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豐
最近,世界航空業界最大的新聞就是日航在即將迎來成立60周年的時候宣布破產。破產不稀奇,但日航這家“國營”企業破產受“面子工程”影響,卻值得中國企業深思:在現代社會,國企的發展也要按照市場規則進行,如果一味運用“國營”所擁有的各種優勢,不加限制,結果很可能就是企業的倒臺。
“面子工程”古來有之,但一般把矛頭指向政府,認為受傷害的是地方經濟的發展。其實,企業也是“面子工程”的受害者,尤其是具有一定“國營”背景的企業。日本的一些官僚和政治家喜歡搞“面子工程”,為了拉攏地方選票,肆意建造地方機場,然后半強制性地要求“國營”的日航開辟新航線,而新的航線又實在沒有幾位乘客,造成了日航的巨大損失。當日航不堪重負,打算停止靜岡機場等部分航線時,靜岡縣知事又親自到日航總部施壓,以地方形象將會受影響為由要求日航撤回這個打算。同時,日航還要為幾百名國會議員提供大量免費和優惠機票。為了“面子”,日航最終被掏空了。
日航破產的事實說明,在市場經濟社會,國營企業也要按照市場規則運營。如果不顧及此,扭曲運用國營背后的權力資源優勢,最后的結果可能就是企業的倒臺。類似的情況在中國并不罕見。不少地方為了“面子工程”,“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上”,要求企業打腫臉充胖子、弄虛作假予以配合;而國內不少企業管理者不僅向權力干預妥協,還自己“只求做大事,不求賺大錢”,把決策出發點放在政治聲譽和輿論好評上,甚至在進行海外投資時也一味追求收購國際龍頭企業,結果導致了許多收購項目擱淺。實際上,為了地方有“面子”而干預企業發展,是典型的眼睛向上而不向下,企業一旦順從,即使短時間可以從地方的基建工程、投資項目中獲益,但終究會為缺乏規劃和科學設計而付出代價。同時,還會助長地方政府插手企業的慣性,把企業利益當蛋糕任意切割,類似日航“面子” 機票這種“吃企業”的行為在國內也不少見。
大而不強是我國國有企業的通病,而一些“面子工程”無疑讓企業在行政命令的指揮下,更難擺脫鋪攤子、上設備的舊發展模式,預支了企業的發展潛力。以權力向企業推銷“面子工程”,要求企業“領導怎么說,就怎么做”,雖然為企業擴大了市場和規模,卻違反了市場規律。當預先設想的海市蜃樓消失,“面子工程”往往會成為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累贅,甚至導致被干預的國企觸礁。因此,日航破產的警示作用應該是超過國界的。▲(作者是日本《新華僑報》總編。)
環球時報20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