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線與中石油、中石化終于看齊后,中海油短期依然難以撼動兩大巨頭的地位
很難想象,從成立之初就位列中國第三大石油公司的中海油在28年后才獲得了與中石油、中石化兩巨頭同臺較量的所有長短武器。2010年1月14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簡稱中海油)將一份遲來的權益——成品油出口許可收入囊中。
作為后來者,中海油在出口業務上有所表現還有待時日。然而,這一許可的意義遠非新增一個業務種類這么簡單。在2008年以前,中海油一直定位于原油開采和油田服務商,除了少量的化肥產品,沒有什么終端產品給普通民眾留下印象。從2003年起,中海油試圖降低上游收入比例,逐漸加大B2C業務。但至2008年,中海油來自上游的收入仍占總營收的五成。
期間的掣肘,是中海油根本沒有成品油的煉化板塊。直至2009年6月18日。中海油惠州煉油項目投產才結束了其“有采無煉”的歷史。雖然其1200萬噸的產能僅為2009年中石化原油加工量的1/15左右,但從無到有的突破,加速了中海油上下游產業鏈貫通的布局:五周之后,中海油即獲得了國內成品油批發資質。在最終獲得出口許可后,中海油方有機會嘗試向下游的全力滲透。
然而留給中海油的機會已經不多。過去10幾年間,通過并購和直接投資并舉,中石化、中石油在中國存量公路上插滿了加油站,讓中海油幾無立足之地。中海油迄今在全國擁有500座左右油站,僅相當于中石化在上海—地的數量,距中石油超過1.8萬座的數字也有很大差距。至于成品油批發業務,在南方一些地區,中海油和地方煉廠一樣盡管被民營加油站看做福星,但市場份額仍受規模所限,難以擴大。
基于此,成品油出口許可如同為中海油打開了另一扇門。事實上,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在內,成品油國際貿易都是平衡國內經營的一個出口。但是,“還要看中海油生產的油品質量是否符合國際標準,”國泰君安證券石油石化研究員楊偉提醒說。而據本刊了解,中海油惠州煉廠在技術上確實對國際合作方具有—定依賴。
這并不表明中海油在煉油方面沒有優勢。首先,較中石油、中石化旗下幾百萬噸的煉廠而言,中海油單套1200萬噸的加工能力會形成—定的規模效益;其次,其大部分原油都是從東海——中海油主要的油井所在地——運抵,這大大降低了其生產成本;而從人員層面來看,只有近6萬人(不足中石油160萬人的1/26)的中海油還具有天然的效率優勢。除此之外。在2008年9月以近25億美元并購國際領先的海上鉆井平臺商挪威AWO后,中海油還趁去年國際石油巨頭受制于資金對海上石油勘探興趣開始減退時,拿下若干海外海上石油勘探權。若運氣和技術足夠好,中海油在海上石油方面的特殊競爭力將進一步體現。
一位中海油高層向本刊透露,某香港成品油分銷商近期正與中海油就在港銷售事宜進行接觸,近期或有成果。但短期來看,他承認中海油海外貿易業務沒有太多支撐,唯一通途就是“硬做”。因此,未來可見的時間里,在已有煉廠輻射范圍(如華南、華北)內加強終端銷售網絡的建設仍是中海油最現實的重心所在。
“我們在北京僅有5家加油站,而且都在找都找不到的地方。”上述高管對中海油的加油站建設質量并不滿意。按照中海油的“兩洲一灣”(即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灣地區)戰略計劃,2010年前其應在全國建立1000座加油站。而如今,卻只完成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