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近日指出,政府應努力提高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切實做到“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善管媒體”。對處于激烈競爭中的中國紙媒來說,政府的“善待”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北京市有關部門近日武斷地對地鐵售報下禁令一事表明,要將“善待媒體”落到實處,并不容易。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在權衡經濟、安全等各方面的利益時,往往會有意或無意地把媒體的利益撂在一邊,甚至不惜犧牲媒體的利益。
眾所周知,以報業為主體的紙質媒體,現在生存壓力很大。世界大部分國家的情況都差不多如此。中國報業市場,在經歷多年持續高速增長之后,也從2005年開始,逐步滑入低谷:發行和廣告額雙雙下降。有些大的報業集團虧損很嚴重。
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紙媒是在相對弱小的時候,面臨生存危機。雖然中國塊頭這么大,經濟發展這么快,卻沒有一家媒體,能和《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平起平坐。對中國媒體說的話,世界上仍沒有多少人愿意聽,國際公信力小得可憐,更談不上什么話語權了,這嚴重影響到中國的國家形象。這里面,既有西方對中國偏見的因素,也有我們自身的原因。
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離不開紙媒。在無序、甚至有些雜亂的網絡等新媒體的反襯下,紙媒的地位甚至比過去更為重要。它是內容的最主要提供者。它更大程度上承負著媒體所應承負的責任,代表著客觀與公正。
調查顯示,中國絕大多數讀者的閱讀習慣仍主要通過紙媒閱讀。在矛盾多發的社會轉型期,紙媒的發展更直接影響到中國能否穩定、有序地朝前走。
現在的中國已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靠政府攤派來維持大多數報紙。紙媒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是有老百姓愿意買,愿意讀。否則一切都是空話。而這些仍然離不開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的“善待”。
一方面,各級政府需及時提供權威的全面信息,增加透明度,認可媒體的監督使命;另一方面,也需在紙媒的經營和銷售上提供更多方便,確保其按照市場規律運行,而不是動輒使用行政手段干涉,“管”“卡”“壓”。事實上,如果不能和媒體良性互動,政府的管理也無法有效開展。
在涉及到紙媒的任何一項政策出臺上,政府應更加謹慎,多從大局出發,目光應長遠。善待媒體,就應像園丁對待種子一樣悉心呵護、精心培育,為紙媒創造一個做大做強的環境。北京市將報紙統統趕出地鐵一事表明,一些政府機構尚不具備這樣的意識。
中國紙媒正處于優勝劣汰、優化結構的關鍵階段。可以肯定,現有的2000多家報紙、9000家期刊,有相當一部分會消亡。但必然要有一部分生存下來,并變得更為強壯。在這個關鍵階段,政府怎樣管理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媒體是中國軟實力最重要的部分。中國的強大,離不開媒體的強大。中國媒體的特點決定它與政府的關系,不同于其他國家,今后,中國能不能出國際大報,取決于政府做怎樣的園丁。▲
環球時報201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