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狹小的臺灣金融市場是對內地銀行想象力的極度考驗。
在雄心勃勃的中資銀行眼中,亞洲銀行業利潤最微薄的市場還有什么吸引力?中國銀行正試圖回答這個問題,1月15日,中行對外宣稱其在臺灣設立分支機構的各項籌備工作進展順利,“產品、技術、人員、服務等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到位。”而其后的1月16日,正是《兩岸金融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MOU)生效的日子,這也意味著大陸和臺灣在金融領域內的合作將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與中行類似,包括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也都冀望成為第一批登陸臺灣的內地銀行。早在去年11月,建行董事長郭樹清便表示對“臺灣市場”很有興趣。而1月19日,工行董事長姜建清也在臺北指出:“《兩岸金融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MOU)正式生效是非常好的事情?!?/p>
然而在樂觀情緒的背后,臺灣金融市場的現實情況卻令人擔憂。一直以來,臺灣以世界上“最擁擠的銀行市場”為外界所詬病,民選政治背景下金融政策的非連貫和不徹底,以及銀行業的家族化特征。都讓銀行業改革和并購的進程緩慢。1989年,臺灣實現利率市場化,金融機構根據資金供求自行決定存貸款利率,銀行數目過剩而又缺乏差異化定位,過度競爭導致各家不得不流血殺價,到現今全行業的存貸款利差僅1%,幾乎可以算作是全球銀行業利潤空間最為狹窄的市場。
咨詢公司麥肯錫的一份報告曾顯示,臺北只能保留不超過15家銀行和500家分支機構,當地銀行業才有利可圖。然而,即便是到了2009年底,經過金融危機的打擊,臺灣仍有大大小小共37家本土銀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臺北,每走三步路就看到一家銀行。這一切都將使習慣于從利差中獲得大部分收入來源的內地銀行面臨巨大挑戰。此外,對于中資銀行來說,希望從臺灣消費金融領域的經驗和人才的愿望自然并非只是開設幾家分行便能夠解決。
實際上。多數中資銀行都在試圖以更快的方式——參股甚至收購進人臺灣市場。然而從臺灣銀行業的分成來看,完全的官股銀行以及雖民營化、但控制權仍在政府手中的泛官股銀行,這兩者接受中資參股的可能性都極低;小型的民營銀行又不具吸引力,因此能夠與中資銀行有實質合作的,就是消費金融實力強的民營金控機構。包括中信金控、國泰金控、富邦金控、臺新金控、玉山金控和永豐金控等消費金融公司。
自兩岸簽署MOU的風聲乍起,這幾家公司的股票就因為可能會被內地銀行參股而成為熱門股。但德勤眾信金融業分析師陳威宇向《環球企業家》指出:有財團色彩的民營金控多擔心股權被稀釋后經營權會異主,因此都希望對內地資金入股設定上限。此外,兩岸關系的特殊性以及臺灣公眾對大陸企業透明度的質疑,也使其對內地資金入股一事十分謹慎。
中國銀行一位從事并購交易的人士對這種擔憂不無認同,但他同時表示,目前兩岸金融合作可操作性的辦法還未出臺,如果設定入股上限而對象是小銀行的話,那么中資參股的興趣并不大。
并非沒有機會。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中資銀行不應與臺灣本地銀行去正面拼殺、爭搶本地客戶,而應定位在那些對大陸市場有著濃厚熱情的企業和金融機構:長期以來,為活躍在大陸的數以十萬的臺商和臺灣本土企業提供公司理財、財富管理以及顧問服務,幫助其了解商業對手,正是中資銀行的強項。不過在姜建清看來,兩岸的金融合作不應局限于雙方市場,如果能在全球其它地區尋找商業機會,那么雙方都將獲得更多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