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慢性蕁麻疹; 毒敏克;撲爾敏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6-0750-01 中圖分類號:R 758.24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6.056
筆者于2008年10月~2010年4月,用毒敏克膠囊(貴州汛德制藥有限公司出品)治療慢性蕁麻疹126例,療效肯定,匯報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4月門診收治的慢性蕁麻疹患者189例,均為風團反復發作,病程超過6周[1]。隨機分兩組,治療組126例,男68例,女58例,年齡10~62歲,平均年齡20.6歲;病程6周至10年,平均病程24.2個月對照組63例,男36例,女27例,年齡12~56歲,平均年齡19.18歲;病程6周至12年,平均病程26.34個月。
2.排除標準 ①2周內使用皮質激素;②2周內使用抗組胺等變態反應類藥物;③有嚴重心臟、肝、腎功能等異常者;④對毒敏克膠囊中的成分過敏者。
3.方法 治療組:≥15歲者,給予口服毒敏克膠囊,1粒/次,3次/日,連服10天,<15歲者給予口服毒敏克膠囊,半粒/次,3次/日,連服10天;對照組:≥15歲者給予口服撲爾敏控釋膠囊,1粒/次,3次/日,連服10天,<15歲者給予口服撲爾敏控釋膠囊,半粒/次,3次/日,連服10天。10天后停藥觀察療效,停藥1周后再隨訪復診1次。
4.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癥狀、體征全消,總分為0分;顯效:癥狀體征好轉>60%,平均評分降>1.5分;有效:癥狀、體征好轉達25%~60%,平均評分降0.5~1.5分;無效:癥狀、體征好轉<25%或加重,平均評分降<0.5分或增加。痊愈+顯效合計為總有效。評分標準[2]見表1。
5.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兩組療效的比較 治療組痊愈46例,顯效61例,有效1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84.92%,對照組痊愈13例,顯效26例,有效2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61.9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59,P<0.01),治療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
2.副作用 治療組126例中,5例(3.97%)訴小便微黃,8例(6.35%)訴輕微胃部不適,2例(1.59%)輕度嗜睡、乏力,1例(0.79%)服用2天后因重度嗜睡乏力拒絕治療(已歸入無效組中)。
3.復發率 停藥后1周隨訪,治療組中33例(26.19%)復發,對照組中有21例(33.33%)復發。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5,P>0.05)。
討論
慢性蕁麻疹在皮膚科診療工作中很常見,發病率高,很多患者難以找到病因,藥物脫敏治療為最常用的方法,許多藥物有嗜睡、心臟毒性、肝腎毒性等副作用。我科采用的毒敏克膠囊為一種復方制劑,其組成成份為:馬來酸氯苯那敏、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H、煙酰胺、泛酸鈣、甘草皂甙等。馬來酸氯苯那敏系第一代抗組胺藥,有較好的抗過敏作用,能阻斷組胺與變態反應靶細胞上的H1受體結合,但并不影響組胺的代謝,也不阻止體內組胺的釋放[3]。甘草皂甙為中草藥甘草的提取物,有抗炎、抗過敏、調整免疫作用。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H、煙酰胺、泛酸鈣等對過敏有輔助治療作用。
通過臨床觀察,我們發現本品具有很強的抗組胺、抗過敏作用,幾乎沒有嗜睡等明顯副作用。治療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1),并且僅發現2例輕度嗜睡,5例小便微黃,8例輕度胃部不適,1例輕度口唇紫紺,并未影響繼續治療。不論從治療效果還是從副作用上評價,筆者認為毒敏克膠囊都是一種治療慢性蕁麻疹較好的藥物,而且性價也比較高。但由于隨訪時間較短,尚無法了解治療后中長期的復發情況,有待于在以后的臨床治療中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倪容之.現代皮膚病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4,392.
[2]伍建華,韓春雷,伍明倫,等.80例慢性蕁麻疹變應原皮試與脫敏治療的觀察[J].臨床皮膚科雜志,1999,28(6):360.
[3]張象麟,藥物臨床信息參考[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835.
(收稿日期:2010-09-03 編輯:梁明佩)
作者簡介:牛紅梅(1970-),女,江蘇省淮安市人,主治醫師,醫學學士。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