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加拿大特約記者 青木 陶短房 本報特約記者 陳一 柳玉鵬 本報記者 王盼盼
亞洲、歐洲、北美洲,幾乎大半個北半球近日都在冰天雪地的嚴寒中煎熬;英國30年最冷、韓國首爾的大雪70年最大、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低溫創112年紀錄……不斷傳來的類似消息不禁讓人懷疑,這還是幾個星期前被熱烈討論全球變暖的地球嗎?哈薩克斯坦新聞網的文章稱,天氣與人們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全球大雪替代了全球變暖”。有科學家甚至提出與全球變暖截然相反的理論,稱這個寒冬不過是地球進入一個“迷你冰河期”的開始,時間可能長達二三十年。雖然大部分的世界媒體仍在捍衛全球變暖的主流觀點,甚至說正是全球變暖才讓氣候變得極端異常,但它們也不得不承認,嚴冬使一些氣候專家和其他科學家宣傳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危險的努力正變得更加困難。
嚴寒考驗全球變暖理論
“歐洲天氣在寒冬中顫抖”,德國《圖片報》10日如此報道歐洲現在的處境。持續多日的嚴寒已經造成歐洲上百人喪生。在英國,蘇格蘭高地的溫度降至零下22.3攝氏度,創下冬季氣溫有記錄以來的新低點,當地媒體形容說,目前南極的氣溫也不過這么冷,而且這次低溫天氣的持續時間之長,也創下30年來的新紀錄。在德國,首都柏林積雪達16厘米,氣溫降到攝氏零下20度,預計降雪將累積到40厘米;在法國,電力系統因嚴寒供電吃緊,政府部門宣布進入橘色警戒;挪威中部地區氣溫降到零下42攝氏度;地處南歐的西班牙也發出低溫警報。
連習慣了寒冬的俄羅斯人也覺得今年冬天不尋常。俄羅斯《觀點報》報道說,入冬后俄羅斯的天氣十分反常,剛入冬給人一種暖冬的感覺,但自去年12月底以來,俄羅斯境內大雪不斷,氣溫驟降。首都莫斯科已遭遇了數場大雪,“在幾小時內就變成了一個大雪球”??拷睒O地區的阿爾漢格爾斯克州最低溫度已達零下53攝氏度。該報評論說,這樣的嚴寒天氣在俄羅斯已多年未見。
從上周開始,突如其來的寒潮還席卷美國東部大部分地區,連被稱為“陽光州”的佛羅里達州也不例外,屢創低溫紀錄。美國福克斯新聞9日的評論稱,人們“仿佛回到上世紀30—40年代的持續寒冷”。
《費城問訊報》1月10日的文章稱,大幅度降溫和持續寒潮,喚醒了人們對“真正冬季”的回憶,近幾年出現的幾個“暖冬”曾讓有些人誤以為,冬天的寒冷將一去不復返,人們“因此被寵壞了”,以至于本應在入冬前做好的一切準備工作,如供暖、交通疏導、無家可歸者援助等,都變得手足無措。
在一片寒冷之中,全球變暖的理論遭到質疑。英國國民評論網的文章稱,討論地球變暖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結束還沒有多少天,北半球就經歷了一場嚴寒,“真是具有諷刺意味”。英國首相布朗在哥本哈根上呼吁各國保護未來幾代人免遭全球變暖的影響,現在他卻要呼吁英國人“相互支持”挑戰寒冬。
人們不禁要問:“如果地球在變暖,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寒冷的天氣?”哈薩克斯坦新聞網的文章稱,北半球的風雪和寒冷,不禁讓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地球到底是在變暖還是在變冷?”有專家懷疑一些國家提出全球變暖是出于經濟目的,因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可能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不過,美國《郵政信使報》9日的評論呼吁,寒冷的天氣使得一些人認為全球變暖是一個大笑話,但是氣溫最近的大幅下降并不能降低人們關于氣候變化的擔憂。過去100年來,全球變暖是一個事實,不要因為幾周的“霜凍”就讓你相信“全球變暖是個計謀”的觀點。
地球將進入“迷你冰河期”?
與媒體間有爭論一樣,部分質疑全球變暖的科學家也提出截然相反的觀點,認為地球不僅不會變暖,還可能變得比較冷。據英國《星期日郵報》10日報道,多名全球著名的氣候科學家認為,目前橫掃北半球的寒冬是地球開始進入一段可能歷時二三十年低溫的“迷你冰河時期”的開始?!缎瞧谌锗]報》的報道說,這些氣候科學家根據太平洋與大西洋水溫自然循環的分析,做出地球可能進入“迷你冰河時期”的預測,與主張北極將在2013年夏天以前完全無冰的全球變暖觀點背道而馳。根據位于科羅拉多州的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數據,自2007年起,北極夏季海冰面積已增加40.9萬平方英里,即便是最堅定的氣候變暖派人士,也無法駁斥這一數據?!懊阅惚訒r期派”科學家說,研究顯示絕大部分地球變暖是由于海洋處于“暖模式”循環,至于目前則是處于“冷模式”?!懊阅惚悠谂伞笨茖W家之一,正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重要成員、德國基爾大學萊布尼茲研究所研究團隊負責人拉提夫。拉提夫表示,過去30年地球變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可歸于海洋的冷暖循環,如今循環逆轉,所以像今年這樣的寒冬可能會更常見,夏天也可能比較涼爽,整個情況可能持續20年或更久,冰河與海冰嚴重消退的情況將會停止,“全球暖化已經暫停,地球可能會變得比較冷?!?/p>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羅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判斷氣候變冷還是變暖,時間尺度很重要。目前國際社會關注的氣候變暖,指的是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百年時間尺度的變化。最近出現的大范圍寒冷天氣,屬于氣候變暖大背景下出現的極端天氣事件,并不能據此判斷全球變暖出現了停滯或者逆轉。實際上,據世界氣象組織去年12月8日在哥本哈根公布的報告,最近10年是自1850年有氣候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而2009年則是第5個最熱的年份。另外4個最熱的年份分別是1998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與此同時,2000年至2009年是最熱的10年,而之前最熱的10年是1990年到1999年。
羅勇說,的確最近的一些研究工作指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氣相互作用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氣候系統內部的自然變率與人類活動的長期作用,哪個將主導未來的氣候變化,仍是一個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不能僅根據目前出現的寒冷天氣就判斷地球開始進入一個時間可能長達二三十年的“迷你冰河期”,相關說法仍需通過研究證實。
氣候變化的爭論仍將繼續
“全球氣候循環論”能否顛覆目前普遍認為的“人類導致全球暖化論”?俄羅斯《真理報》對此的評論是,“人為暖化論的缺陷在于主要看重過去1000年來的氣候記錄,忽略過去百萬年來的其他各種資料,過于偏頗”。而一些美國網民則認為,“全球變暖不能把1月份變成7月份,僅僅報道說1月份寒冷并不是與全球變暖相關的新聞”。
俄羅斯著名天文學家哈比布拉·阿卜杜薩馬托夫曾表示,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微不足道,“氣候變化是被政治家操縱的科學話題”。他與包括美國在內的近20個國家的140多位氣候學家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前向聯合國秘書長發出公開信,質疑“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化”的說法。
面對全球是否變暖的質疑聲,美國一些媒體堅持己見。美國廣播公司的報道認為,寒冷并不意味著不會發生全球變暖。北半球(紐約、佛羅里達、北京、印度北部和歐洲)部分地區的寒流襲擊并不意味著全球變暖不會發生。這里需要知道以下兩個基本常識:一是天氣并不是氣候,天氣是短期的和局部的現象,比如說某個地方未來5天和10天的天氣,而氣候是一個長期的和地區性的現象,比如說美國東北部未來20年的平均氣溫。二是全球變暖意味著頻繁的寒流襲擊會減少(并不是說一次都不會發生)和更頻繁的熱浪襲擊,正如我們已經經歷過的那樣。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一位科學家認為:“我們經歷一兩個寒冷月份這一事實根本不能說明長期趨勢,它正好清楚地說明了氣候系統多變性的本質。長期的平均氣溫正決定性地表明地球正在變暖。我們的地球系統正在慢慢地變暖,但該系統偶爾也會發生強有力的變化,這就是該系統運行的方式?!?/p>
俄新社1月11日在題為“北半球大雪和寒冷正是全球變暖引起的”的文章中援引俄羅斯氣候專家阿列克謝·科科林的話說,今年北半球大雪和寒冷正是由于人類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致使全球氣候變暖結果造成的,而地球變暖的趨勢是不會改變。
英國《衛報》說,英國的寒冷天氣并不能證明氣候科學家的結論是錯誤的,氣候和天氣并不是一回事,不能把偶然發生的天氣事件看成是更大范圍的大趨勢??墒窃?003年,當熱浪長時間席卷歐洲大部分地區時,報紙上的標題卻是“全球變暖,不僅僅是一場熱浪”。歐洲的專家警告說:“我們第一次遭受了全球變暖的影響?!庇凶x者反問,這不奇怪嗎?當天氣變冷時,就說天氣和氣候不是一回事,然而當天氣變熱時,就說他們是一回事。
中國應該謹慎對待氣候變化爭論
《底特律自由新聞》1月10日的一篇評論呼吁說,要對氣候問題進行更縝密的分析和更廣泛的討論,因為大自然的規律顯然并非人類所能輕易掌握,暴雪、大風、持續低溫,也許有助于人們冷靜下來,更務實、更科學地討論地球氣候變化問題。
針對有關氣候問題的復雜多變,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周世儉認為,氣候問題是技術問題和學術問題,本該有很多種不同的觀點相互爭論,但是卻被政治化。近幾十年來,“全球變暖”學說在歐美政要和媒體的追捧下成為唯一“政治正確”的氣候學說,在減排上先行一步的歐洲甚至借此來打壓美國。現在歐洲又開始議論“小冰河期”,中國應該謹慎對待。無論人類是否將進入“小冰河期”,減排、保護環境總是正確的。▲
環球時報201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