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格一格的鹽田里,銀光閃閃、鹽花盛放,仿若夢境。
內地的農民都期待風調雨順,只有鹽民,希望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都是晴天,少風而無雨。
天一下雨,所有人都會去避雨,鹽民卻需要快速沖到鹽田收鹽。太陽最劇烈的時候,大家都躲到涼快的地方,此時卻是鹽民工作的黃金時間。只有如此,從大海而來的海水才逐漸開出白地鹽之花,由鹽民收成,成為我們飲食生活的必備。
家鄉處處是鹽田
坐車從寧波前往舟山,司機是舟山岱山縣人,三十幾歲的樣子。我向他打聽關于舟山鹽場的事情,他頓時來了興趣,滔滔不絕,直到這時我才知道岱山鹽的名聲,為歷代“貢鹽”。 岱山是浙江第一產鹽大縣,有鹽田3.5萬余畝。他說那景象你沒見過,第一次看到肯定會覺得漂亮。
你對鹽很懂啊,你們家就是做鹽的吧?
我家不做鹽,我父親也不是鹽民,但是我們那里到處都是鹽田,一格一格的鹽田,銀光閃閃。以前鹽田更多,現在沒有以前那么多了。大家都不愿意曬鹽,一邊曬鹽,一邊就曬人,太辛苦,收入又不高,還不如出去打工。現在海邊很多地方都圍了起來,也不是曬鹽,而是搞養殖,養梭子蟹、蝦、魚和貝殼。但是養殖也不掙錢,養殖的魚一眼就看的出來,比外海捕回來的野生魚便宜多了,一半價格都不到?,F在又都圍起來造房子,重點搞旅游了。岱山計劃經濟時期也搞過工業,但運輸成本高,要渡海,市場經濟一開始就都倒閉了。
不曬鹽,捕魚也不錯啊,收入好像也高一些。
現在捕魚設備越來越先進,成本越來越高,油價那么高。但是魚卻越來越少。比如說大黃魚,以前真的很多。我小的時候,在黃魚的產卵期,晚上都能聽到大黃魚的叫聲,真的,不吹牛。大黃魚產卵的時候都在近海,它們會找風浪小又安靜的地方,找那些島嶼的坑凹的地方產卵,像避風港一樣。但是現在這些地方都圍起來,那些凹進去的海岸最適合圍海,在外面圍一道,就封閉起來了,里面再填泥石,搞養殖或造房子。這樣一來,魚都沒地方產卵,還哪來的魚。
我看過鹽田的照片,看起來還真是很漂亮的,銀光閃閃。
我們小時候,夏天晚上,喜歡睡到鹽田那里去,沒有一只蚊子,晚上還有海風,非常涼快。小時候上學的路上,一路上都能聽到“嘩、嘩”的聲音,就是大風車,聲音很大,用來抽鹵水的,相當于馬達。現在都用電動馬達,不過大風車有些地方應該還有的,很少了。要去島上的鹽業博物館看,那里跟鹽有關的什么樣的東西都有。你可以先跟鹽務局聯系,鹽這個東西都是鹽務局管的,鹽是專賣的,只有他們能賣。其實你不用去岱山,鹽場在寧波也有,有個梅山鹽場,很有名,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都沒看到了,也可能被承包了。
不是說曬鹽、打鐵、磨豆腐,是人生最苦的三件差事嗎,應該沒有年輕人曬鹽吧?
至少我見到的鹽田沒一個年輕人,全是老頭子還在那里曬鹽,年輕人誰愿意干那活啊,太苦了,天天曬太陽,沒有太陽又出不來鹽。我遇到過一個曬鹽的老頭,太黑了,比黑人還黑,但是他還是越曬越高興,曬的黑代表太陽多,曬的鹽就多。曬鹽的天氣最好就是六、七、八、九月,這幾個月最熱,而且這幾個月天氣變化也是最快,突然就下雨了,一點準備都沒有。以前一下雨有喇叭喊,不在田里的鹽民就沖向鹽田收鹽。
現在這些鹽跟你們小時候見過的鹽有什么區別嗎?
海水沒有以前那么干凈了,曬出來的鹽就不會太好。以前的鹽白花花的,閃亮閃亮,我們家里用鹽都是直接取曬好的鹽用,現在的鹽一定要去加工廠,再次提煉干凈了,然后才能食用。我爺爺跟我說過,比他更早那一輩,應該是清朝的時候吧,是用木板曬鹽的,不像現在直接在地上曬,過去他們嫌地太臟。用木板,周圍用木條圍起來,用石膏封住縫隙,保證不會漏,然后倒鹵水進去。白天,一塊一塊放出去曬,遇到下雨就收起來。鹽民最擔心下雨,雨一下,原本快結晶了,就又化了。
到現在都沒有辦法擋雨嗎。
現在可以了,曬鹽地上墊的都是黑色的塑料薄膜,黑色不是說吸光比較厲害嗎,那樣可以加快曬鹽的速度,然后要是下雨的話,可以直接把這塊黑布收起來,扎住口,水就進不去。天一放晴,再展開來繼續曬。
白地里的黝黑身影
下了出租車,從舟山沈家門再換車到岱山,中間再渡船一次,上岸,換坐出租車,沒走多遠,就進入鄉村。我一直在想著司機所說的風車和銀光閃閃的鹽田。
其實我早已經看到了鹽田,但竟然以為那是荒耕的水稻田。直到看見田頭堆成小山的白鹽,我才確信,原來這就是鹽田。司機所說的一格一格、銀光閃閃的鹽田,已在我的腦海里形成了美如畫的風景,但真見了鹽田,啞然失笑。
陪同我到鹽田的是雙峰鹽場場長韓仕道,雙峰鹽場是岱山最大的鹽場,岱山島東北部的鹽田幾乎全是雙峰的。韓仕道跟我說:“你運氣不好,今天下午要下雨,鹽民們早就把鹽給收了。”我一看時間,才早上七點三十分。
正在田頭的陳苗根,早上四點半,天剛亮就起床了,收拾了木耙子和竹筐,穿上高幫的膠鞋,背上扁擔,就下地了。天氣預報說下午有雨。他有好幾塊鹽田,已經快曬成,差一兩個太陽就可以收了。但為了避免風險,還是早點起床,先把鹽田給蓋起來,萬一被雨淋濕,把海水、鹵水的濃度搞混,最后前功盡廢。
陳苗根是岱山島上的鹽民,祖輩一直曬鹽,有60畝鹽田。跟島上所有的鹽田一樣,都是隔成方格子,每一格大概20米的邊長,一畝不到的面積,四邊堆起四五十公分的田埂,邊上還有進水溝和排水溝。海鹽的提取就是在這樣的曬鹽池里進行。
從海里抽取海水到高坡度的地方,然后就在曬鹽池里一級一級地曬和過濾,經過十幾道曬鹽池,差不多二十多天時間,鹽度也從2度左右逐漸上升,過了25度,鹵水就開始結晶了,曬鹽池表面會不斷出現鹽花,這個時候需要旋鹽,也就是攪拌,之后就可以逐漸收集鹽了。
初級的曬鹽池不怎么講究,就是泥地圍合起來。到最后一級,也就是出鹽的那一級,曬鹽池就有所講究了,一般叫鹵水池,池底需要壓得很平整,也就是壓灘,壓到跟水泥地一樣,上面鋪上黑色的塑料薄膜,鹵水在這黑色的薄膜上曬出鹽花?!霸缒隂]有這個塑料膜的,下雨都沒有辦法,現在要是下雨,可以將薄膜拉起來蓋上?!标惷绺媚景覍⒁呀洺霈F的部分鹽花耙到曬鹽池的另外一半,然后將空出來的薄膜拉上,正好蓋上,再在邊上壓上石頭。蓋密實了,不怕淋雨。等天晴,再攤開來曬上一天,就可以收鹽了。
最靠近田頭的那塊鹽田已經曬成,陳苗根用木耙把鹽耙在一起,然后挑鹽上田頭。這活一干就是兩個小時,才把田里的鹽都運到田頭,鹽堆慢慢堆到兩三米高,然后用黑塑料膜蓋起來,再壓上石頭,防止被風吹起。有一年臺風,他堆好的鹽山,被風消去一個山頭。
曬鹽田里全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也只有他們才愿意干這樣的活。像陳苗根這樣雖然有60畝鹽田,一年的收入也不過萬把塊錢。而且需要一年四季在田里,做不了別的活。大部分日子,都要在凌晨四五點起床,在田頭做到上午八點,這段時間的日照和溫度適合收鹽。收完鹽后,接下去依舊忙個不停,特別是中午,太陽好的時候,要不停的用耙子到田里攪拌,一直要忙到晚上七八點鐘。遇到下雨更是一陣忙碌,跟遇上太陽一樣。無論天氣好壞,鹽民都是忙碌。
看看陳苗根的膚色就知道,這一代的年輕人真的是死也不愿意再做曬鹽這種工作的。
堆在田頭的粗鹽,根據出鹽時間的先后以及鹽的質量,分一級和二級,鹽業公司會來收取,每斤分別是兩毛和一毛四。一級鹽到了鹽業公司那里還需要加碘才可以進市場,而二級鹽往往是作腌漬用途,腌白菜蘿卜什么的。韓仕道的雙峰鹽場正在研發綠色食鹽,比一級二級還高級,直接曬制,中間不添加任何東西,也不在做完后的鹽中放添加物。“鹽中本身就有人體需要的多種微量元素,但現在是先提純了,然后再加碘,以前的鹽是直接曬制就可以食用?!?/p>
鏈接:
曬鹽流程:制鹵、旋鹽、收鹽、整灘。即先把海水引進蒸發池,通過自然蒸發,使海水中鹽的濃度達到飽和,變成鹵水,再將鹵水引到專用的鹵水池中使鹵水結晶。結晶過程中,還要反復攪拌,控制結晶過程,這就是鹽民很辛苦的地方。收鹽以后,還需要再將鹵水池平整,以便下一批鹵水曬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