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商業時報》1月27日文章,原題:中國必須縮短與美救援差距 關于美國衰落中國崛起的所有討論中,海地的破壞性地震引發的危機讓人們意識到,中國在出于人道主義或軍事目的的力量投射能力上與美國存在著巨大差距。
美國對海地地震反應迅速,為應對危機,國務卿希拉里延遲亞洲之行。總統奧巴馬在演講中說道:“我們向海地人民表示,你們不會被遺忘,也不會被遺棄。在你們最需要援助的時刻,美國和你們站在一起,全世界和你們站在一起。”華盛頓派出1艘航母、3艘兩棲艦以及1艘醫療船奔赴海地,赴海地的士兵也達1萬人。
中國也第一時間提供援助,但差別巨大。一支50人組成的中國救援隊于地震兩天后到達太子港,另外還有3只搜救犬和20噸設備以及人道主義援助物資。中國救援隊員的工作重點在聯合國海地總部。
美國主導了救災工作。華盛頓強調,該國“無意取代海地政權”。然而,海底政府顯然無力應對這場地震危機。
一些媒體指責中國只救本國人,但這種指責遭到強烈回應,北京周日宣布,將派一支40人的醫療防疫救護隊,另外還運送20噸醫療設備。然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批評指責它提供的援助太少。小布什政府時期的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博爾頓對中國取代美國這種說法嗤之以鼻:“沒人找中國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他們找美國。”
中國近年來成功進入中南美洲。中國對確保本國形象沒因地震甚至美國形象提升而受影響興趣頗大。中國這種關切清楚地流露在中國官方媒體的一篇文章中,該文章稱此次美國借海地地震之機凸顯救援力度,既可改善形象,又可牢牢占住美國“后院”門戶,并以此為支點繼續向南施加影響。
中國已成為美國在許多地方的一個核心對手,但涉及人道主義援助時,它和美國無法比擬,至少現在是這樣。隨著中國繼續崛起,它必須形成一種世界救援政策,確保世界可以向北京伸手求援,而不僅只有美國一個求助對象。▲(作者秦家驄,向陽譯)
環球時報201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