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耀川
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化具有強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面對當下洶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外來語對于漢語的影響首當其沖。
對待外來語,從翻譯的角度,一般原則為,如果漢語中有對應說法,則按照對應說法翻譯;如果沒有對應說法,就可以采取音譯或音義結合等譯法,例如我們漢語里面已經廣泛使用的X光等。對于這種外來語,如果一股腦地排斥,可能也行不通。否則,我們每個人見到爸爸媽媽,只得喊爹娘了。
外來語構成了漢語的異質性,也成為漢語發展的動因。漢語從文言文到白話,就是這種異質動因的顯性表現。可以說,一種語言能在多大程度上吸收外來詞匯,也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這種語言的生命力將會有多大。不少外來詞匯原本就無法直接用漢語來表達,外來語的進入讓我們感受到了異域語言文化的特色,便利了我們交際與表述。
如何對待外來語對于母語的侵襲,維護母語純潔,似乎成為捍衛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了。這種呼聲不但在我國很高,在國外也較普遍。例如法國為了捍衛法語而堅決抵制英語的入侵,周邊國家如韓國、日本和越南前些年抵制漢語,就有這么一種情結含在其中。
那么防止外來語的入侵就能促進自己語言和文化的發展嗎?這個命題看來有些問題。我們看看英語目前的狀況,英語已成為一種世界性語言,成為英美等國推行其文化以及霸權的強大武器,甚至英語本身也成了一種生產力,成了一種獲利頗豐的產品。但其背后卻是英語強大的包容性。英語廣泛地吸收了外來語,從法語、拉丁語這些印歐語系到日語、漢語、泰國語等等,幾乎來者不拒。這些外來語并沒有影響到英語的發展,反之促進了它的繁盛,并且成為持這種語言的人的強大武器。
由此看來,外來語對于母語的影響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負面和不利的。只要順其自然,語言使用的便捷性在某種程度上決定它的流行性。不少人認為當下我們學英語太多,可是從另一角度,正可利用這種情形來傳播我們的思想,擴大我們的對外交流。在語言和文化沖突與共融中尋求為我所用是第一要任。
隨著國家漢辦對漢語推廣力度的增大,也將會有更多的漢語詞匯進入其他語言之中。據統計,直接來自漢語言文化已被英語權威詞典收錄的詞匯就有近千個。例如中國的太極Taiji。如果我們單方面建起了防守的壁壘,顯然也不利于我們和對方的交流與發展。
總之,語言的發展,也會優勝劣汰。語言就在這種人為和自然發展中成長,生生不息。▲ (作者為上海金融學院外語系副教授。)
環球時報2010-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