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現在用戶達到3.84億,比美國的總人口還多。但谷歌事件表明,中國還不是互聯網技術及應用的強國。現在,近70萬家外資企業在中國經商,它們其中有不少與中國方面存在磨擦,但唯一一家以威脅“退出中國市場”要求中國政府作政治性讓步的公司,就是谷歌。
有意思的是,谷歌為什么有這樣的膽量呢?谷歌的資本是什么呢?答案或許是,谷歌認為自己是網絡搜索技術的開創者,它在全球影響巨大,在中國有大量忠實用戶(雖然比百度的少)。換句話說,它認為自己的對外形象很“酷”,它很相信,那些數以百萬計的中國用戶,一定會因為對其網絡服務的高度依賴,而成為自己對抗中國政府的籌碼。
谷歌或許想都沒有去想,隨著事態的發展,以及事件背后政治化企圖的不斷暴露,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會公開反感它、“背叛”它。根據環球網的調查,反對中國政府向谷歌作讓步的網絡投票者從最開始的70%左右,上升到18日的81%。谷歌大概已經明白它在輸掉與中國的這次攤牌,所以它在改口,否認自己已經決意離開中國。西方的一些政治勢力大概也能從中領悟到一些教訓,盡管它們并不愿意說出來。
然而谷歌的事件沒有完,它給中國也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思考。其中之一是,中國必須成為互聯網上的真正強者。
中國的網民數量巨大,但這個數量與中國在互聯網上的力量不成比例。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成長很快,用戶數巨大,但至今沒有一家被世界廣泛談論,在中國境外影響都很小。無論是中國互聯網站,還是中國網民,都還不能與西方平等對話。中國互聯網站通常被看成后來者、甚至仿制者。
中國互聯網必須自強,必須像海爾、聯想一樣放眼望世界。盡管這一過程會很艱難,但中國互聯網站現在就要樹立這樣的雄心。中國必須在互聯網世界有大的技術創新、經營模式創新,中國必須有“很酷”的網站,它們有能力向全世界拓展,向世界傳播中國的聲音,擔當起在全球互聯網上維護中國人民利益的重任。
互聯網正在成為世界各國的意見表達中心,其技術的先進與否也往往被看成國家活力的表現。奧巴馬執政以來,美國政府不斷升級本國的信息管理系統和網絡基礎設施,加強與互聯網公司的政策協調,加大對互聯網技術的研發力度,白宮對互聯網的重視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點。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并行的今天,中國也必須有緊迫感。中國是否有強大的互聯網自主服務能力,中國網站在世界上是否有號召力,不僅涉及到中國社會能否高效運轉,也決定著中國能否長治久安,以及能否迎接來自外部的各種挑戰?;ヂ摼W是開放的,在各種力量的互動中,中國不能總是被動者,中國必須有能力變得更加主動。▲
環球時報201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