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大師推薦:
張樹珉,男,1962年生于黑龍江密山市,現居西安,全國技術能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寫意雕刻藝術創始人,陜西樹珉寫意雕刻院院長。
張樹珉的木雕具有中國獨特的寫意文化基因,有一種通達人性的精神,一塊朽木在他的刀下,成了一件意蘊無邊的藝術品。
史鐵生談及《我與地壇》時說,“我是在地壇徘徊了15年,才寫出這篇1萬多字的作品。”同樣用輪椅行走的張樹珉,潛心木雕十幾載,自成寫意雕刻新派別,在他45歲的時候,被評為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不能夠改變的,就坦然接受。身體不能夠站起來,精神卻可以抵達無限高遠的境界。”一臉大胡子的張樹珉藝術氣質很濃,語氣從容篤定。當看過他的木雕作品之后,這番話就更令人折服了。
走進張樹珉的寫意雕刻作品展館,出現在眼前的不是傳統題材的神像佛尊,不是技法繁復的雕龍琢鳳,而是背嬰孩的老人、吃面的大叔、拉二胡的樂者、從門扉后探出的半張臉……他們沒有逼真的形貌,卻神情備至,具有很強的情景感、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召力。
這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木雕作品,靜靜觀賞、細細品味,從粗獷的刀痕、斑駁的肌理、夸張的造型中體會到了一種大寫意的表現形式、文人式的思想情懷和天馬行空的創作構思。
張樹珉從小寄情山水,創作國畫,十九歲的時候,遇到創作瓶頸的他常到野外尋找創作靈感。茫茫林海,從石縫間頑強生長出的樹根如龍似蟒,姿態萬千,讓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開始琢磨根、尋找根,用扭曲的樹根進行雕刻創作。
正值中國根雕風行之時,根雕的市場熱度很高,張樹珉的根雕作品一面市,就被爭相購買。然而張樹珉沒有被這種熱潮沖昏頭腦。他常與弟弟張樹軍進行創作上的探討,“根雕雖有自然之靈光,卻難以傳達出作者的心智。如果一件作品只是材質的展現、技藝的展示,那它不算是一件藝術品。藝術品必須要承載作者的思想,表達作者的情韻。”張樹珉認識到根雕并不是他最終的藝術追求。
中國美學崇尚寫意,喜歡中國寫意畫的張樹珉深受影響。1984年,他把雕刻的材質從樹根擴充到枯木、樹瘤、浪木等各種天然木材,并且大膽地借用中國畫的寫意手法進行雕刻創作。第一件寫意木雕作品《玉笛》誕生后,張樹珉將作品郵寄給恩師——原浙江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王卓予教授,得到了他的充分肯定,“巧用仕女的衣紋來表現笛聲的韻律,讓觀者如聞悠揚的樂音。”備受鼓舞的張樹珉從此潛心于寫意雕刻的研究和創作。
中國雕刻在秦、漢、唐等時期,都以寫意的風格為主流,自宋代逐漸趨向世俗,偏重于宗教、建筑、家居等領域,裝飾性、依附性越來越強,寫意雕刻出現了長時間的斷層。張樹珉深入中國傳統雕刻文化中,乘漢唐風韻,彌結歷史斷層,他將自然材料的枯、瘤、疤、節視為“墨”,以刀為“筆”,創作出了《路漫漫》、《風沙歸旅》、《望穿秋水》、《靈猴》、《雄風》、《絲綢之路》等近千幅寫意雕刻作品。這些作品“筆”力生氣、“墨”彩生韻,文人情思閃動其間。
美國加州圣地亞哥藝術博物館館長、世界著名東方藝術研究專家卡柔#8226;斯密斯看到張樹珉的作品后寫道:“他的寫意雕刻作品具有中國獨特的寫意文化基因,而且還有一種通達人性的精神。觀其作品,使我不禁想起了中國宋代的米芾、蘇軾等人的文人理念。中國傳統寫意的理念載著現代的氣息,迎面撲來,深深地震撼了我。”
《黃土地的生命》
尺寸:45cm×18cm×65cm
作品以短線雕、點雕的技法刻畫了一對祖孫,祖母滿面皺紋,乳房干癟,背上的嬰孩肌膚光潔,強烈的對比展現出生命的延續。從小腿疾的作者是在父母背上長大的,這件作品也表達了他對那種搖籃般的感覺的眷戀之情。
《路漫漫》
尺寸:150cm×28cm×38cm
作者將聚點透視的書畫技法用于根雕創作上,令作品呈現出真實的場景感,仿佛一群駱駝從我們眼前走過。這是作者的早期作品,是其寫意雕的雛形。
《生命》
尺寸:43cm×33cm×35cm
此作品經過作者兩次創作才獲得此形,10年前,作者將其創作為一只天鵝將要破殼而出,2009年春天,作者重新審視這件作品時,揮刀將其再創作成了一個正在孕育中的嬰孩。
《巴山夜雨》
尺寸:57cm×25cm×75cm
用長線雕、鏤空雕等技法雕刻一棵殘荷,垂順的姿態將雨的感覺表達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