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科技和經濟發展迅速,對大學生的思想沖擊很大,大學生人文素質特別是理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偏低問題更是成為了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人文素質的內涵和人文素質功能的探索和思考,從高等院校的“教”和理科學生的“學”兩個方面入手,探討了如何培養和提高理科學生的人文素質問題。
關鍵詞:高等院校;理科學生;人文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241-02
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降低已成為了整個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成了中國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大學生特別是理科大學生,對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識了解得越來越少,對周圍的人或是事情關心的越來越少,甚至有些冷漠。有一種錯誤觀點認為:理科學生只要學好自己的專業課,畢業之后便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而文學、歷史、哲學、美學等便成了“無聊”、“沒用”的代名詞。還有的認為,在經濟社會里學會賺錢才是最重要的,人文學科的知識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大學似乎變成了“職業培訓所”,雖然學生的確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但是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的知識創新能力、潛能的發展明顯地處于了劣勢。而新的人才觀要求作為21世紀的建設者,應當是德才兼備的高級人才[1]。而要成為這樣的人才,就必須注重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水平。人文素質是人的一種基本素質,它是人通過后天不斷的學習而獲得并逐步完善的,體現在人的內在精神和價值意識,指一種比較穩定的內在品質,它可以影響和指導人的行為和表現。人文素質對理科大學生成才有以下幾項功能:
一、能使學生全面發展,保持良好的心態
當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市場經濟競爭非常激烈,就業形勢日漸嚴峻,使大學生常久處于高度緊張和過分的壓力之下,從而身心勞累,精神疲憊。一些理科學生往往不懂得自我調節,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迷失了奮斗方向,變得無所適從,更有甚者,在遭遇了一些挫折之后,感到無法排解,就會采取一些傷害自己或是他人的極端行為。良好的人文素質教育可使他們的視野開闊,胸懷博大,性情寬厚,使他們既投身事業又淡泊名利,既奮力拼搏又與人為善。
二、能使學生具有更完善的審美情趣
一般來說,理科學生的思維是比較嚴謹的,善于邏輯推理和計算,但相對于文史哲藝術等學科學生來說,他們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有些缺乏,而具有較高的人文素質,則可以使他們的審美感更加的完善,審美情趣會更加深刻。在人文素質的養成過程中,審美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探索追求之美中讓人奮進,“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又讓人在恬淡舒適的田園生活中流連忘返。人文素質總是有助于理科學生更好地發現美、感悟美、創造美,提高人生質量。
三、能提高理科學生的領悟能力
在人文素質的形成過程中,文史哲藝都可以使理科學生提高道德素養和智力水平進而能使得人文素質整體提高。而具有較高人文素質的人往往思維活躍、善于聯想、敏于分析。人文素養所造就的領悟能力足以擴大和提高人分辨是非善惡的知覺,激發和拓展人追本溯源的精神。它能讓理科的學生跨越不同的領域界限,在多重知識的碰撞火花中,獲取更多靈感,創造出更新的理論,探索和發現更多的未知,為人類社會進步做出更多貢獻。
人文素質的培養對理科學生的確非常重要。人文素質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是一個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凝聚著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指引著人怎樣做人,怎樣處事,是一個民族的基本精神和素質,是個人、民族文化長期積淀形成的一種內在靈魂和生命。理科學生在祖國未來的建設和民族復新過程中承擔了很重要的部分,所以同時具備專業素質和較高的人文素質才能更好地完成此使命。在理科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問題上,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教”,另一方面是“學”。所謂“教”是從高等院校的角度來說的,相對的“學”則是從理科學生的角度來談的。
首先是要解決“教”的問題。在這里,世界各國大學在科學與人文素質教育進行了大量有積極意義的探索,形成了滲透模式[2]、融匯模式[3]、通識教育模式[4]等幾種比較典型的教育模式,很值得思考和學習。這些教育模式在具體實施時有一定差異,但是它們所蘊涵的教育理念卻是一致的,那就是科學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相融合,以培養高專業技能,高綜合素質的各類人才。
1.課程設置全面合理。高等院校在給各個專業進行課程結構設計和具體課程安排時,應當充分考慮各個專業的培養目標,學生特點、師資情況等,精簡部分陳舊、煩瑣、復雜的專業課程,這樣才能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有時間安排豐富的人文素質教育內容。在課程設置時,除了專業課程以外,還應該把部分歷史文化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課程、藝術修養課程也納入理科學生的必修課體系中去。
2.營造積極上進的校園文化氛圍?!靶@文化是一種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為主體結合而成的社會組織的群體文化。高等學校的校園文化,是一種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主導,與社會的政治、經濟、倫理、娛樂文化有密切聯系的,內含不同文化層次的綜合性文化,是社會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5]高等院校應當努力打造出自己的校園文化和精神追求,這會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他們感受濃厚的文化氛圍的同時,會積極的追求進步,把自己塑造成為德才兼備的高級人才。
3.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作用。高等教育應當提倡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對新生進行入學教育時,就要強調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而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更應該如此,應當注意到,科學、技術等課程也含有豐富的人文知識,專業教師在給學生授課時應當注意從中挖掘這方面的知識,如:方法論、技術史等,對提高理科學生的人文素質會起到交叉滲透的作用,效果可能會更好。
4.創造更多的實踐項目。實踐活動是對理科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通過參與實踐活動,理科學生可以很好地鞏固自己從課堂教學中所獲得的人文知識。在這方面,高等院??山Y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組織社會實踐教學,例如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公益勞動、社會服務等。
從“學”角度去看如何提高理科學生的人文素質,有三個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1.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理科的大學生不應該把自己的學習目標局限在“畢業之后能找到一個好的工作”,而應該給自己一個更高的定位目標“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德才兼備的高級人才”,這樣才能使自己擁有更強的學習動力。在學習一些非專業的文化課和德育課時,如果只是為了獲得這些課的學分而學習,那么這樣形成的學習動機必然是不穩定的、弱化的,學習所取得的效果必然是比較一般的。只有樹立了比較高端的目標,才能更好地指引理科學生去完善自我;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學習動機,才能使得理科學生更好地把所學的知識用于自身人文素質的提高。
2.延拓興趣,廣泛涉獵文史哲美等學科。文學可使人從中獲得快樂,魯迅先生就曾說過,由“純文學而言之,則一切美術之本質,皆在使觀聽之人,為之興感怡悅。”文學作品的這種“娛樂”功能不是停留在感觀層面的,而是深入人精神的。史學和哲學可使人變得睿智,更加辯證地去看待問題,更好地解決問題。美學可使人更具審美情趣,更好地分辨是非善惡。
3.善于總結、感悟,將知識融合?!墩撜Z》為政篇有“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樣兩句話。前一句的意思是“溫習舊的知識就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知識,進而可做老師了”,后一句的意思是“只學習不思考的人就會被表面現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的人則會因為疑惑而一無所得?!边@就告訴理科學生在學習文史哲等學科特別是對哲學理論的學習時,應該注意勤加思考和總結,聯系現實的社會現象,把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即使得記錄下來,以求知識的內化。
理科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不是簡單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就可以實現的,在從“教”和“學”兩方面考慮了以后,可能還會有其他方面的問題出現。而對于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來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需要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努力,去探索和找尋出更多更好的教育和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韓永信.論胡錦濤的科學人才觀[J].寧夏黨校學報,2008,(1).
[2]張金福.大學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結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177-181.
[3]靳貴珍,康健.康奈爾大學——務實與理想的融合[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
[4]劉梅.美國、日本和港澳臺地區通識教育實踐經驗與啟示[J].發明與創新:綜合版,2008,(1).
[5]龐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體系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問題[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2008,(4).
Thinking on the Question of Science Students’ Cultivation of Humane Quality
GUO Peng-chao
(Sh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physics,Hanzhong 723000,China)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the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s very fast, and it makes a big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mind.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humanities are generally low. Particularly the science students’ cultivation of humane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is becoming a serious problem. Through exploring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and the content of humanistic quality and humanistic quality of the science students, this thesis, discusses how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ience students in the humanities from the teaching side in colleges and the science students'learning side.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ienc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