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軍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學者、各位朋友:
經過兩天緊張而有序的討論交流,本次“海峽兩岸鄭玄學術研討會”圓滿完成了大會既定研討議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福建師范大學、臺灣師范大學、臺灣政治大學、臺灣東海大學、臺灣中華易經學會、臺灣國際易學大會、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海內外20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60多名專家學者,濟濟一堂,切磋問辨,圍繞鄭玄與經學的一系列問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下面我代表大會組委會對本次大會所取得的研討成果做一簡要總結。
本次大會共收到論文39篇,著作2部,反映了當前海峽兩岸鄭玄與經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鄭玄經學研究的總體思路及其融合今古文經的歷史問題上,有的學者提出鄭玄經學研究的總體思路應該是縱橫結合,一方面,具體分析鄭玄經學體系的諸建構內容,評說其經學造詣及其體系特征,另一方面,從歷時性和共時性的歷史比較中,為鄭玄在經學史上的地位及其價值準確定位;有的學者在詮釋學的視野下論述分析了鄭玄的經學文本詮釋學,對鄭玄經學的文本語言詮釋和文本思想詮釋及其體系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啟發我們進一步的思考;有的學者考察了宗主古文經的鄭玄與今文經的關系,指出鄭玄在學術上對今文經學有非常明顯的承襲,其經學中陰陽五行、天人感應、引讖緯以說經等,都表現出鮮明的今文經學的色彩;有的學者對今古文經學在兩漢的發展與演變情況進行了詳細而信實的梳理,對今文經學內部的分化與爭論問題的考察尤見新意。
其次,鄭玄易學研究較為突出,從文獻到思想都有深入的研究。有的學者從總體上論述了鄭玄易學的特色,指出鄭學解《易》能揭出其中心,既不拘泥于古人之巢穴,又不流于卜筮術數之旁門,是融象數與義理為一體的易學系統。有的學者對鄭玄以禮注《易》的方法做出了富有反思精神的專門研究,對鄭玄以禮注《易》的前提、淵源、運用與拓展,以及該方法的價值與影響等問題都進行了深刻的分析。鄭玄易學中的爻辰說是本次會議鄭玄易學研究的一個小焦點,數位學者都指出鄭玄爻辰說與律呂音聲說密切相關,但有的學者認為爻辰說本于律呂,有的學者則認為是爻辰說影響了中國古代的音律學說;有的學者指出鄭玄易學以爻辰說為代表的獨特語境相當完備地傳達了漢代經學的人文禮樂精神及其整個哲學文化價值系統。有的學者比較分析了馬融易學與鄭玄易學的異同,特別指出馬融、鄭玄均重視以《易傳》解《易》,這對于漢晉時期以傳解經傳統的形成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的學者對兩漢易學從孟喜、京房直到鄭玄的氣化宇宙論進行了探討,揭示了卦氣說在漢易氣化宇宙論中以“時”與“氣”為核心觀念的易學史意義。有的學者考察了清代的鄭玄易學研究,對清人輯補鄭玄《周易注》的情況、清人關于鄭玄易學方法的爭論、清人鄭玄易學研究的特色等問題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和辨析。有的學者在哲學史的脈絡中對鄭玄的“太易”范疇做了辨析,指出鄭玄“太易”說在中國古代本體范疇的邏輯發展鏈條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第三,在毛詩鄭箋、三禮注及鄭玄與緯書的研究上,有的學者探討了鄭玄箋注在音訓史上的成就,指出鄭玄建立了“就音求義”的訓詁原則,而且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鄭玄對古代文獻中的音訓現象進行了全面的清理。有的學者對毛傳與鄭箋在禮制和名物典章上解釋的異同進行了比較分析,指出鄭箋在解釋禮制上多異于毛傳,至于二者之長短,則需要細心辨別,不可一概而論。有的學者專門對《詩經·小雅·常棣》鄭箋所釋“不”字之義進行了細致的考察,資料詳實,考證精到。有的學者探討了鄭玄所注的《禮記·中庸》篇,指出鄭玄以禮釋“中”體現出鄭玄經注中的現實關懷和企慕圣賢的精神追求。有的學者具體分析了鄭玄《中庸注》對孔子“從周”問題的解釋。有的學者對鄭玄《論語注》的成書、流傳與輯佚以及鄭玄《論語注》的注釋特色做出了深入的研究,指出鄭玄《論語注》以古學為宗,而又兼采今學,是會通今古學以解釋《論語》的代表作。有的學者對鄭玄注解緯書的情況加以考論,指出讖緯之說本于戰國鄒衍,西漢今文家以讖緯亂經,而鄭玄注緯則上極天道,下盡人事,實事求是,并無炫奇之意。有的學者對歷史上《孝經鄭注》的真偽問題做出了詳盡的研究,為學界進一步探討鄭玄《孝經注》的思想提供了堅實的文獻學基礎。有的學者則從總體上探討了鄭玄著作的整理輯佚工作。還有學者論述了鄭玄箋注中的教化思想,指出鄭玄以《詩譜》提出詩教綱領,并在《毛詩箋》中主要通過興義的闡發具體說明了施行教化的措施和手段。
另外還有一些學者對《周易》經傳及出土易學文獻進行了探究,如楚竹書《周易》文字意義的訓釋問題、《周易·大畜》“何天之衢”的字義、《雜卦傳》是否存在錯簡的問題等做出了嚴謹的考證。
總而言之,本次會議呈現出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的學術特征,既有宏大的基礎問題的研究,也有專門的細微問題的分析。通過兩天的探討交流,我們看到在鄭玄與經學研究上,有些方面已經非常深入。如鄭玄易學研究;而有些方面則比較薄弱,如鄭玄三禮注研究,特別是在鄭玄三禮注的思想文化內涵上尚需更多的學者去鉆研、去挖掘;大家都普遍認識到鄭玄經學的重大學術價值和重要歷史地位,但在形成正確歷史評判的基礎上仍需要開展進一步的反思性研究。我們相信,在海峽兩岸老中青三代學人的共同努力下,藉著當前學術研究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在不久的將來鄭玄學術研究以及中國經學研究必將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責任編輯:張克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