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鋒
中國處處忍氣吞聲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該“亮劍”時就應當“亮劍”,不能手軟。
中國眼下的基本策略是,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以求和平發展,所以比較顧及外國人的“看法”,而西方國家正是利用了中國人的這一心態,通過打壓中國來讓中國犧牲自己的國家利益。
西方媒體雖然宣揚客觀公正,但配合政府實現本國利益的角色則非常明顯,經常和政府演雙簧,一唱一和。西方實用主義的處世哲學被其媒體表露無遺。
“中國威脅論”是西方輿論帶給中國的第一個緊箍咒。當中國軍事現代化步伐沒有因“威脅”而止步不前時, 西方又送來“高帽子”。先是“負責任大國”,后是“G2”,高帽子不用掏錢,卻能讓中國“承擔更多責任”。
不過,“G2”的概念中國人并不買賬,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中國沒有順西方的意。西方媒體首先和中國“翻臉”,惡言冷語伴隨著漫天冰雪向中國襲來,貿易制裁案更是一宗接一宗。
我們必須認識到,忍氣吞聲并不會減少西方對我們的指責和打壓。有些人可能幻想,中國現在的忍氣吞聲就是為了將來的強大。但是國際社會的歷史是,原有的霸權國不會等到新興大國崛起后再和它們較量,其慣常做法是對新興國家“半渡而擊”,不會等中國強大了再和中國較量。相反,它們會不斷制造矛盾,挑戰中國核心利益,延緩中國和平崛起的速度,甚至使中國和平崛起夭折。在中國真正強大之前,我們和西方的矛盾和沖突短期內只會更多。息事寧人,做西方老師的“乖孩子”,其結果只會是招來西方更多的指責和打擊。西方對中國這個發展迅速的新興大國,可以說是用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等各種觀察儀器檢測觀察,唯恐中國對其構成威脅。所以,在與有關國家發生矛盾沖突時,中國必須挺直腰桿維護自身利益,不能存在畢其功于一役的想法。
總體而言,中國應該堅決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前進,既不屈服外部壓力,也不因慪氣而亂了方寸。比如,對于美國近日批準實施的對臺軍售問題,中國完全可以做出有針對性的反制措施。只有中國刺痛美國的軟肋,美國才會同中國進行戰略利益交換。同樣,國際政治是講求利益的,面對西方發達國家的打壓和遏制,中國也應隨時準備好亮出底牌,從戰略上起到威懾作用。
要反制美國,我們也要做好付出代價的準備,丟掉不付代價而反制成功的幻想,更不可有息事寧人的善良期待。以斗爭求團結團結存,以妥協求團結團結亡,中國不僅應具備斗爭的實力,更要有敢于“亮劍”的勇氣。▲(作者是外交學院學者。)
環球時報201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