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帆
《環球時報》國際論壇版1月20日刊登了劉志勤先生的文章《中國,“半發達”國家?》。劉先生在文中提出,中國現在處于“半發達”“半發展中”狀態。對此,筆者認為,對“發達”二字,中國現階段仍要慎提。
的確,中國有著最快的增長率、每年擁有最多的博士生總體人數、最高的外匯儲備等。但中國的經濟總量是13億人集合而成的經濟總量,而不是兩三億人的總量。世界銀行把一國年人均收入在6000美元以上的國家,稱為高收入國家,即發達國家。據統計,我國在2009年的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約為2700美元。再以發達國家的一些基本標準來看,中國的城市人口比例、中產階層比例、穩定的生活質量、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等指標可能都難以達標。
但是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中國是不是真的成了發達國家。因為按照現有的評價標準答案是明顯的。在競爭法則支配下的國際社會,還不可能寬容到要替中國修改發達國家標準的程度。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為什么在中國尚不具備發達國家實力的時候卻引發中國是否已經是發達國家的爭論。
從一些中國人自身而言,國際社會將中國拔高為發達國家也恰巧迎合了中國近代以來比較缺失的民族自尊訴求,讓我們不愿拒絕“這番美意”。 而對于西方國家而言,棒殺也許不是最終目的。因為從西方社會層面而言,也未見得不會產生這樣的“策略思考”,而且從發達國家民眾對中國的看法而言,他們根本不了解中國,仍然認為中國很落后,不相信中國會成為發達國家,希望保持對中國指手劃腳的優越感。在他們眼中,中國充其量只是“暴發戶”,與 “紳士”相差很遠。
我想發達國家拔高中國發展水平的意圖是有務實考慮的,即減少他們自己的責任,讓他們在未來的競爭中能夠繼續輕裝上陣、繼續保持發達國家的領先優勢地位,在事實上延緩中國帶給他們的競爭壓力,延緩中國成為發達國家的進程。因此,在責任上范圍盡可能大一些,在權益上限制盡可能多一點,這是現有發達國家精明的如意算盤。前不久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就是明例,無非是讓發展中國家多擔責任而已。
發達國家這一桂冠對于中國并非什么特別殊榮,從歷史視角看,中國曾長期是發達國家。同時中國近代就曾經歷過單純以GDP總值判斷國家實力的失誤。因此中國不能對成為發達國家急于求成,而應更加關注可持續發展和人均發展水平、人均生活質量,關注如何使發展成就能夠真正落到實處,關注如何使穩定恒常化等。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這個身份是中國特殊的歷史和客觀現實決定的。國際社會可以對中國抱有美好的期待,但現在還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中國還不是發達國家。▲(作者是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
環球時報2010-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