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丁立
近來,我國國家級智庫接連走到前臺,公開發表一些引人注目的研究報告。
中國科學院1月31日發表《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去年,中國社科院也發表了關于中國軍力排名的報告。這兩項的發布都引起許多關注,也引來一些爭議。要是中國真已進入初等發達水平,并且軍力達到世界第二,人們沒有理由不高興。可是不少國人的實際感受與報告結論存在差距。那么中國智庫的研究報告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首先要祝賀中國科學院和社科院做了了不起的研究。研究報告的團隊掌握了不少的數據,也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模式,從理論到實踐均有所創新。人們可以不完全同意他們的結論,但要鼓勵這種帶有中國原創的精神和方法。這是縮小我們與國外先進智庫創造能力差距的重要一步。
但是,我們需檢查報告所使用的數據有否真偽,以及研究方法是否恰當。其實,關于中國軍力報告的研究遠比中國現代化研究來得困難,因為中國軍力屬國家機密,這給定量研究帶來很大困難。出于國家安全目的,我們仍無法通過官方途徑了解我軍目前確切的裝備構成、兵器性能、采購計劃、訓練水平、對外軍援等信息。研究人員只能借助外報外刊補充資料。核心數據不少屬于猜測,因此其研究結果只能用做參考,未必反映真實。此外,研究方法也有講究。什么構成軍力,是否有了導彈就有軍力?筆者認為,社科院發布的各國軍力排名恐怕只反映了傳統意義上的軍費與裝備指標排序,而談不上情報與協調等重要因素。
至于那份研究我國現代化的報告,它需向大眾解釋什么才是現代化。盡管現代化的物化指標相對容易量度,但由于我國發展很欠平衡,研究報告所反映的現代化平均水平與各地民眾感受容易出現分歧。而且除了物質方面的標準外,如何評估我們有多少能力來創造現代化的思想和制度?我們的制度和技術創新能力,在現代化指標體系中占多少?等等。
上述兩個研究報告的共同之處,就是都用數據來說話,用硬數據來評價軍力和國力。這種科學探索值得贊賞。之所以與一些民眾感受存有差異,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于數據是否過硬,其次,用實證分析,數據說話是一件好事,但其前提需要有合理的評價體系或者評價標準。再次對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如“現代化”、“軍力”等,定義需要嚴密。當然也可以掀起全社會圍繞這些核心概念進行辯論,從而豐富我們的認識。
作為社會科學,這些研究本身難以十分準確。我國學者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還需磨礪方法,改善數據獲得。必須承認,在未來一段時間里,對于獨立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的創新,西方許多智庫還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們借鑒。而隨著中國力量和信心的崛起,政府信息透明度也會加大,這也將便利我國智庫做出更科學判斷。▲ (作者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1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