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葆彤
(長春市婦產科醫院 吉林長春 130000)
真空負壓采血管內看不到血液或流入的血液太少,其原因和解決方法。原因:針頭沒有插入膠塞中央以至堵塞。其解決方法是:先拔掉采血管,按正確的方法再次插入持針器中。當針頭穿透靜脈,也就是穿過上下靜脈壁的時候,只要將針頭輕輕退出一些就會好的。針頭沒有完全插入靜脈或沒有碰到靜脈:繼續推進針頭進行皮下搜索,直到感覺到針頭穿刺靜脈的“落空感”。如果進入到靜脈里,就會清晰地看到回血。靜脈塌陷:解決的方法是拔掉采血管,讓靜脈復原,重新系上止血帶。用同一只采血管再度插入。進行皮下搜索時,可將采血管先拔下來。當針頭進入靜脈時再從新插入同一根采血管。采血管的血量不足試管沒有注滿:其原因是太早拔出采血管,先抽“偽管”以確保檢驗結果正確。蝶翼針的軟管內有“死腔”應先抽“偽管”以確保檢驗結果正確。少量采血時尤為重要(例如2.7mL&1.8mL凝血實驗管)。發生血腫原因:是針頭沒有完全插入靜脈內、針頭穿透靜脈,還有過度探尋靜脈導致穿刺孔擴大、止血帶太靠近靜脈穿刺口位。解決方法是松開止血帶并拔出針頭用力壓腫脹部位。或者抬高受影響的手臂。安撫病人,更換部位重復靜脈穿刺。采血量過大:原因是有些病患的血液較難抽取,例如小兒科病患;解決辦法是小兒科患者改用較小容量采血管或用BDMicrotainer微量采血管。
許多病人一想到或看到血就會頭暈而且可能昏倒休克,因此,作為護士在整個采血過程中,應該了解和知道病人的這個情況。行動自如的病人,可以問他們以前采血時是否昏倒過。若有,則應該從坐姿改為臥姿。如果病人昏倒(暈厥),護士應該終止靜脈穿刺,并確定病人是否跌倒或受傷,昏倒的病人立即吸氧同時通知醫生,等患者完全恢復后才準離開,并且建議患者至少30min內不能開車。
原因:(1)當針頭完全刺穿靜脈時,或針的斜面部分在靜脈內,或采血后按壓不足,就會發生這種并發癥。(2)凝血機制失調以及服用特定藥物(阿司匹林、華法令、可的松)的病人比較容易血腫。靜脈穿刺后,手臂伸展運動也可誘發血腫。解決方法是:如果開始形成血腫,應立刻松開止血帶,并拔出針頭,壓緊腫大的部位約2分鐘。如血流不止,則立即通知醫生。
血栓是血管內殘留的固態血塊,有血栓的靜脈凝塊僵硬而且缺乏彈性。這種情況下應避免從血栓的靜脈抽血。
病人皮膚上出現血色小斑點,表示有少量的血液跑進上表皮,這種并發癥是血小板缺陷或血液失調的凝血問題造成。出現這種并發癥的患者可能過渡出血。離開病人身邊之前,務必確定靜脈穿刺后已經止血。
接受抗凝血治療的病人或服用高劑量關節炎藥物者,出血的時間可能要久一些,這時要記得壓住靜脈穿刺部位,直到止血為止,或請醫生檢查病人的狀況,在病人止血前不得離開。
在采血時也有這類并發癥(較少發生),若發生抽搐,護士應立刻松開止血帶,壓住靜脈穿刺部位,并請護理人員前來幫忙,不要在病人口中放置任何東西。
曾經做過乳腺切除手術的病人,也可能有淋巴回流障礙。這種狀況會增加靜脈炎的危險,因此,切除乳腺一側者不應該進行靜脈穿刺。
如果靜脈穿刺時用注射器大力抽吸,或采血管內的真空壓力太強,容易發生靜脈塌陷。較細的靜脈、衰老及病人的靜脈,最容易發生塌陷。若使用注射器采血,應該慢慢拉出活塞。靜脈較細、衰老及病人用較少容量的采血管,并在采血時采用將采血管拔出等待幾秒鐘,讓靜脈再度充盈,不要探尋塌陷的靜脈。
這類并發癥牽涉到曾經燒傷或有疤痕的部位,例如燒傷疤痕、移植部位等。這些部位非常敏感而且易感染,疤痕部位底下的靜脈很難觸按,應避開這些部位。
有些病人會有異常的組織積液,采集血液時要避開這些部位,因為此處靜脈很難觸按、穿刺,而且樣本也會受組織積液污染。
肥胖的病人一般很難目測與觸按到靜脈,這種情況就要多花一點時間,找出適合的靜脈,例如按摩手臂、手臂下垂、敷溫毛巾等,注意不要過度探刺。
長期接受IV治療的病人,他們的靜脈經常觸摸得到也看得到,但部分會硬化或阻塞。因此,有IV線的手臂要避免使用,用肘側手臂/部位。必要時可以中斷IV導管并丟棄第1個“偽管”,然后再采樣。
不當的穿刺技術及生理異常都可以造成溶血。要避免用下列情況:(1)用細針頭,例如25G或更細。(2)若使用注射器采樣,不要太快抽拉針栓。切勿經過針頭從注射器轉移樣本至試管內。(3)用力搖晃、混合標本。(4)未讓酒精風干。
有些病人對碘氟或石膏過敏,若病人出現這種癥狀,要盡量想辦法用代替品。