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青 徐國興 王婷婷 謝茂松
?
華蟾素對晶狀體上皮細胞超微結構的影響
何 青1,2徐國興1,2王婷婷1,2謝茂松1,2
1.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中心 2.福建省眼科研究所
目的:探討華蟾素對兔晶狀體上皮細胞超微結構的影響。方法:40只新西蘭白兔隨機分為4組,每組10只,均施行小切口晶狀體摘除術,N組施行正常手術,a組、b組、c組分別在中央前囊膜截除后在周邊前囊膜和皮質之間注入含0.1 mg·L-1、0.2 mg·L-1、0.3 mg·L-1華蟾素的平衡液0.2mL,5分鐘后用不含藥液的平衡液水分離。術后第90天,4組實驗兔處死后周邊前囊膜行透射電鏡觀察。結果:周邊前囊膜電鏡檢查示N組表現出明顯的細胞功能活躍狀態;a、b、c組晶狀體上皮細胞呈現凋亡改變。結論:通過囊袋內單劑量給藥的方式,0.1 mg·L-1、0.2 mg·L-1、0.3 mg·L-1的華蟾素誘導兔晶狀體上皮細胞凋亡,從而預防后發性白內障的發生。
華蟾素 晶狀體上皮細胞 凋亡 超微結構
華蟾素(Cinobufotalin)為紗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Bufo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melano stictus Schneider)等的全皮提取制劑, 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化瘀潰堅等作用,已列為國家級中藥保護品種并已廣泛應用于臨床[1]。本研究通過囊袋內單劑量給藥的方式,觀察華蟾素對兔晶狀體上皮細胞超微結構的影響。
穿刺刀、雙韌刀、隧道刀均為美國Sharpoint公司生產;手術顯微鏡(Zeiss 200P)為德國生產;透射電子顯微鏡(Hu—12A)為日本生產;所有手術器械均高溫高壓消毒。
健康普通級新西蘭白兔40只,體重2.54±0.32kg,雌雄不限,屈光間質透明,裂隙燈檢查排除眼前節病變,散瞳間接眼底鏡排除玻璃體、眼底病變,由上海斯萊克實驗動物有限責任公司提供。
新西蘭白兔稱重,20%烏拉坦1.0g/kg耳緣靜脈內注射全身麻醉后右眼行常規小切口晶狀體囊外摘除術,左眼不予任何處理,按隨機表隨機分為4組,每組各10只:N組為正常平衡液(參天制藥株式會社,日本)水分離處理組,a組為含0.1 mg·L-1華蟾素的平衡液水分離處理組,b組為含0.2 mg·L-1華蟾素的平衡液水分離處理組,c組為含0.3 mg·L-1華蟾素的平衡液水分離處理組(華蟾素注射液:批號060228-1, 安徽金蟾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術后第90天,4組實驗兔用消毒空氣致死,迅速摘除眼球,周邊后囊膜3%戊二醛-1.5%多聚甲醛-0.1M PBS (pH 7.2) 4℃ 固定24h后透射電鏡觀察超微結構。
周邊前囊膜電鏡檢查結果:
N組:體積較大,外形不規則,核內染色質以常染色質為主,細胞漿內見較多粗面內質網及線粒體,表現出明顯的細胞功能活躍狀態,這種細胞三五成群聚集(見圖1、圖2)。
a、b、c組:部分晶狀體上皮上皮細胞體積變小,細胞器較少,染色質靠邊聚集,細胞呈現凋亡狀態(見圖3),部分細胞胞漿內出現線粒體和內質網擴張、破裂、細胞質崩解等繼發性壞死的形態改變(見圖4)。

圖1 (×4800)

圖2 (×4800)

圖3 (×6000)

圖4 (×4800)
組織病理學已證實白內障術后殘留的LECs在囊膜上轉分化、增生、移行,產生膠原,是發生后囊膜混濁的主要原因[2,3],因此能有效抑制晶狀體上皮細胞增殖或抑制晶狀體上皮轉分化的藥物能有效預防PCO的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0.1 mg·L-1、0.2mg·L-1及0.3mg·L-1濃度的華蟾素囊袋內單劑量給藥能使手術后殘留的晶狀體上皮細胞超微結構發生改變,出現凋亡的形態變化。
防治后發障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是抑制晶狀體上皮細胞增殖和遷移[4],該研究提示通過囊戴內單劑量給藥的方式,一定濃度的華蟾素能通過誘導殘余晶狀體上皮細胞凋亡、抑制晶狀體上皮細胞增殖而預防后發性白內障的形成。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 [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 附錄26.
[2] 徐國興,胡建章,鄭衛東,等.基質金屬蛋白酶2和金屬蛋白酶2組織抑制因子及轉化生長因子β1在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晶狀體上皮細胞的表達及意義[J].中華眼科雜志,2003,39(7):411-414.
[3] 徐國興,胡建章,王婷婷,等.熱休克蛋白-70在人類糖尿病性白內障晶狀體上皮細胞中的表達及意義[J].眼視光學雜志,2003,5(2):72-74.
[4] Marcantonio JM,Vrensen GF. Cell biology of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J].Eye,1999;13(3B):484-488.
福建省中醫藥科研重點課題(基金編號:wzzb0606)、福建醫科大學教授發展基金課題(基金編號:2006-js6033)。
徐國興,zjfmuxgx@pub5.fz.fj.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