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法國、西班牙特約記者 董 銘 王 方 ●張依詩
進入2010年,《阿凡達》成了中國電影市場上的關鍵詞。各地影院人滿為患,一票難求。網友戲稱,《阿凡達》提前掀起了“春運購票潮”。更難得的是,《阿凡達》實現了票房、口碑雙贏,北美上映之初就連續3周蟬聯票房冠軍,全球票房過10億美元。該片在中國上映不到一周票房已過1億元人民幣。《阿凡達》以炫目的特效場面贏得一片贊譽,但敘事單薄、題材老套也是頗為明顯的硬傷。有人說《阿凡達》的電影故事反映了技術對人性的泯滅,但它本身的特效卻削弱了電影最核心的部分——故事情節。
與并不成熟但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相比,歐洲人接受好萊塢電影時更加理性。《變形金剛2》上映時也是數錢數到手軟,但歐洲并不買賬。即便是誕生于卡梅隆之手的《終結者4》,也因劇情簡陋遭惡評,票房慘淡。去年12月15日,《阿凡達》在法國公映之前,不少評論家就對卡梅隆能否再創奇跡心存疑慮。另外,歐洲影院硬件設備不發達,巴黎只有迪士尼樂園內有一家IMAX影廳,這也讓《阿凡達》的特效少了用武之地。
但《阿凡達》驚人的票房消除了一切質疑。在法國,該片3周的票房就超過了700萬人次,登上年度票房榜榜首。80%的法國媒體給《阿凡達》打出了中上的高分。法國《世界報》評論說,除了敘事,一切都絢爛到極致,這已足夠讓我們流連于潘多拉星球了。即便口味苛刻如《電影手冊》、《人道報》,也把觀影重點放在了對視覺效果的褒獎上,對于情節和結構的簡單老套一筆帶過。
但是,在歐洲人看來,藝術與商業有著明確的分野,他們贊賞《阿凡達》的技術突破,卻也清醒地指出,這不過是一部“技術類娛樂大片”。若是追求特效,著實無可挑剔,但不必追求所謂深刻的藝術價值,更不奢求從卡梅隆的作品中得到思想境界上的提升。
非電影科班出身的卡梅隆是好萊塢體制的產物,他深得好萊塢精髓,也號準了美國觀眾的脈。《阿凡達》擁有好萊塢經典的敘事模式:人生谷底中的小人物實現了大夢想,成了拯救星球和物種的大英雄,還收獲了愛情。影片呼喚人們尊重大自然,也諷刺了美國式的霸權主義,但這所有的一切都不過是好萊塢的老舊話題而已。《阿凡達》在歐洲票房和口碑能創佳績,也是因為歐洲人素來反感美國的單邊霸權主義,樂于見到美軍敗在外星土著的弓箭之下。
美國觀眾卻對該片非常買賬。媒體齊齊給出五星級的評價,稱其是“劃時代之作”,“將是一次視聽的盛宴。一種充滿驚喜的體驗”。《綜藝》雜志影評人托德·麥卡錫寫道:“卡梅隆這部歷時十余年打造的史詩巨作呈現了獨一無二的宏偉場面、壯觀的視野、激動人心的敘事以及回歸自然的主題。”
雖然特效場面頗受推崇,但是美聯社評論說,《阿凡達》故事疲軟,缺少真人電影的激情。以《滾石》雜志為首的不少傳統媒體也批評《阿凡達》故事老套簡單,前半部分令人昏昏欲睡,理念和概念也沒有新意。除主人公外,其他人類拯救潘多拉星球動機不明。杰克成為魅影騎士之處也頗顯生硬。
另外,據西班牙《今日報》7日報道,由于兒童觀看《阿凡達》后頭暈甚至視線模糊,該片在葡萄牙遭到兒童家長和心理學家的聯合抵制。專家解釋說,人們戴上3D眼鏡后,眼睛會不停調節以適應聲光刺激,所以容易造成疲勞、頭暈,甚至可能誘發青光眼。因此,應禁止12歲以下的兒童觀看。▲
環球時報201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