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可金
近來,谷歌風波受到國內外社會極大關注。由此引發的輿論分裂和政治化炒作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谷歌是否真的退出中國這一事件本身,將中美兩國政府都扯進來,甚至美國總統奧巴馬還跟在后面搖旗吶喊,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說到底,谷歌事件不過是一家跨國公司出于商業利益主動挑起的一場風波。進入也好,退出也罷,都是正常的。中國既然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和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來去自由也是現有政策的題中之義。缺了哪一家公司,天不會塌下來,中國照常會發展壯大。
同樣,作為一家在中國合法經營的跨國公司,谷歌沒有,也不應尋求“法外治權”。谷歌首席法律顧問大衛·德魯蒙德在谷歌官方網站上發文,將谷歌退出中國歸咎于中國黑客襲擊、網絡自由甚至人權政策的做法,顯然是混淆了商業運營和政治參與的界限。谷歌向外界擺出一副“受害者”和批判中國互聯網政策的“道德騎士”雙重角色的面目,甚至有撕裂中國網民輿論要挾中國政府的嫌疑。此種傾向超出了一家合法跨國公司的從業底線,陷入了將商業運行政治化的誤區。作為一家跨國公司,尋求在東道國合法權益的唯一武器是法律。它們并沒有被賦予參與東道國政治的合法權利,不能以跨國公司名義參與選舉或者影響政局。
一句話,任何國家都不會允許外國的跨國公司在東道國政治化,不允許操縱東道國政局。當年,已故政治學家薩繆爾·亨廷頓就在《外交政策》上以“美國國家利益的侵蝕”為題批評外國公司在美國國會的游說活動,美國政府也采取法律措施對這種活動進行限制。可見,即便在美國,也是如此。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谷歌公司貿然宣布準備退出中國市場,并非基于市場考量所作出的理性決定,而是在美國帝國心態支配下,政商界聯手做出的決定。以維護信息的自由流通為名義,企圖操控他國的政策,而目的是擴大本國資本的全球影響力。此種說法雖略顯夸張,但也的確值得重視。
也許谷歌根本無意退出中國市場,之所以敢于向中國政府叫板,也反映出這家跨國公司的靠山有一定分量。除了國務卿希拉里外,奧巴馬也替谷歌說話。這無疑表明谷歌事件折射出美國政府的某些戰略意圖。
特別是聯想到去年美國社交網站Twitter插手伊朗選舉爭端一事,更令人憂慮谷歌事件對中美關系未來的影響。隨著2月份中美人權對話在即,如果美國政府有意在幕后推動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乃至社會名流對中國實行所謂的“軟戰略”,試圖對中國企業、組織、社會等進行軟擴張,中美關系就可能在今后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從谷歌事件來看,區區一家跨國公司的商業進退策略都能引發如此強烈的輿論反應,甚至可能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這在幾年前都是無法想象的。眾所周知,資本的運作,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我們必須警惕一些在華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此類將商業問題和社會問題政治化的做法。對于一些國家試圖用政治力量干預商業,用商業手段干擾政治的做法,中國應切實增強現代治理能力,采取有條不紊的回擊措施,一方面,適應全球化的潮流,完善相關法律和制度,另一方面,夯實自身基礎,堅決反對各種商業行為政治化甚至干涉內政的戰略傾向,逐步推動“硬問題、軟著陸”,將熱點問題納入國家良性治理的軌道。▲ (作者是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環球時報201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