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仁毅,“春在”家具品牌董事長兼設計總監。
燈光打灑在圈椅上,有舞蹈般的倒影,光影交錯間,每一件家具都恍若姿態優美的舞者。陳仁毅總是很容易發現怎樣的空間感和舞臺效果是最好的,也總是能讓“春在”舞蹈得更美。
初見陳仁毅,是在 “春在中國”的上海旗艦店。
“曾經的美好時代的花朵已經凋謝,但是它的香味還在——我們閉上眼睛還能嗅得到。”陳仁毅用詩一般的語言,道出了“春在”的理念和使命:“我要做的就是把這香味延續下去。”聽著不難,但真要把中國美學、時代特色、地區風格消化吸收,再結合制作經驗舞起“春在中國”的風潮,并不容易。
感謝那次大遷移
2004年,陳仁毅帶著他的家具大軍,從“制造天堂”廣東到“創意之都”上海。這不僅僅是工廠位置的遷移,更重要的是一種生產方式的“洗心革面”和品牌理念的“釜底抽薪”。
夢想從萌芽到落成,陳仁毅花了15年的時間來經營積累,包括走彎路。
時光倒回到1988年。陳仁毅在臺北創立了雅典襍藝術品管理顧問公司,專門從事中國藝術品收藏和咨詢經紀工作,經手藝術品包括書畫、陶瓷、漆器、家具、雕塑等。興趣廣泛的他最終把事業的落腳點放在了家具上。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陳仁毅來到廣東投資家具工廠——也就是“春在”的前身。
那是個勞動力和原材料密集型生產的時代,中山等地遍布為國外品牌做來樣加工的紅木家具工廠。陳仁毅一開始也跟風做家具仿古,因為“中國特色的元素很受歡迎。”但這個行業投入門檻很低,缺乏個性特色的商家容易一哄而上,競爭日趨同質化。
陳仁毅并不掩飾對愛馬仕、BB等國際知名品牌的推崇。外國品牌會把家具當作藝術品來做,有其深,故能成其高,如是才能創造出代表時代的精品。而他也希望自己的品牌能超越“Made in China”。
他漸漸體會到,單純的“創造”不是發展的長久之計,應當走高附加值的“創意”之路,而且要是扎根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意產業。“創意哪個國家都可以做,但是中國元素的創意只有中國人能做好。”
“創意產業很燒錢”,他深諳這個道理。首先需要資金積累,然后是技術支撐、市場行銷,最后一塊才能談到設計理念。即便陳仁毅內心早有想法,還是得依靠代工來積累原始資本。“你不能太理想主義,就像小孩子生下來要先學會爬,才能走、跳。”這是一個不可操之過急的蓄勢過程。把中國美學、時代特色、地區風格消化吸收,再結合工業制造經驗推出,這并不容易。
談理想時高瞻遠矚,做經營就腳踏實地。在陳仁毅一步一個腳印的打造下,“春在”在短短幾年后就獲得行家的青睞。《華爾街日報》將其選為中國僅有的兩家最能體現新中式設計風格的家具品牌之一。京頤和園、內蒙古希爾頓飯店、杭州江南會所、上海九間堂……一系列高端會所的邀約。
這一切說明:陳仁毅,選對了路。
尋尋覓覓“遺失的美好”
新東方風格,這個中西融匯的美學概念,可以追溯到陳仁毅兒時的熏陶。陳仁毅出生在臺東一個大家族,重視藝術的日式家教讓他對線條、對空間變化比較敏感。大學主修了冷門的芭蕾舞,卻因此得以七次出國。
“西方人不是把品牌而是生活品質放在第一位;居住空間要有很多空間給人……”在相對封閉的1980年代,這些“前衛”的理念已深入陳仁毅的腦海。
1987年陳仁毅大學畢業,正值大陸開放探親。“臺灣畢竟大小了,我們的文化之根在大陸。你可以看到這么大的山,這么長的城墻,這么深的宮殿!”陳仁毅游走各地,試圖找尋那種“深刻的文化記憶”。
“我發現古代存在過很多美好的創造,當時并不是博物館里的藝術品,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精致。”明代的器物秉承傳統禮教的內斂精神,造型飽滿恬淡、顏色清新自然;而元、清草原民族的作品就大氣、具象。他在嘆為觀止之余,也惋惜中國近代百年來的文化“空窗期”讓國人丟掉了祖先的遺產,忘卻了傳統的手工藝。
那時他明確了自己的奮斗方向:留駐“遺失的美好”。
“春在”雖是以中式細作為招牌,但亦強調傳統風格與當代生活的結合。陳仁毅向我展示了一款以古代圈椅為基型的得意手筆。“圈椅是中國椅子里最成功的。這個圓形就像太極,有虛實,有內外,有陰陽。”中國家具發展至明朝已經形成了“造型簡潔、結構嚴謹”的形制,“春在”在此基礎上,并沒有食古不化。
陳仁毅一邊說一邊就取來紙筆,畫起了椅子的俯視圖:“我把明式椅子后面兩根立柱換成一根加粗的支撐背,同時給這個圓以彈性,把書法中起筆和收筆的意境融入椅背的線條中,精神就出來了。這是個溫暖的擁抱姿勢,完全沒有冰冷的感覺。”
作為一個資深的“文藝青年”,陳仁毅還喜歡從各種藝術中尋找靈感。2006年臺灣故宮八十大壽舉辦“宋代藝術大展”,首次延請一個家具品牌擔綱設計策劃,“春在”推出的是“大觀”座椅,它的靈感來自于音樂。其造型猶如一架豎琴,每根弦的不同曲線由手工精心磨制而成,以不同角度凝視之,若有天籟鳴響。
“一切藝術都是共通的,細心觀察,萬物皆有靈感。”在常人看來,芭蕾舞應該很難和家具聯系在一起。陳仁毅卻表示,因為學習舞蹈時做過舞臺打光,因此很容易發現怎樣空間感和舞臺效果是最好的。難怪看春在的家具,總感覺到家好像就是一個舞臺,光影交錯,每一件家具都像是一個舞者。
精致生活 詩意體驗
陳仁毅不愿把“春在”稱為一個家具品牌,他更愿意將其定位成一種精致生活方式的引領者。位于上海市郊的“春在會所”,就是他創新理念的一個標記。
那是一處現代裝飾和傳統園林相結合的私家花園。走進就恍若到了另外一個世界,蘇州評彈,亭臺樓榭,曲水金魚,傳統木作,現代展廳,可游可賞。
作為創始人和主腦,陳仁毅一直參與作品的設計。“有時間我也會到會所走走,偶爾也在工匠的帶領下,動動手。不過我的水平可不敢做春在的家具,那肯定是要影響品質的。” 說得激動處,陳仁毅也隨意地自嘲兩句。
“我們的產品都是以東方有機材料石、木、竹、藤、漆為主打,精挑細選,經過至少6道以上的刨磨工序,用純手工的榫卯結構搭建而成,再施以漆繪、雕刻、藤藝等工藝。就說雕花吧,就只有在檀木這般沉厚而又富有韌性的材料才有韻致。‘打胚’后還要‘修光’。少則一個月,多則半年一載。譬如一個簡單的竹節形狀,要將它雕刻得恍若實物,完全保留了那種溫潤的觸感和人文的韻致,至少需5-10年以上的老技師方能成就。”陳仁毅自豪地說,“我們的很多師傅都有十年以上的經驗。”
在陳仁毅的規劃中,“春在”未來還將在傳統手工藝發達地區成立“大工坊”,結合生產和教育,對年輕一代進行教育推廣。在他眼里春在不僅是一個家具品牌,更是一種精致生活的方式。說到激動處,言之不足,不禁手之舞之,而一個“春色滿園”的藍圖隱隱展現。但他并不奢望“春在”能包辦每個人的居家生活。
“生活怎么可能一次性填滿呢,應該是慢慢來的。”他隨即對周邊的家具“如數家珍”:比如這個桌子可以是成家的時候買的,沙發是生第二個女兒的時候買的,花器是一位朋友送的——每個細節都充滿了幾十年積累下的生活記憶。“時代給了我們機會,在對的時間下我作了正確的選擇——有夢想,集中精力做,然后堅持。”
這個時代有若干種生活面貌,陳仁毅用他的堅持至少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