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加拿大特約記者 陶短房 本報特約記者 赫 曉 本報記者 王躍西
2月1日是“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7周年,但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已經沒有心思紀念這個日子了,因為更大的災難降臨頭上:總統奧巴馬2月1日向國會提交的2011年度預算案總計3.8萬億美元,奧巴馬建議砍掉或縮減120項政府計劃,重返月球計劃因預算被砍掉而“難以為繼”。一名白宮顧問證實,美國NASA面臨轉型,今后將著重開發商用載人航天器。美國《華盛頓郵報》認為,這意味著布什政府啟動的雄心勃勃的“重返月球”計劃,就此化為泡影。NASA前局長邁克爾·格里芬悲觀地認為,“美國可能放棄在太空探索方面的領導地位,讓俄羅斯、中國后來居上,從而危及美國‘高邊疆安全。”
首先爆出這一消息的是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哨兵報》,而該州正是NASA總部所在地。美國前總統布什2004年啟動“星座計劃”,有意最早2015年、最晚不超過2020年讓美國宇航員重返月球,在月球上建立“前進基地”,為下一步把人類送上火星甚至更遠的星球做準備。 美聯社報道說,NASA為此花費超過91億美元,包括35億美元用于研發“戰神I”型火箭,37億美元研發“奧賴恩”載人航天器以及近20億美元其他相關項目。 《奧蘭多哨兵報》稱,隨著“重返月球”計劃的終結,新一代“土星”系列火箭、登月飛船、月球車等一系列相關設備的研制計劃也將終結。
美聯社31日報道說,關于太空探索,奧巴馬會有新的計劃:太空工程私有化。美國政府官員透露,今后將鼓勵各類私人公司建造和發射多種航天器。NASA可以租用私人飛船將宇航員送入太空(國際空間站),以“靈活方式”實施太空探索。所謂“靈活方式”,就是探索其他近地天體,如探索火星的衛星或簡短訪問月球,而并非在月球建立基地。如果必要,美國宇航員可能“搭便車”,乘俄羅斯“聯盟”號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但有NASA的官員認為,太空工程是一個危險、艱難的系統工程,不能私有化。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前太空政策研究院主任約翰·洛格斯登說,重返月球計劃終結不意味著美國太空雄心的結束。他說,NASA可以開始與私人部門和國際伙伴的合作,著眼于2020年以后國際空間站的未來。但NASA 前局長格里芬對此深感憂慮,認為這意味著美國自動從載人航天的制高點“出局”,目前討論商業宇航取代NASA尚不成熟,“就像飛越大西洋還未實現,便打算兜售波音-747一樣荒唐”。而商業航天聯合會執行董事根德馬克則認為,批評者低估了商業航天業者的能力和決心。
美聯社稱,美國航天運輸業“私有化”的呼聲由來已久。2020年之前,美國迫切需要有私人公司站出來承擔將宇航員送入國際空間站的任務。目前,有意充當“太空出租公司”的美國企業包括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分析人士指出,這兩大巨頭手中擁有各類大型火箭和宇宙飛船的建造技術,承擔著大量軍用和民用衛星的發射任務,只是尚未開展載人航天試驗而已。此外,一些互聯網新貴也對太空發射活動躍躍欲試,準備出巨資打造自己的火箭和飛船。
法新社分析,奧巴馬的預算案不會輕易得到國會認可。 重返月球計劃的終結可能讓佛羅里達州、得克薩斯州和亞拉巴馬州的多個航天中心數千名員工失業,而代表這些州的聯邦議員為了維護當地就業崗位將會極力抵制奧巴馬的預算案。代表佛羅里達州的共和黨議員蘇珊娜·科斯馬指責民主黨政府的財政預算案“使太空探索變得遙遙無期”。
英國《每日電訊報》認為,此舉不但意味著2020年美國無法重返月球,還意味著在商業載人航天器問世前,航天飛機退役后,美國只能租用俄羅斯“聯盟”飛船繼續其空間站計劃。加拿大電視臺評論認為,奧巴馬政府似乎試圖打破NASA對美國宇航計劃的壟斷,準備斥資60億美元鼓勵商業資本進入太空開發領域,這是試圖在太空領域“花小錢、辦大事”。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美國重返月球計劃及建立月球基地至少需要2000億美元,這么一個龐大的數目在如今的金融形勢下簡直就是一個無底洞。現在,美國為此已經投入了不少錢,再加上國內的經濟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外有伊拉克、阿富汗駐兵的巨大花費,不得不先將這一計劃擱置起來。其實,NASA的重返月球計劃,只是其宇航員登火星計劃的一部分,宇航員登火星計劃花費會更大。如今,天文領域有兩大熱點,一是尋找宇宙生命,在這個方面,可以不用宇航員,而是通過無人探測器進行研究;二是暗物質和暗能量研究。美國削減計劃的做法其實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啟發——用比較少的錢做更多的事情。”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仁偉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從這次削減預算計劃的舉動可以看出,目前美國的技術路線圖已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在軍事領域,武器向輕型化、微型化發展;另一個是經濟領域,現在與月球有關的工程不可能馬上變成經濟利益,周期比較長,如今世界在新能源等方面競爭十分激烈,比如低碳問題,如果美國能搶先一步,就能夠領先世界。”▲
環球時報201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