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加棟 張家齊
中國成功進行反導攔截試驗的消息引起了國際關注。眾所周知,作為軍事科技高峰,反導作戰沒有幾十年的理論和技術儲備是不可能完成的。本文講述的就是始于上世紀60年代初的中國導彈防御系統研制工程——“640工程”。
毛澤東倡議展開防御戰略
據中國《航天工業部第二研究院院史(1957-1987)》記載,20世紀60年代,中國處在美蘇全面封鎖和“雙重核訛詐”之中,要保護好自身還很稚嫩的“核家底”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中央軍委一方面采取疏散敏感企業、修筑強化工事等措施,另一方面也開始準備興建本土導彈防御系統,以便反制美蘇發動“先發制人的核打擊”,為自己的核力量贏得反擊時間。
1963年12月,毛澤東主席在聽取戰略武器問題匯報后指示,“原子彈、導彈,無論如何也不會比別人搞得多。同時,我們又是防御戰略方針,因此除搞進攻性武器外,還要搞些防御武器”。1964年2月,這個問題再次被毛澤東提出,他在會見國防部五院副院長錢學森時專門談到反導問題:“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15年。總要搞出來的。”這一指示隨即被貫徹實施,后續相關研究項目代號被定為“640工程”。
隨著1964年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以及稍后東風-2彈道導彈發射,“640工程”進入穩步發展階段,初步確立包括反導攔截彈、反導大炮等攻關目標。然而1966年席卷全國的“文化大革命”風暴給該項目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打擊,諸多參與“640工程”的科學家被送去改造,項目科研進度大受影響。
為扭轉不利局面,1967年10月,國家召集“640工程”的各個有關單位在北京開會,重新調整工程具體部署,確定了五大子系統代號、各研究單位的分工、系統的研制規劃等,并決定加快反導靶場與反導核彈頭的研制,會上提出爭取在1973年-1975年間開始實彈試驗。此次會議后,“640工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為加強領導和協作,1969年8月14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準當時的第7機械工業部二院承擔反導彈、反衛星武器的研制工作,其下屬的第210研究所是具體實施單位,而目標指示及控制系統則由南京第14電子研究所等單位負責。
從“反擊”到“先鋒”
1969年中蘇發生珍寶島沖突,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公開叫囂對華進行所謂“外科手術式核打擊”,中國開始全民進入準戰爭狀態。在全民性質的“深挖洞、廣積糧”運動中,反導計劃也變得急迫起來,二院集中力量對“反擊”系列反導攔截導彈和“先鋒”系列反導大炮展開攻關。
“反擊”系列攔截彈有三種,以“反擊一號”和“反擊二號”的性能最為成熟,前者采用兩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制導模式為半主動雷達制導,可在中低層空間依靠破片式戰斗部摧毀來襲導彈,而后者則在“反擊一號”的基礎上進行了結構優化。有意思的是,“反擊二號”攔截彈的開發進度后來居上,它在1971年10月到1972年初進行了6次縮微模型飛行試驗,其中5次取得成功,但因它的作戰范圍與“反擊一號”重疊,在1973年終止發展。至于“反擊一號”,它在1979年8月進行了兩次試驗,無戰斗部的彈體在有效殺傷半徑內成功地與目標碰撞。解放軍對“反擊一號”攔截彈的總體性能較為滿意,并開始計劃在北京附近構建中國第一個“反擊一號”反導陣地,初步建起一個能夠防止彈道導彈打擊的區域。
和“反擊”攔截彈相配套,二院下屬的第210所積極開發“先鋒”系列反導大炮,內部代號為“640-2”。最初,第210所試制的超級大炮采用140毫米口徑滑膛炮,然而試驗發現該炮威力過小,不足以摧毀高速飛行的彈道導彈,于是設計了威力更大的超級大炮,新炮口徑達420毫米,可發射160千克重的火箭助推彈頭。20世紀70年代初,“先鋒”大炮進行了一系列試射。雖然在射程上滿足要求,但射擊精度不太理想。1977年,“先鋒”大炮計劃被中止,1980年3月被最終取消。
雷達準確捕捉蘇聯核衛星
與命運多舛的反導攔截系統相比,“640工程”的早期預警雷達系統進行得相對順利。為了引導“反擊”和“先鋒”系列反導武器有效作戰,南京第14電子研究所與中科院電子研究所合作,承擔了為“640工程”開發早期預警雷達的重任,其中7010雷達是重點技術突擊對象。
7010雷達于1976年研制成功并在河北宣化部署,距北京不到200千米。該雷達是大型陸基相控陣導彈預警跟蹤雷達,主要用于對洲際彈道導彈和其他外層空間目標進行探測、識別和跟蹤。該雷達規模龐大,整個天線面依山勢建在海拔1600米的山體上,具有良好的觀測視野。1979年7月,7010雷達站觀測到了美國太空實驗室墜入大氣層的軌跡,并準確算出墜落時間。
1981年7月18日,7010雷達站接到時任國防科工委主任張敏的電話,要求對次日蘇聯向太平洋發射的運載火箭進行跟蹤。結果,7010雷達連續開機11天,于19日和28日兩次觀測到該火箭,及時預報出發射點和落點經緯度、預警時間和射程。事后美國公布的信息證明,7010雷達的觀測數據完全準確。1983年1月12日,7010雷達再次準確測算出蘇聯1402號核動力衛星的墜落時間和地點等數據,為中國戰略決策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
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盡管“640工程”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但受到國內經濟困難以及國際形勢變化的影響,進度不得不放慢下來。1972年,美蘇簽署《反彈道導彈條約》,此后美蘇相繼減緩或暫停了各自的導彈防御計劃。這一變故也影響到了“640”系列工程的決策。1976年以后,“640工程”研發步伐明顯放慢。到1980年3月,由于國家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國務院正式下令終止“640工程”。
“640工程”雖然無果而終,但取得了一批重要技術積累,相關技術至今仍發揮著積極作用,比如陸基早期預警雷達保留了下來,不再用來進行導彈預警值班,而是用來實施外層空間探測、航天測控和遙感等工作。另據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學報》披露,1986年3月,中國4位最具聲望的國防工程師上書,提出“高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綱要”,即著名的“863計劃”,重啟導彈防御研究也列在其中。▲
環球時報201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