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斌
(安徽師范大學 社會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0)
談山東抗日根據地的貿易政策
羅斌
(安徽師范大學 社會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0)
抗戰時期,山東抗日根據地貿易政策的制定、調整及貿易工作的踐行,對緩解當時根據地物資供應緊張局面、配合對敵貨幣斗爭及為抗戰勝利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起過積極作用,同時也對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時期乃至建國后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建設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中國共產黨 山東 抗日根據地 貿易政策
山東抗日根據地是在抗戰爆發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逐步創建的。它位于津浦路以東、黃海渤海以西、天津以南、隴海路以北的地域之內,包括津浦線以東山東大部及河北、江蘇兩省各一部分,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聯絡華北、華中的樞紐;同時和晉冀魯豫、晉察冀兩大根據地成鼎足之勢[1]p168。在其創建、發展和鞏固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根據地軍民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的貿易工作是對敵經濟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正確踐行不僅盤活了根據地內部各項經濟工作,而且對于堅持敵后抗戰、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亦有重要意義。今天,我們再次考察山東抗日根據地的貿易政策,對當今的社會主義建設不無裨益。
(一)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山東抗日根據地是地處經濟文化落后的鄉村,商品經濟不發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優勢[2]p159。當時人民最主要的生活資料——糧食是自己生產的;衣服是自己紡紗織布制成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貿易必然極不發達。但是由于抗戰的爆發,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建立了抗日根據地,為了解決廣大軍政人員的生活之需、戰爭之需,除了募捐、攤派等途徑外,另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通過市場獲得,這必然給貿易的發展提供動力,從而促進貿易的興盛。
(二)抗戰期間,敵人的分割、封鎖,一方面加重了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困難,使根據地不易得到各種工業必需品,如藥品等;另一方面這種分割、封鎖也給其自身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使其得不到來自根據地鄉村的糧食和各種工業原料,因此,絕對的封鎖是不可能的。為了得到根據地所必需的各種工業品,同時防止根據地的糧食、食鹽和各種工業原料外流資敵,山東抗日根據地必須加強對貿易工作的領導和管理。
(三)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敵人更加瘋狂地進攻敵后抗日根據地,進行野蠻的大掃蕩,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致使中心市場淪陷、根據地的商業極端分散。盡管這種分散、流動的商業有適應敵后游擊戰爭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又加重了根據地政府對其領導、管理的困難。而如果對其毫無領導、管理,聽之任之,我們就無力對敵進行有效的經濟斗爭,甚至有被敵人利用來危害抗日根據地的可能,因而,抗日根據地也必然加強對貿易工作的領導、管理。
縱觀山東抗日根據地貿易工作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40年到1943年,主要實行“以貨易貨,統制重要物資”的貿易政策。
從1940年開始,山東抗日根據地的貿易工作陸續展開。當時主要任務就是采購物資,以克服由敵封鎖造成的困難。由于日軍、偽軍以及國民黨頑固派的夾攻和封鎖,山東抗日根據地遇到了嚴重的困難,不僅根據地面積、人口減少了,而且軍民的糧食和軍需品極端缺乏,軍民常以野菜,甚至樹皮、樹葉充饑;同時,由于敵人占據了城市,根據地位于農村,這就決定了敵人貿易政策的一個基本方針:掠奪根據地出產的糧食及各種工業原料,限制或增加某些工業品的輸出。在這種情況下,山東戰時工作委員會提出了“以貨易貨,統制重要物資”的貿易政策,并于1941年成立了貿易局,以加強對貿易工作的領導。
所謂“以貨易貨”就是一切輸出物資均須用商品交換,且用根據地所指定的商品交換,不準用法幣抵償。它一方面能限制法幣的輸入和物資的輸出,防止敵人掠奪物資、傾銷法幣,支持貨幣斗爭的開展;另一方面又能保證工業必需品的輸入,破壞敵人的經濟封鎖[3]p237。所謂的“統制”,就是利用行政力量來限制商品的輸出輸入,使敵我區間的物資朝著有利于根據地的方向來往,借以保護物資,保證生產,保證軍民的生活需要。這種統制絕不是為了壟斷市場、與民爭利,也不是與大資產階級專門掠奪人民的所謂“統制”政策相同,實際上它們之間有本質區別[4]p240。當然這種統制也不是針對所有輸出輸入的物資,而只僅僅統制幾種重要物資,實行專買專賣,或者加以各種限制。至于一般的貨物仍然可以自由貿易,僅用提高或降低稅率、甚至是免稅的辦法來調劑輸出輸入數量。當時究竟需要對哪些物資進行統制呢?一般來講,要統制的是我們能大量輸出,同時又為敵人或敵區人民必需的物資,如食鹽、花生油、棉花、糧食、羊毛等。我們統制的物資愈多、愈嚴,敵人對我們的依賴就愈大,就愈能加強對敵人的反封鎖,防止走私,對我們就愈有利。
“以貨易貨,統制重要物資”的貿易政策的貫徹實施,使山東抗日根據地貿易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績。特別是掌握了重要的物資,一方面能支持貨幣斗爭;另一方面也使對外貿易取得主動地位,實現了高價輸出、低價輸入,增加了財政收入,便利了采購工作的順利完成,從而為堅持敵后抗戰、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第二階段是從1943年10月到抗日戰爭勝利。
到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發生了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一方的重大變化。在歐洲戰場,蘇聯于1943年初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輝煌勝利。它不僅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從此,蘇軍開始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德軍則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御,直至最后投降。在非洲戰場,美英盟軍在取得阿拉曼戰役勝利后,乘勝進攻,節節勝利;德意軍隊卻節節敗退。同時盟軍還進行了兩西西里登陸,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垮臺,軸心國集團開始崩潰。在太平洋戰場,美軍自中途島海戰勝利之后就逐漸取得了優勢,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日本則在中途島海戰慘敗后每況愈下,失去了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的優勢地位,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御。在亞洲特別是在中國戰場,各敵后抗日根據地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通過開展大生產運動、整風運動、精兵簡政運動、“三三制”政權建設等,使各抗日根據地度過了嚴重的物資困難局面,加強了思想統一,提高了行政機關的效能和軍隊的戰斗力,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及抗日根據地。為了進行太平洋戰爭,日本不得不從中國戰場抽調兵力,這就使得本以兵力不足的日寇更是一籌莫展,唯有在中國戰場收縮戰線。這一切充分說明德、意、日法西斯行將崩潰,各大戰場即將舉行反攻。為了配合中國戰場的反攻,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了全面的對敵經濟斗爭。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決定成立工商管理處和各區工商局,以加強對敵經濟斗爭的統一領導,同時,又由于對敵貨幣斗爭取得了勝利,所以,山東抗日根據地及時調整了貿易政策,具體表現如下:
1.對外貿易取消以貨易貨的政策,代之以掌握重要物資,組織輸出,吸收外匯,或者換回根據地所需要的各種物資。由于山東抗日根據地已取得了對敵貨幣斗爭的勝利、擺脫了法幣的影響、建立了統一的本幣市場、粉碎了敵人傾銷法幣掠奪物資的陰謀,所以這時就不必再機械地執行以貨易貨的貿易政策,可以把貿易斗爭與貨幣斗爭結合起來,開展全面的對敵經濟斗爭。
2.明確規定對外貿易管理、內地貿易自由的原則,取消糧食統制、反對封鎖剩余土產如棉花等這類舊法,代之以調劑物資、平衡物價、吸收剩余物資以及爭取高價輸出等新法。
3.統一領導貿易斗爭,在進出口的重要市集設立公營商店或合作社,掌握物資,爭取貿易上的主動地位。同時統一采購工作,利用輸出物資換回軍需品和生活必需品。由于貿易上的出超和領導上的相當統一,便于我們爭取高價輸出、低價輸入,并從貿易中去開辟新的財源[5]p238。
這些新的貿易政策是山東抗日根據地依據形勢變化而制定的,它一方面適應了抗戰新形勢的需要,另一方面又糾正和補充了過去“以貨易貨,統制重要物資”貿易政策的缺點和不足。對其正確貫徹實施,使得山東抗日根據地貿易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
1.支持了貨幣斗爭,排除了法幣的影響,逐步確立了解放區貨幣(北海銀行幣)獨立自主統一的貨幣市場,使得山東抗日根據地對敵貨幣斗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2.調劑物資,穩定物價,扶助生產,保證人民生活需要。如吸收棉花供給紡織原料,限制洋布、土布進口,調劑根據地內土布運銷,這既保證了生產又穩定了物價,同時還解決了軍民的穿衣問題。
3.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濱海區1944年貿易純利3 400萬元,約占其全部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膠東區1944年貿易純利也達2 400萬元,其它如魯中魯南等區貿易收入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4.增加人民群眾收入,救濟了許多難民和失業工人。如對食鹽進行管理后,鹽價普遍提高,從而促進了曬鹽生產。1944年濱海區的鹽民收入約2 400萬元,運鹽收入3 500萬元,此外,如花生油、羊皮等的專賣也使人民收入顯著增加。
5.掌握了重要物資,爭取了高價輸出,避免了被敵人廉價掠奪,粉碎了敵人掠奪山東抗日根據地物資的陰謀[6]p239-240。
(一)貿易政策的制定及實施始終圍繞黨的中心任務。抗日戰爭時期,我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將日寇驅逐出中國、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就戰爭本身來說,“戰爭不但是軍事的和政治的競賽,還是經濟的競賽[7]。”中國人民要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就必須致力于經濟建設,為抗戰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從這一點來說,根據地的經濟建設是戰勝日寇的重要一環,而貿易工作又是經濟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存在和發展不僅能搞活根據地經濟,而且還能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對抗戰勝利有著重要影響。1940年5月25,中共中央在《關于對日本經濟斗爭中貿易政策給前總的指示》中指出貿易政策以長期抗戰為利益準則[8]。因此,山東抗日根據地貿易政策的制定及實施就必須圍繞黨的中心任務
(二)在開展抗日根據地貿易工作中,對商人的正確處理是貿易順利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所進行的抗日戰爭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此時我們開展的各項經濟建設就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新民主主義經濟中包括私營經濟。因為私營經濟的存在和適當發展有利于根據地經濟建設。但長期以來,在“左”傾路線的影響下,蘇區及根據地政府在其轄區內壟斷一切有利事業,對私人商業征收重稅,甚至剝奪商人應有的政治權利,這極大地阻礙了根據地的貿易發展。針對這些錯誤做法,1937年《陜甘寧邊區選舉條例》規定:除漢奸、賣國賊及精神病患者被剝奪公民政治權利外,“凡年滿十六周歲的,無論男女、宗教、民族、財產、文化上有何差別,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9]。這一規定使得私營工商業者有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公民。全國性抗戰爆發后,工商業者的公民權逐漸被確定下來。1940年12月,中共中央在黨內指示中指出“關于稅收政策,必須按收入多少來規定納稅數額,一切有收入的人民,除對最貧苦著應該規定免征外,百分之八十的居民,無論工人還是農民均需負擔國家納稅,不應該將負擔完全放在地主、資本家身上”[10]p767。1941年四月毛澤東在《農村調查》中指出,公營經濟和合作社經濟是“應該發展的,但在目前農村根據地內,主要經濟成分還不是國營的,而是私營的,要讓自由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的機會,用以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和半封建制度,這是目前最革命的政策[11]。
(三)實行“對外貿易管理,內地貿易自由”的原則。因為對外貿易要與敵人斗爭,所以必須管理。而對外貿易的管理也并不意味著對輸出輸入物資均需統制。它只對幾種重要物資進行統制,如對渤海區的糧食和棉花、濱海區的食鹽等,至于一般物資,仍然可以自由貿易,僅用提高或降低稅率甚至免稅的辦法來調劑輸出輸入。所謂內地貿易自由,也不等于放任自流,為了扶助生產,保證人民需要,各地工商管理局須隨時注意各種物資供求狀況和物價的變化,并作有計劃的調節,保持物價穩定,保證軍民的物資需要。不過這種物資的調劑與統制顯然不同,不是假借行政力量而是通過買賣完成任務。總之,根據地反對貿易政策上左和右的兩種錯誤傾向,左的傾向如無原則的擴大統制范圍、機械執行以貨易貨政策,而使對外貿易停滯;又如公營商店及合作社壟斷市場、排擠商人、強定物價以及無原則限制根據地內物資流通,結果必然導致市場蕭條,妨礙生產發展,影響人民生活。右的傾向如貿易上的自由放任主義,反對任何統制,毫無組織,毫無計劃,坐視敵人掠奪、投機商人操縱壟斷,結果導致市場混亂、軍民生產和生活受到嚴重損害。兩者形式雖異,但對軍民生產和生活的不良影響是相同的。調劑物資必須掌握產銷、供求規律,且與對敵貿易斗爭分不開。各種物資供求不但有地域上的差異,如敵我區的物資供銷顯然不同,就是根據地之間的物資供銷也不盡相同;而且還會有季節上的差異,如有些農產品。由此導致物價的差異,如糧食的秋賤冬貴;甲地貴,乙地賤。因此必須設法調劑,不但需要進行地域間的調劑,而且還需要進行季節間的調劑,平衡物價,保護生產,保證人民生活需要。
(四)在貿易實踐中,要做到公私兼顧,既要照顧群眾的利益,又要照顧政府的利益即財政收入。在此問題上應當防止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單純的完成財政任務,與民爭利,不顧群眾利益,如有些公營商店和合作社壟斷一切有利事業,壟斷市場,壓價收買,提價出售,使生產者和消費者均受損失;另一種是抱虧本主義,以為不虧本就不能照顧群眾利益。如何能克服這兩種錯誤傾向,并使貿易工作既能照顧到政府的財政收入又能照顧到群眾利益呢?這就要從對敵貿易斗爭中去賺錢,即從高價輸出,低價輸入中去賺錢。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不僅可以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而且也使群眾得到相當的利益。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山東抗日根據地貿易政策的制定及調整是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黨的原則的堅定性和政策靈活性的產物,其貫徹實施保證了根據地軍民的物資供給,鞏固了抗日根據地,為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為建國后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以及開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借鑒。
[1]全國中國黨史研究會.抗日民主根據地與敵后游擊戰爭[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
[2][3][4][5][6]薛暮橋.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山東解放區的經濟工作[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2.
[7][8]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中共中央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澤東選集[M].
[11]新中華報.第539期,1937年5月23日.
羅斌(1976-),男,安徽無為人,安徽師范大學社會學院2007級中國近現代史碩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