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德烈·馬爾羅眼中,海地人民是“獨一無二的生來就是畫家的民族”。在重建家園的過程中,他們將文化放在了核心位置。正因如此,2010年地震過后,UNESCO文化部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對海地的文化重建予以了重點扶持。在“保護海地文化遺產國際協調委員會”成立后,文化部擬定了一份詳細的計劃書,內容涵蓋海地文化的各個方面1。
本期《國際博物館》聚焦地震一年后的海地遺產,試圖突出長期的、旨在保護海地文化遺產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建構,以及它們對于國家發展的積極作用。本期雜志有意避免冗述海地遺產遭受的損失,轉而關注地震破壞的挑戰之下,海地取得的積極成就。災后的海地,最引人注目的發展目標是社會重建,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需要實實在在的額外投入。這個目標的實現有賴于吸收知識和經驗資本,將其用于保護遺產、提升創造力、鞏固社會關系和加強經濟發展。
確實,遺產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聯系當今與過往,以期為社會、民族以及整個國家的未來指明方向。因此,我們應該記住UNESCO最初的國際性遺產保護活動之一,即1979年啟動的海地國家歷史公園保護計劃,保護對象包括亨利城堡、桑斯蘇西宮和拉米爾斯堡壘。它們于1982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我無意從意識形態的角度詮釋遺產保護這一行為,但作為一個整體的國家歷史公園的確既是海地民族的驕傲之源,又是世界歷史上具有偉大象征意義的遺址。阿爾貝爾·芒戈奈(Albert Mangonès)是海地首家歷史古跡保護機構的創立者,他曾強調,建筑遺產的保護必須“尋求由生活中的突變所引起的人類問題的解決之道,在這個過程中,找到真正的目標”,它應該成為“社會團結的關鍵因素”。2后來,這位杰出的海地人的心愿在UNESCO文化部的所有海地行動中發揮了核心的指導作用。
本期《國際博物館》以自己的方式,從文化角度為海地的重建和發展貢獻了力量。雜志的第一部分概述了海地領導人在國家制度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它們為修復當代海地社會與其歷史之間的破碎關系提供了框架。因此,海地人可以通過文化重建達到發展的目標。這方面的內容詳見雜志第二部分國際參與者和研究者的文章。
本期雜志以“海地:文化遺產與重建”為標題,表明海地及其政治領導人和專業人士在實現重建目標方面擁有巨大潛力。悲劇造成的痛苦記憶漸漸遠去,國際社區現在必須堅定信念,擔負起與海地長期并肩奮斗的挑戰。
弗朗西斯科·巴達蘭
UNESCO文化助理總干事
(冬晴 譯)
注釋
1《海地:讓文化成為重建的原動力》(Haiti: Making Culture a Motor for Reconstruction),巴黎:UNESCO出版社,2011年。
2 引自《消息報》(Le Nouvelliste)。參見:http://www. Lenouvellis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