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經濟二十年的滯脹告訴我們,單靠經濟刺激計劃無助于重建健康的金融體系,只有通過改革才能達到目的。
今年爭論最為熱烈的政策話題是何時并以什么樣的速度從去年的經濟刺激計劃中退出。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恐慌中,各國中央銀行和政府采取了大規模的貨幣和財政刺激計劃。如今,這些不明智的政策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資產投機行為再次吞沒了全球金融市場,消費品價格也在以另人擔心的速度攀升,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國家。盡管市場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緊縮信號,但目前普遍的共識依然是經濟刺激計劃的退出應該晚一些,慢一些。日本的“過早退出”經常被當作反面教材,用來提醒大家如果操之過急,會導致怎樣的后果。
在1980年代臭名昭著的資產泡沫破裂之后,日本經歷了二十年的經濟停滯。對此,最流行的解釋包括:日本政府在泡沫破裂后實行的經濟刺激計劃力度不足,或者是其刺激行動退出過早,或者兩方面的原因都有。這類解釋在美國的精英經濟學家中受到廣泛認可。但諷刺的是,極少有日本的分析師同意。
美國人把下滑中的經濟體比喻成為一臺電池沒電的汽車:如果外界的推力夠大,也可以讓它快速啟動起來。但這是一種錯誤認識,大規模泡沫破裂以后,經濟體會面臨嚴重的供需失衡狀況。泡沫規模越大,經濟體恢復所需的時間越長。
“實行刺激計劃,直到經濟恢復繁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在短時間內,這不會給任何人帶來損失。央行大肆印制鈔票時帶來的惡果——通貨膨脹——還要過一段時間才能顯現。政府為增加支出的債務也可以過一段時間再償還。所以那些鼓吹經濟刺激計劃的分析師會受到政治家的歡迎,因為他們的計劃聽起來像是免費的午餐。
當時日本的房地產和股票的超額價值達到了GDP的五倍,相比之下,此次美國泡沫中的資產超額價值不到GDP數額的兩倍。如此大的調整后怎么可能單靠經濟刺激計劃讓經濟恢復健康呢?
當時日本政府負債達到GDP的200%,這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凱恩斯主義刺激方案,一切都是打著讓經濟恢復正常增長的旗號進行的。但這些計劃可以說是完全失敗。日本的名義GDP數額,與經濟刺激計劃之前相比,基本沒有變化。那些支持經濟刺激計劃的人把日本的失敗歸結為支持力度不夠,或者沒能夠堅持到底——也就是說,藥方是沒有錯的,只不過服用的劑量不對。
日本航空公司的破產,可能是一個讓人清醒認識到日本仍然在犯錯的提示。在很多年中,日本航空公司都在經營一些不能獲利的項目,不管是債權人還是股票持有人統統對此無能為力。由于經濟刺激計劃讓獲取貸款成本下降,難度降低,這在事實上大大延長了航空公司的商業模式。正是這些可以優先獲取有用資源的“僵尸公司”把日本經濟長期拖累在停滯狀態。股東權力的缺位使那些垂死的公司依然可以奢侈地無視資本利用效率的低下。政府的刺激計劃為這類缺乏效率的商業行為延長了壽命。
真正讓日本深受其害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改革。長期大規模的救市措施只能讓經濟頹勢得以延續。在世界各國討論自身存在的問題時,這才是他們應該認真汲取的教訓。
我們剛剛聽到了第一個遠離主流共識的消息,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宣布了一個要限制華爾街自營交易的提案。這也是他向解決造成危機的根本性問題方面邁出的第一步。
金融危機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銀行家們被鼓勵拿別人的錢來賭,而自己在此過程中永遠不會輸。由于不斷有大量新的資金加入,他們投入交易中的流動性讓一切得以持續運轉,這讓銀行家們成了英雄,但也是短暫的。
金融危機表明,他們的行動實際上是完全理智的。盡管股東和納稅人承受的損失已經遠遠超過了華爾街在泡沫期間發布的賬面利潤總額,那些主導這一行業的人依然很富有。
奧巴馬的幕僚們沒能給他提供好的政策建議。他所謂的穩定金融系統的成果,是通過把幾萬億納稅人的錢砸進金融市場來取得的。他的行為跟華爾街的交易員一樣:也是“花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兒”,這誰都可以做到。希望奧巴馬這次是真的打算徹底改變其政策取向。
改革,而不是刺激,才是真正的解決方案。只有限制金融投機,才能給健康的經濟復蘇打下基礎,也才能避免下一次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