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汽車、牙膏、噴氣式發動機……100年來,以“德國制造”著稱的日耳曼民族給世界貢獻了層出不窮的發明創造。為了延續創造力,讓國家持續立于不敗之地,德國從小學到大學及企業,都十分注重扎實的創造力教育。
老師不唱獨角戲
說起德國大中小學的創造力教育,《環球時報》記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學校都著力營造美觀、寬松和自由的校園氣氛。很多學校由著名設計公司設計,造型奇特,比如慕尼黑的一所小學,外觀就像一個啞鈴,兩頭是圓形的3層教學樓,小學、中學各居一頭,中間以通道和辦公室等相連。在各個教室內,墻壁上大都琳瑯滿目,有各式布置,比如有些教室墻壁上貼了歐元圖片,還有創造角等。走廊和教室一般都鋪有地毯或其他材料,學生可以坐在地上進行各種活動。
讓記者感到驚訝的是,德國中小學沒有統一的教材。“德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一般不干涉學校的教學活動。”接受記者采訪時,德國中小學教育專家霍夫教授說,德國基礎教育重在倡導能力教育,其核心則是創新。創造性比知識本身更重要。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順利實現了從以傳授知識為中心到以培養創新能力為中心的結構性變革。因此,老師可以按照自己的計劃自行組織、安排教學活動,嘗試新的教學方法。
記者在一些德國中小學采訪時看到,德國的老師從不在課堂上唱獨角戲,大多采取小組討論、師生質疑和共同學習等形式。學生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少,比如數學老師通常給學生一些木塊和量尺,讓他們去量木塊的長、寬、高,然后拼造出一些簡單的物體。他們在實際操作中認識了尺子的用途與用法,也理解了線段長短間的加減關系。如果老師認為這一階段學習效果比較好,還可以多安排數學課。這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德國老師認為,學生的創新素質并非老師直接給予,而是源于良好教學環境下的自由發展。
此外,德國學校很注意讓學生從社會和大自然中獲取知識,經常組織學生旅行,學到什么內容就去實地參觀、考察,工廠、農場哪兒都可以去。
從不設定“標準答案”
為了強調“創造力至上”的教育宗旨,德國中小學減少了考試次數,一般每門課程每學年的考試不超過4次,取而代之的是課堂報告。比如,德國中學生平均每人每學期要做4至6個課堂報告。根據老師指定的內容,學生必須自己找選題、搜集資料、消化吸收、寫成論文并在課堂上講解。根據專業差異,德國學生課堂發言和課堂報告的口頭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20%至50%。霍夫教授說,研究顯示,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聽和看的渠道只能吸收50%的知識信息,動手參與則能吸收90%。
不管對研究課題的討論,還是其他問題,德國老師都不會設定“標準答案”,充分讓孩子發揮創造力去尋求答案。《環球時報》記者在柏林一所小學聽了一節有關“雪的形狀”的課。老師先帶學生到室外觀察下雪時的情景,并仔細看雪花的形狀。然后,孩子來到實驗室,先說說自己觀察到的雪的形狀。這時,老師并沒有下結論,而是讓孩子在顯微鏡下觀察雪的形狀。接著,學生進行總結。最后,大家討論為什么雪的形狀會是這樣。整堂課上,孩子猶如小科學家,面對問題,分工合作,驗證自己的觀察是否正確,并追究原因,充分培養了創造能力。
在德國教育界看來,每個孩子都有創造力。學校從不會放棄任何一名學生,對后進生特別仔細地輔導。在評價上,小學一二年級期終只給評語,從三年級開始打成績,以不打消孩子的積極性。
從“小發明”到“德國制造”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教育部門還給孩子提供了展示創造力的平臺,比如世界最大的發明展——紐倫堡發明展,每年都有專門的德國青少年發明推銷會。其發明作品從浴液加熱器、抗細菌門把手、電子火箭和安全煙花等,應有盡有。很多德國著名企業在發明展中尋找未來的“德國制造”產品。
同時,德國教育部每年還給中學生舉辦“青少年科研”活動。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自己的創新項目,經費由西門子或寶馬這樣的大公司贊助。
2004年以來,德國聯邦政府組建了一個名為“創意伙伴”的機構。該機構的目的就是把大中小學生、企業人才的發明變成企業產品。來自德國企業界和科研機構的400多位專業人士會幫助發明者將夢想變成現實。現在,高效利用能源的學校、未來的電子醫院和程控急救直升機等項目已經開始實施。德國總理默克爾說:“只有我們確實比別人做得優秀,我們才能保持住目前的富裕。”據稱,從2010年開始,德國將把3%的國民生產總值用于科研創新領域。
霍夫教授認為,除了學校、社會,家庭也應該給孩子更多的寬松氛圍。研究顯示,通常在家中對孩子沒有什么規定和約束的家庭,更容易培養出具有創造力的人才。這些家庭的父母在孩子幼年期就鼓勵他們與眾不同的思維和生活方式。當然,創造力不是一切,科學創新還必須以牢固的知識為基礎,系統、深入、嚴格的學習訓練都是必需的。▲
環球時報201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