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健
在非洲許多地方,一些中國企業曾經或正在遭遇 “費錢費力不討好”的尷尬。即使是大力幫助興建當地港口、大樓等基礎設施,不僅西方傳媒說三道四,非洲當地學者、民眾也褒貶不一。不可否認,這當中有誤解、偏見,也有一些人借機發泄不滿,但非洲離中國山遙水遠,在當地投資也好,貿易也罷,需要搞好公關,是人所共知的常識。
平心而論,部分中國企業并非不重視公關,但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陷和誤區。首先就是迷信上層。一些中國企業非常善于和各國政要打交道,自上而下地去解決各種問題,這種做法效率高,立竿見影,但副作用也大。尤其是不少非洲國家屬于多民族國家,部族林立,矛盾復雜,中央和地方存在利益沖突,一味結交政要,有時反倒得罪地方;同時,非洲一些地方腐敗成風,一味走上層路線,有時會造成“中國人和當官的賺錢,當地人不但沒好處還丟地皮”的新矛盾,留下隱患。
其次是“以我為主”。中國一些企業熱衷在當地復制“小氣候”、“小環境”,搞封閉、半封閉的圈子,融合度低,容易滋生矛盾;還有一些企業將國內的經營手法、習慣帶到非洲,習慣“花錢買方便、買平安”,結果將當地一些官員胃口越撐越大,引來輿論和社會不滿;更有企業將國內一些不良經營習氣,如加班加點、罔顧合同、野蠻管理等也帶了過去,這自然激化與非洲員工的矛盾。
其實,許多人在非洲都有“上層好搞定,基層難說話”的感慨,就是中國企業在上層公關下力氣大,卻輕視社會、地方和基層公關所致。誠如塞內加爾運輸和建設部長瓦德日前對法國《論壇報》所言,非洲人越來越需要基建、消費,使經濟現代化,中國能幫助做到這些,所以受歡迎。也就是說,在政府這個層面,中非之間已經形成“利益共同體”,并為各國政府所普遍理解。但在基層,這種“利益共同體”并未普遍形成,如在能源、礦產領域,中資在一些地方的開發,中國人得資源,政府、高官得利潤,當地普通人卻獲利不大,甚至就業機會也不多。國家商務部不久前就指出,“中國企業在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援助建設時,更多是在建體育館和國會大廈,而日本企業在大量建學校”。結果,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些中國企業修路開礦,辦廠賣貨,得天時地利,卻因“人和”不彰而事倍功半。
因此,在非洲搞公關,絕不能單走“上層路線”,而應努力建立和當地社會的“利益共同體”。在做非洲公關時“眼光向下”,做好基層社區的工作,并以實際行動讓他們相信,中國企業可以給當地帶來就業崗位和發展機遇,且不會破壞當地既有“規矩”和利益;同時,還應尊重當地習俗,減少不必要的沖突。
上述兩條,前者意在“趨利”,后者意在“避害”,都是為了讓中國和非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利益共同體”,融入當地經濟生活“食物鏈”而不是去打碎它們。和非洲各階層分享發展紅利,而非僅與政府、上層分享,是中國在非洲進一步發展的必然,也是在非洲公關所亟待解決的問題。▲(作者是駐多哥的中資企業分公司經理。)
環球時報201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