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溫 憲
近一段時間,中美摩擦接踵而來,一些美國媒體已開始悲觀地認為,“美中兩國可能進入尼克松訪華以來關系最緊張的10年”。但美國《新聞周刊》國際版主編法里德·扎卡里亞卻不這么看。身為印度裔的扎卡里亞經常發表精辟、犀利的國際問題分析文章,美國前國務卿賴斯曾夸他“熟悉世界每一個地方”,他撰寫的《后美國世界》還是奧巴馬在競選美國總統期間隨身攜帶的專著之一。扎卡里亞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多次提到,“美中兩國間有分歧很正常”,關鍵是“別讓小問題影響大方向”。
美中兩國間有分歧很正常
環球時報:美國媒體曾將對臺軍售、奧巴馬準備見達賴喇嘛和貿易爭端列為影響2010年美中關系的三大障礙,而最近“谷歌事件”又把網絡監管問題扯了進來。中美間摩擦明顯增多,是否與今年11月的美國中期選舉有關?
扎卡里亞:我不認為美中關系將成為美國中期選舉的主要話題。事實上,多數美國人對奧巴馬政府的外交政策是認可和愉快接受的。經過奧巴馬總統的努力,美國在國際社會中持更為合作的態度,對抗減少了。
應該看到,在奧巴馬政府領導下,美中關系現仍處于一個很不錯的時期。英法德領導人都見了達賴喇嘛,而奧巴馬總統迄今為止沒有見,這一跡象表明了奧巴馬政府對華關系態度和其努力方向。每個國家在其國際關系中都有難題,都有不同意見,但應看到主流。
環球時報:你怎么看“谷歌事件”?
扎卡里亞:首先,我希望一家公司的事情不要影響美中關系發展的大方向。其次,我認為應認真看待“谷歌事件”引來的更長遠問題。中國30年來成功地進行了經濟改革,已經是一個世界性大國,這是融入全球化大潮的結果。但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仍將面臨如何在信息革命等全球化形勢下成功應對的問題。
環球時報:你認為美對臺軍售一事對中美關系的沖擊會有多大?
扎卡里亞:我認為這在美中關系中是一個不應被夸大的問題。應該看到,奧巴馬政府在執政第一年將美中關系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奧巴馬總統派出了能干的美國駐華新大使。美國國務院在處理對華關系時強調美中兩國的戰略關系,并低調處理人權問題,表示這一問題并不影響美國發展同中國的關系。美中兩國間有分歧很正常,關鍵在于以建設性的態度處理這些分歧。
中美關系變壞對整個世界都不是好消息
環球時報:有一種觀點認為,美中關系在奧巴馬就職第一年期間出現了戲劇性變化,由上臺初期的熱絡,到眼下在幾個方面都出現嚴重摩擦,主要原因是美國逐漸擺脫了金融危機影響,對中國的依賴減少。你怎么看?
扎卡里亞:我認為,人們一直在夸大美國對中國的依賴程度。不錯,中國現在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美國也需要大量中國制造的商品。但現在世界上出現了別的制造國。在現代開放社會中,應該看到美中兩國互有依賴。保持一種開放的經濟,對美中兩國都有利。
環球時報:奧巴馬去年訪華前,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有學者說,中美關系“越來越像是一場笨拙的雙人舞,常常踩到對方的腳”。你對中美關系未來幾年的發展樂觀嗎?
扎卡里亞:我對美中關系發展中的兩個潛在趨勢存有隱憂:其一是中國內部似乎正在對與西方特別是與美國的關系進行重新評估,并出現更為咄咄逼人的對抗態勢。可以想象,美中關系變壞對整個世界都不是好消息。美國仍是世界最強國,其國內生產總值占整個世界的25%,而中國則是一個正在上升的大國。可以說,從能源到反恐,從氣候問題到全球經濟平衡問題,沒有良好的美中關系和友好合作,21世紀的世界就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此外,美中兩國之間還有很深的誤解。由于歷史、意識形態、文化、地緣政治等原因,美中兩國當然存在互不信任的因素。我認為,美中應努力去更好地理解對方,而不是加深誤解。美國與蘇聯對抗了幾十年,當時兩國還有一條不斷溝通的熱線。如今美中兩國是伙伴,不是敵人,就更需要采取具體措施改進溝通和交流。美中兩國需要不同層級、不同領域的相互交流。如有誤解,應立即通過有效的交流渠道予以消弭,別讓小問題影響大方向,這就是外交的意義所在。美中分歧并不改變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繼續合作符合雙方利益,這一點非常重要。
環球時報:中國民間對如何應對美中摩擦有不少議論:有的認為中國手中有對抗美國的牌;也有人說,中國現在還沒有“報復”美國的能力;甚至有一種觀點認為,中美政府的相互“示硬”,主要是迫于民間或利益集團的壓力。你如何看這些爭論?
扎卡里亞:在美中兩國中,都有一些持“鷹派”觀點或極端看法的人。但要看到兩國社會中的主流看法仍是維護美中合作與關系發展。在我接觸到的許多中美高層中,都寄希望將美中關系發展為一種互利、具有建設性的良好關系。因此,我認為,對美中關系的明智選擇,還是要繼續合作。
有一種情況令我擔憂,就是在一些年輕的中國人中間,出現了一種新的保守主義傾向。他們主張對美國更加強硬,更加主張對抗。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危險的傾向。我認為,一些因為對兩國關系現狀感到惱火而提出的極端看法會帶來惡果。比如呼吁中國出售巨額美國國債,這會使中國因為美元價值重估而遭受損失。而美國如果再做出減少購買中國貨的舉措,也會使中國的工廠遭損。我認為,這些不負責任的言論只會使美中兩敗俱傷。
有關中國報道的《新聞周刊》銷路最好
環球時報:你擔任《新聞周刊》國際版編輯已有10年。你對過去10年間中美關系的變化有哪些感受?
扎卡里亞:我的總體感受是,美中關系大為改善。還記得嗎,曾有一段時間,美國國會每年都討論是否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問題,每年都吵得一塌糊涂。但現在,美國公眾對發展與中國的良好合作關系予以廣泛認同。就我所知,中國國內當年也對是否發展同美國的良好關系進行過爭論,但現在都達成了共識,這使包括軍事領域在內的美中關系得到很大改善。
環球時報:在《新聞周刊》國際版的報道中,對中國的相關報道處于何種位置,占報道比例的多少?
扎卡里亞:中國問題在《新聞周刊》國際報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比例大約為25%,即每月有一期對中國的專題報道。我本人的專欄文章經常涉及中國。我每年都到中國訪問,今年6月我還將再次訪問中國。《新聞周刊》對中國的報道得到了良好的反饋,凡有關于中國報道的期刊銷路都非常好。這也使我們更加感到,要了解當今世界,就必須懂得中國,中國也因此勢必更加受到關注。
環球時報:作為知名的印度裔美國媒體人,您怎樣看待國際媒體對中印關系的報道和分析?美國在中印關系中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
扎卡里亞:國際媒體沒有對中印關系進行恰如其分的報道,這使得世界無法客觀看待這兩個大國間的關系。中印歷史上曾發生過沖突,但那只是當時兩國政府之間的沖突,而不是兩國人民間的對抗。
中印之間主要是雙邊關系問題,美國在其間作用有限。但極為重要的一點是,美國現在不應再玩弄英國等殖民統治者曾經玩過的“大國游戲”,讓中印之間相互牽制,彼此斗法。美國應采取一種促進合作、互利發展的外交政策,因為在全球化進程中,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去照顧各方利益。▲
環球時報2010-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