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飛賈玲玲
(1.遼寧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36;2.大連醫科大學 遼寧 大連 116001)
九一八事變前奉天農會經費來源和管理情況
劉 飛1賈玲玲2
(1.遼寧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36;2.大連醫科大學 遼寧 大連 116001)
九一八事變前的奉天農會組織是一種士紳為主體的、依附于政府的咨詢性的社會團體和與基層的聯絡機構,是一種皆在農業改良的社會經濟自助組織。這里的“自助”就是自己幫助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說農會的活動經費需要農會自籌解決,而不在地方政府的財政開支范圍之內,而只是在特殊情況下政府才能給予一定的補助。
奉天 農會 經費
中國農會開辦于清朝末年。當時面對西方侵略所帶來的社會經濟危機及西方思想的影響,資產階級人士紛紛提出在中國建立農會組織以發展農業。在這一背景下,清政府頒布《農會簡明章程》,要求各地組建農務會,為農會組織的出現提供了法律依據,農會組織得以在中國出現。奉天省農務總會于1909年8月在省城德盛關軍械局胡同成立。當時農會經費很大一部分都依賴于會員的會費和一些捐稅,然而會費和捐稅的收取的多少又視地方經濟情況而定。這也就意味著農會組織如果經費不足,有著難以維持隨時解散的可能。1931年以前的東北地區和關內局勢相比,戰亂較少,政治局勢相對穩定,同時大批的關內移民為躲避戰亂移民東北。移民的到來不僅開墾了大量的荒地,增加了耕種面積,并帶來了大量的先進農業技術和農業思想,同時也為東北工商業的發展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是東北地區的經濟在空隙之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的富足是相對于統治階級地主、士紳而言的,農會的成員大多是由地主和士紳構成的,他們收入的增加也就意味著農會組織經費的來源有了一定的保障。
所謂經費,就是指政府、企業或社團經辦事業需要支出的費用。那么經費的管理也就成為了關系農會存亡的重中之重。民國時期的奉天農會職員,大多是有一定知識的士紳和地主,《農會暫行規定》第四條,第一款這樣規定農會會員,“有農業之學識者”,[1]他們對于農會經費的預算和支出有著自己一套獨特的方法。
1912年民國政府頒布的《農會暫行規定》第16條規定:“市鄉農會經費由該會會員分擔,其余各農會經費,由組織該會之農會分擔。其不足者,呈請主管官署酌撥地方公款,或由政府給予補助金”。在1923年的《修正農會規程》第20條又做了補充,“省,縣,市鄉農會經費由會員分擔,但事業費有不足時,得呈請主管官署酌撥地方公款”。[2]奉天省農會的經費來源以全國農會章程為藍本,并結合東北地方政策制定了農會經費來源渠道,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根據各地的經濟發展情況和每年的會員收入情況不同,奉天各地的會金交納數也隨之各異。開通縣《農會章程》第十一條規定:“本會會費擬由會員每人捐資拾元作為本會基本金,專款存儲,殷實商號以其利息充作經費,如不足時以會金充之,其會金每一會員常年不得過三元以上。惟基本金非經會員三分之二以上的出席,出席人數三分之二以上之議決,無論何人不得動支”。海城縣對農會會費規定,“第五區區長趙韶九特于本月八日傳知所屬各屯,謂茲奉縣署令開鄉農會已經成立,應候令知日期召集各代表三人來城組織縣農會,并仰將各會員每名應出會費小洋四元。”[3]會費可以說是農會維持正常運作的重要來源,會費的催繳也同時成為農會業務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特別捐根據各縣和市鄉的種植作物特點和主要經營項目情況而定,有從警學捐和青苗捐抽取的,有從田稻和木植兩捐中提取的,有從蠶剪捐和船營捐中提取。桓仁縣多山多河,桑蠶養殖與船運收入可觀,這樣也就成為了本地農會的重要經費來源之一。《桓仁縣農會更正會章》第十二條,第二和第三款規定:“蠶剪捐,前由公款處征收歸辦女學之用,乏人下鄉查征每年僅收小洋二百余元,嗣經地方各界士紳人等公同議歸本會,派調查員赴各村逐段查征,由收數內提歸地方一五經費,并補助學款洋二百五十元外,余款盡數撥歸本會常年經費聯名案請縣署轉呈奉準有案。本會每年按兩季派員下鄉征收,除應提及補助學款外,共歸本會經費小洋一千五百余元”。“船營捐,前經城廂議事會因本會初辦,經費無著。開會議決桓城西南北船營三處歸本會食租,每處每年收船租洋一百三十元。現經水上警察所以轄境渡口,農會收捐與水警管理規則不合,呈請總局核辦,奉準按照規定進行,每年按兩季由分所撥給本會小洋三百九十元。”[4]
省、縣和市鄉農會會費不足時,可以呈請主管官署以公款補助。《農會暫行規程》第十六條就明確規定:“其不足者,呈請主管官署酌撥地方公款,或由政府給予補助金”。[5]奉天地方各級政府或官署對于公款補助有著各自的政策,“岫城農務會經費甚少,會員等已墊付千元之譜。前經該會呈明魏知事撥款接濟當蒙批準,由收捐事務所酌撥該會四百元,聞事務所因存款無多僅給一百五十元。”[6]
奉天省農會的經費來源除了上述三種渠道之外,很多地方農會還積極開展創收活動。利用農會已有的土地和房屋進行出租,并收取一定的租金,在農會經費不足時能給予一定的補貼。《桓仁縣農會更正會章》第十二條,第一和第四款規定:“地租,系民戶拋棄不堪耕種,經村長呈請縣署報銷該戶領名照據之地,本會選擇其中堪以耕種者通知該管村長勘明畝數取具地鄰圖結報領招佃食租每年冬派員赴各佃戶家,經收租糧就地變價約計小洋一千余元”,“房租每年按兩季共收小洋一百五十元”。[7]
對于農會經費的管理,《農會暫行規程》第十七和十八條中規定:“農會之事業年度在會計年度未定以前,暫以自正月一日至十二月末日止為一年度”。“農會于每年總會議決經費之預算及會費之收入法議決后,須于每年度兩月前呈報主管官署核準。預算及收入法如有更改時,經議決后,亦須呈報主管官署核準”。民國時期奉天省、縣和市鄉農會組織的經費管理,在遵循《農會暫行規程》的同時,亦有自己一套獨特的嚴格規定。
對于農會經費的預算和支出,農會會計員需要每年造一份全年的支付預算書,同時每個月還應造一份月支出計算書,其具體內容視各地情形而定。《桓仁縣農會更正會章》第十三條規定:“本會每年以七月一日至翌年六月底為一會計年度,經費于通常會議議決后,填具收支預算書報請主管官署核準后,本會支付預算書應由每月五日以前造報支出計算書,每月終了造報一次。收入決算每年按兩季造報,至收支預決算書式樣農會規程施行細則第十三條內附表式,項目分別填注每年度開始后兩月內,即將上年度收支經費目錄及會務之狀況通知會員”。[8]
由于農會本身屬于自助型的社會團體,而本身的收入來源有限,這就需要農會職員在活動經費的支出上力求節儉,為了讓公眾更清楚的了解農會的支出,很多農會都以告示的形式公布本會的收支情況,以證明本會的節儉。“鐵嶺縣農會自成立以來對于款項力求節儉,為免人疑起見復按月公布以示無私。茲陽歷年終該會于日昨乃將本年收支各項公布周知,聞收入為一萬四千余元,支出為一萬五千余元云。”[9]奉天省農會力求對于每筆開支都寫入賬簿,并且將每項開支都分類入賬,以便查閱時更加明了。
[1][2][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三輯,農商(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08-110頁
[3]遼寧省檔案館:《奉天省長公署案》,案卷4301,目錄1.《開通縣農會會章》
[4][7][8]遼寧省檔案館:《奉天省長公署案》,案卷4301,目錄1.號000314《桓仁縣農會更正會章》
[6]《農會會款仍無著》[N],盛京時報影印本,第1853號,1913年1月12日,第四版
[9]《縣農會公布開支》[N],盛京時報影印本,第5853號,1926年2月5日,第四版
劉飛(1979—),男,遼寧鐵嶺人,遼寧大學2007級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社會史和東北地方史;賈玲玲(1980—),女,遼寧遼陽人,大連醫科大學婦產科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婦科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