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的兩年中,沒有任何人能同投資銀行家們一樣經歷大悲大喜:在金融危機中幾乎遭遇滅頂之災,旋即在去年重上獲利豐厚的盈利軌道。全面洗牌之后的投資銀行業發生了什么變化?在金融危機中損失甚小的德意志銀行集團投資銀行壘球CEO麥克·科爾同《環球企業家》分享7他的看法。
從2009年到現在,投行是不是已經完全從危機中恢復過來了?僅投行業務,已經完全恢復。但是與投行相關的領域還有些問題還沒解決,比如房地產市場一直沒有穩定,這對投行來說是一個大問題。所以對于整個銀行業來說,還沒有完全恢復,還會有銀行遭受損失。
摩根斯坦利和高盛在危機中變成了銀行控股集團,但實際上他們仍基本靠投行業務。傳統的模式還會回來嗎?不會。舊的純投行模式不會再回來了。舊的模式下做投行一般都有規模巨大的資產平衡表,需要為這平衡表提供資產支持。德意志銀行有零售銀行,也有投行,我們有5000億美元的存款可以支持資產平衡表,這是為什么我們和摩根大通能夠受危機影響較小的原因。在危機中,很難從資本市場融到資,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沒有吸收存款業務,而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已經喪失,所以他們無法融資。
我們學到的一個教訓,就是在商業模式上,要進行多元化,100%獨立投行的模式不會再回來了。
這背后的邏輯是不是越大越多元化越安全?不是。很多大銀行做得并不好,以至于被政府接管。“太大而不能倒”并不是一定的,德銀的目標不是變的更大,而是希望無論我們做什么,都要做好。比如風險管理、吸引最好的人才等。
金融危機中很多小銀行倒閉了,這和規模有關嗎?德意志銀行在全球70多個國家有分支機構,其實并不是我們想去70個國家,而是由于客戶去了那里。德銀是由西門子集團發起的,西門子去其它國家的時候,德銀也跟著去,德銀1873年就在上海設立了辦公室。
人們需要大銀行,因為大企業需要大公司為他們服務,他們希望所到之處都是由同一家銀行提供服務。大銀行在另外一個方面也是更有效率的,那就是吸收存款及房貸。但很多小銀行也很有效率,它們集中在本地市場。可以服務小企業。一個理想的模式是,有少量的大銀行和大量的小銀行同時存在。
在危機中很多銀行都開始裁員。現在是否到了重新增加人手的時候?我并不認為員工的表現要取決于市場情況,實際上不應該讓他們承受市場惡化的責任,這不是他們的錯,不能為此裁掉他們。德意志銀行的目標是,在市場好的時候不能得意忘形地盲目擴張,這樣在危機來臨的時候也不用裁員。我們需要的是穩定。
金融危機讓你對投資銀行業的看法有什么改變?其中一個是,我不能總是相信我們的競爭對手所做的事,要更加小心。我對他們所做的事情,如此大規模的風險敞口感到震驚。另外,我們在設計獎金結構時更加小心,避免員工們為了高獎金而冒險。這次危機告訴我,投資銀行是非常脆弱的,2008年情況很差,2009年一下又變得非常好。過去我并不會對我們的競爭對手所做的事情的風險感到擔憂,因為我以為他們是聰明的,而且我以為他們的領導者和政府監管者所做出的決定是聰明的,現在我對此感到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