況,很難以某一個時間點作為經濟發展階段的標志,不過我們仍然大體可以看出這幾個階段的發展與演進軌跡。建國以后,面對美國和前蘇聯兩極爭霸的國際形勢,勢必要大力發展工業和重工業,在百廢待興中,只能依靠農業支援工業,這可以看做是資本積累的第一步。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逐漸邁入了市場經濟時代,開始大規模地利用外資,使中國經濟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在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把科學技術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極大地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當然,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經濟快速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當然,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也使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環境污染嚴重,貧富分化加大。前者危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后者危及人與人的和諧。如果經濟的發展只能是以此為代價的,那么后果將是非常危險的。所以近幾年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所謂科學發展觀,就是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它不僅是經濟的發展,而且是文化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它不僅是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而且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近幾年來,中國政府開始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空前重視,制定了一系列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法規、政策和措施,其目的就在于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文化創意產業所承載的事實上就是科學發展觀的使命,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從毛澤東在建國后優先發展工業和重工業,到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再到胡錦濤提出的發展文化產業,是符合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規律的。
當然,目前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還存在著許多問題,諸如體制不夠健全,市場機制不夠完備;創意人才匱乏,原創力不足;產業規模較小,效益不夠明顯。但是應當看到,文化創意產業在中國現階段應該說還是一種戰略性的產業,它對于中國經濟社會的貢獻不能僅僅從直接的GDP的增加值來衡量,而應該從對于傳統產業的滲透、輻射并因此帶動傳統產業、公共文化教育事業的融合優化,提升內生經濟增長能力的高度去認識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從戰略的高度推進傳統制造業與新興文化創意產業的滲透融合,使高創意與高科技有機結合,實現在制造中蘊育創造,以創造提升制造的協調發展;建立作為公共品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和私人品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協調聯動機制,以優良的文化創意環境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以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強化文化創意環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孫啟明,等.文化創意產業前沿[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332.
[2]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